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技”并重、“技”“教”兼修—高师美术技法课教学改革策略与实践
2021-06-17陶泉
陶泉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
美术教育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高师是培养教师的摇篮。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部颁发了一系列针对高师教育教学的改革文件,提出改进艺术师范教育,推进高校艺术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高师必须创新美术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是关键,因此,高师美术技能教师应该在关注基础美术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创新和改革,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毕业生。
一、重视综合能力培养,促进人文素质综合发展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提出“能力本位”的师范教育,认为师范教育是表现教师“应备能力”的一种教育,“应备能力”要求教师成为“临床专家”,即教师应该像医生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诊断、开处方那样解决教学方面的各种实际问题。此后的“标准本位”的师范教育进一步认为教师职业的基础是掌握大量的知识,这就和医生、律师一样,必须通过相当长时间的教育才能获得具有一般大众所不具备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强调知识的整合性和完整性,这首先要求具有广泛的文理知识加上扎实的专业训练。
因此高师美术技法课不仅要学“技”,也要引导学生对技法背后的思想、观念、背景、历史意义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注重相关课程的联系、 融合和渗透。这不是简单的增加理论课程就能做到的 ,艺术教育的内容不是局限于狭义的“艺术”“元素”或“方法”“技巧”等概念,而是产生于课堂互动为特征的多样化的艺术审美活动中。例如在《色彩风景写生》课程中,教师所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提供关于美术技法的课程信息,更要提供对学生自身有意义与专业目标相匹配的探究方法。课前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探究与准备,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模式对自己感兴趣的画家及流派进行资料收集,包括画家生平、时代背景、哲学思想、技法形式等,这些文字、图片资料需要尽可能丰富详实。教学过程中,这些文献资料还要被做成ppt,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交流讨论。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补充资料,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设置问题并解决问题,从学习者变为主动研究者。
在《构图》课程中,除了技法创作的训炼外,还必须完成两个“文案”:一是剖析经典名画的构图;另一个是阶段学习的感想与总结。前者需要引导学生如抽丝剥茧般去发现大师绘画中的秘密钥匙,洞见无数实体单元有机整合为统一整体的看不见的关系。后者要求学生将各种信息综合分析、梳理,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做到这些,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收集、整理一定的信息,这些信息以个体学生的逻辑和取向汇聚成单独的文案。美术技能不能界定为“训练”之类机械的术语,而是指向“教育”一词的广泛领域。学生需要把各学科知识,理论,实践融合起来,寻找信息,分析信息,进而发现其中的问题和联系,形成自己的“知识库”。学习中既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以使学生能够发展成具有个性化思维的人。
技法课中“文”“技”并重,单靠教师的讲授是不可能做到的,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将绘画实践、造型基本理论和艺术审美相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技能培养基础上的综合素养形成,帮助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综合发展,形成更为深层次的专业综合素质。
二、加强对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学习,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艺术教育没有一种绝对的创造性教学方法,教师要选取的是与教学需求相匹配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从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研究者。美国科学促进协会认为:“虽然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改革设想来自许多方面,只有教师才能提供来自教师本身有直接经验的洞察力。他们还能为改革提供别人所不能提供的知识,这些知识涉及学生教学技巧和学校文化。”[1]教师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教育工作者必须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协助者”,成为教育改革的专家。
在《素描静物》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安排静物而是学生自己摆静物,必须建立在做足前期功课的前提下,即学生先按个人或小组形式收集自己喜欢的资料,然后进行交流、筛选、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建议,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明确方向。在这个课程中,教师不做统一的绘画形式、技法的要求,而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很容易找到绘画方向,有的倾向于精微写实素描,有的关注形式美感,有的青睐表现主义,有的热衷综合材料。接下来教师要进一步与学生交流,明确学生的方向,引导学生进行“课题化研究”,即用自主探究和得出结论的方式替代现成知识技能直接告知的方式,利用网络、媒体等多种平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使他们发挥主体作用,独立思考与研究能力得到更有效、更系统地锻炼,从而形成自主深度学习的能力。
三、“技”“教”兼修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紧密联系
2009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美术技法课教学中明确提出:注意培养学生的作品分析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美术技法课教学能力,为胜任中 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打好基础。但高师美术技法教师由于学术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影响,对美术教师教育理论认识缺乏,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更是缺乏了解,学生的分析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能力得不到锻炼,与基础美术教育脱节。要使学生既学会“美术”又要学会如何“教”高师技法课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美术功底又具有综合学科知识,同时具有教学改革意识。
(一)加强技法课教师与基础美术教育的联系
在美国西俄勒冈大学,很多技法课教师都是当地中小学聘任的美术课外活动辅导员,每学期都参与中小学美术活动和教学,对基础美术教学十分了解。同时,当地也有义务性社区组织,由大学老师、知名艺术家自发组成,每个月都会开放免费的艺术课程,对象是中、小学生。教师不仅能够与孩子交流,也能够与他们的父母沟通。
美术技法课教师必须加强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了解,例如参与《美术教育实习》课程的指导在《艺术考察与写生》课程中带领学生调研当地基础美术教育等。这样做体现出专业特点加强了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克服专业面过窄、分科过细的弊端,把相关的学习内容加以整合,建构具有综合特点的课程。
(二)在技法课中渗透“说”的教育
作为未来的美术教师,言语水平与口头表达能力至关重要“说”是教师不可或缺的基本功,美术师范生不仅要能“画”也要能“说”。高师美术技法课往往忽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许多学生可能画得很好却不善言辞,口头表达能力欠缺,思维混乱,无法清晰流畅地交流。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不能仅仅依靠《微格教学》、《美术教育实习》等有限的课程,而是要形成一种“常态”贯穿到日常的教学中。
鼓励学生多“说”教师和学生在对话中相互作用,才能激发出新的思想,教学和学习的内容形成于有引导的但又具有挑战性的对话中。一般情况下课堂设立讨论环节,形式要多样,有时是同学间的讨论,有时是和老师的辩论,有时需要在讨论后将结果填在答卷上。这些讨论需要做课前准备。每节课后老师会留“课后作业”。例如在《国画基础》课程教学中,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对绘画风格、笔墨技巧、思想意境等方面的认识和看法,通过“说”的方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完成作业后,还要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在《手工设计与制作》课程中,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件(组)手工作品,因此前期的分工合作显得格外重要,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不仅理清了思路,也锻炼了口才。形成制作方案后也要面临一次小型的“答辩”,学生需要针对老师的问题展开说明和辩论,最终在师生互动中解决问题。“在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说”的机会尊重他们“说”的权利,培植他们“说”的勇气,锻炼他们“说”的智慧。”[2]将“说”的方式贯穿于技法课中,通过拓展“说”的方式,有效增强学生“说”的能力。
(三)在技法课教学中体现学科特点
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对美术学科知识的要求与培养专业画家不同,培养对象是美术教育综合性人才,美术技法的学习不只是狭义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达成,应与基础美术教育结合起来,培养符合学科需要的美术技法与技能。
在《创意素描》课程中强调平面意象、解构与重构、时空联想、形象联想等一系列创造性思维的表达。弱化素描写实技能的训练,鼓励学生采用实物拼贴、综合材料等方式进行表现,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而在《版画基础》课程中,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以台历形式呈现的一组版画,这需要学生确定主题、明确形式、分工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涉及的不仅仅是版画技能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结合基础美术教育展开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处理好主题知识与美术表现、版画形式与装帧设计、个人表现与整体风格的协调等复杂关系;再如《美术表现(设计选修)》课程中,要求学生面向中小学校园完成主题设计,仍旧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有的以校园活动为主题,有的以环境美化为主题,有的以科普知识为主题,知识的融合与技能的运用都是围绕美术教师必备能力而展开,借助技法传播美术理念,更强调领会艺术的共通规律,从而涵养美感,提高艺术修养。
四、结语
高师美术教育的培养对象是美术教育综合性人才,是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师,要求将美术技能知识、美术理论以及教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作品分析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能力,注重知识结构的综合性,进而内化为教师人格的一部分。高师美术技法课不仅仅传授美术技法, 还必须引导学生形成综合素养,学生不但要学会美术技能,还要借助技法传播美术理念,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学会如何“教”做到“文”“技”并重“技”“教”兼修,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1]【美】美国科学促进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 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M],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22
[2]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