四个“之道”中悟识人用人
2021-06-18潘锡才
□ 潘锡才
韩 潇/图
在王安石《言事书》一文中,针对干部选用、培育,提出“教之、养之、取之、任之”四个“之道”,这既是从前朝历代丰富的用人思想中抽绎归纳出的规律性认识,又对后世用人制度有着深远影响,对于当前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同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教之之道。“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此教之之道也。”教之有效方为施教之根本,若要达“效”,其培训内容则必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否则将陷入言之无物、文不对题的窠臼。当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也要置于时代背景中来谋划,与大局同频共振同向发力。要坚持需求导向,深入开展培训需求调研,了解不同群体干部的特定需求,进行分类施训,做到“干什么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干部队伍在工作中暴露出的能力短板,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精准施训;要坚持时代导向,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的教育培训,确保干部队伍以过硬的综合素质适配高速发展的时代。
养之之道。“所谓养之之道,何也?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也。” “饶之以财”即施以恩惠,激励担当作为;“约之以礼”“裁之以法”则强调底线约束,从严治吏。在干部管理中,厚爱激励与严管约束如同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两者有机统一、相互促进。齐威王“赏即墨大夫、烹阿大夫”,赏罚分明得人心,则国运日昌;隋炀帝宠信小人、打击忠良,陟罚臧否皆混淆,则国力倾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表明,唯有有效运用激励约束机制,才有利于建构起正气充盈的政治生态。要树立实干导向,用好干部考核“指挥棒”,把能不能干事、敢不敢扛事、有没有成事作为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对在重大事件、重要领域、关键环节表现突出的干部及时提拔重用;要用好关爱机制,整合组织、财政、人社等各部门政策,注重向基层一线等吃劲岗位倾斜,用好容错纠错机制,推动干部大胆闯大胆干;要加强制度约束,对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咬耳扯袖”,对违法乱纪行为,进行严肃查处、绝不姑息。
取之之道。“察之者,非专用耳目之聪明而听私于一人之口也。”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考察识别干部必须对其做全面深入的研究。针对如何识别人才,王安石提出“得其言行”“试之以事”,现实生活中,一言一行往往折射的是德性修养,处理问题的方式通常反映的是素质能力。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需要无数的猛将、闯将干部冲锋陷阵,进行伟大斗争。要坚持一线识人,健全用好常态化干部考察机制,将干部现实表现全程置于考察之中;要注重广泛听取,通过与其领导同事座谈,了解其思想、作风及处理复杂问题等方面的能力,通过收集服务对象的意见,了解其宗旨意识、工作态度,通过聆听居住地社区干部的评价,了解其为人处事作风,对于各方面信息要相互印证,确保考准考实。
任之之道。“所谓任之之道者,何也?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故知农者以为后稷,知工者以为共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因而,在干部选拔任用中,不必求全责备,要用人惟才,用其所长,扬长避短,只有做到“当其时,当其事”,“凡才亦可奏神奇之效”。战国时期孟尝君不拘一格广揽士人,造就门客三千为其所用的盛况;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开创了“贞观之治”盛世。当前,社会发展日趋多元,新模式、新业态大量涌现,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这就需要把各方面相关专业、特点的干部充分使用起来。要坚持以事择人,把研究人与研究事结合起来,树立干部工作“一盘棋”思想,统筹用好区域内各类干部资源,对不同类型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分类,建立干部人才库,同时研深摸准“事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每个班子和每个岗位怎么配、怎么调,切实将最合适的干部选配到最恰当的岗位上;要涵养“容人”雅量,既要谅人之过、宽人之短,又要容人之强,始终秉持公道正派的用人观念,甘为人梯,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积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