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劳动中滋养心灵
——“花之语,人之韵”主题活动探索

2021-06-17曹婕

青春期健康 2021年10期
关键词:预防接种种花传染病

文/曹婕

活动背景

劳动教育既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劳动教育,不仅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自立意识的培养,还能够增进学生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更能够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之美,对生活充满希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开展“花之语,人之韵”主题活动,让学生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感受生命成长带来的欣喜,正确看待生命的意义;在了解植物文化背景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不同植物所带来的积极向上的体验;通过小组合作种植植物的过程,学着与同伴沟通想法、情感交流,不断获得自我与他人良好社会

关系的建立。

活动目标

(一)知识层面

学生通过探寻植物的文化背景,从植物的花语、典故、诗词中,汲取滋养心灵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像植物一样向阳而生,坚韧成长。

学生通过学习不同植物的种植知识与技巧,感受植物成长的蓬勃生命力,感悟劳动对于生命的积极意义,从而珍惜生命、善待生命。

(二)能力层面

学生通过体验小组合作种植植物的过程,学着与同伴良好沟通、团结协作,感受同伴互助的温暖、集体奋进的勇气,从而发现自己对于团队的积极意义,认识到自己是被需要的,进而学会悦纳自己,欣赏他人。

(三)情感层面

学生通过欣赏花之美,让自己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通过创造美,感受到生活处处存在的小美好,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养成劳动的习惯,形成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品质。

劳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使学生拥有团结互助的精神。

活动内容

第一阶段:探寻知花

活动一:形色识花

学生探寻身边的植物种类,利用互联网寻找植物的相关信息,探寻植物所蕴含的花语、典故、诗词等丰富的人文价值,从人文角度重新认识身边的植物,起到自我激励的效果。

活动二:荐花养志

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索,选择最欣赏的一种植物设计植物名片,把这些植物的种植知识及其背后的积极人文价值推荐给他人,做到格物养志。

第二阶段:实践种花

活动一:从种子到盆栽

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经历从种子到盆栽的过程,学习基础植物种植知识与技巧,记录植物成长的过程和自己的感悟。同时,与班级同学交流感受,更好地感受植物蓬勃的生命力,从而珍惜生命、善待生命。

活动二:茄子大作战

①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学校的四季物语农场进行蔬菜的种植。除了学习如何种植蔬菜,在种植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设计好小组种植合作方案,学着在活动中努力去协助其他成员,学着及时并真诚地表达自己被帮助的谢意,在小组活动感受需要和被需要,做到悦纳自己,欣赏他人。

②蔬菜收获后,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蔬菜品鉴大会,用自己种的蔬菜、自己的厨艺,烹饪出各种各样的菜品,体会收获的快乐。

活动三:花之美人之韵月季园

以班级为单位种植月季花,定期学习园艺知识,结合生物学科知识对月季花进行管理,尝试让月季株形优美,开花更多,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美,感受生活之美。

活动四:种植妙招齐分享

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学习老师、家长所教的方法,还要使用网络去学习更多更全的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使用这些知识来进行改造,如研究在播种过程中哪些类型的种子需要催芽,哪些类型的种子不需要覆土等。让学生不是单纯地种植,而是需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使用知识,让学生在创造分享中实现自我价值,对自身产生更强的认同感。

活动五:种花期间的心理开导

顺利种出美丽的花朵自然使人心生喜悦,但也可能会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同伴们的花都开了,自己的迟迟不开,会产生挫败感;美丽的花期一过,花谢了,会产生不舍感;种花即将看到成果了,一场风雨,将成果弄坏了,会产生无力感。其实,这些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心理挫折,可以借由种花这一契机,让心理老师、劳动指导老师、同伴们与该生一起尝试解决问题:花一直不开,便一同寻找原因,对症下药;花谢了,便一同制作标本书签,留住美丽;花坏了,便想方设法及时拯救,即使不成功,也尽力了,无怨无悔。这样,种花时的心理开导便可帮助学生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相似问题。

第三阶段:赏花造美

活动一:共阅新芳

学生走进青枫公园、佳农探趣等社会实践基地,寻花、赏花,感受花之美好。

活动二:彩墨留芳

①组织“最美花景”主题摄影大赛,鼓励学生用照相机将花开的美景拍下来,并写下自己喜欢的原因,让更多人欣赏花之美。

②组织“花之语”主题绘画大赛,鼓励学生利用手中的画笔将自己喜欢的花的最美姿态画下来,用画笔留下那一抹艳丽。

③以“花”为主题,创作诗词、诗歌等,让学生见景抒情,提升文学素养。

④运用当今信息化手段,将成果推广至校内网络平台,加深学生的成就感。

活动三:花开满墙

收集种花与欣赏花的成果,布置教室外墙,让短暂的花开长久地留在墙上,常常能够回顾种植花草的快乐,感受花开的美好。

活动四:插花艺术

学生走进社区花店,在花艺师的指导下,进行插花艺术创作,从感受美到创造美。完成插花后,可将作品送给自己的家人,表达感恩之情。

活动反思

1.活动开展后,责任教师需要就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活动记录,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完善活动效果,保障劳动教育活动开展得更好。

2.将劳动评价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班级组织劳动教育活动作为班级评优的重要指标;把活动教师开展好劳动主题教育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劳动纳入工作绩效考核,以此推动主题活动有效开展、深入发展。

3.学生心理的变化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有时在劳动中更能增强他们自我调节的能力,劳动在习得技能和知识的同时,增强了体魄,滋养了心灵。

普法小常识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1989年2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由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自1989年9月1日起施行。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2013年6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修正。

《传染病防治法》共分9章80条。

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可以决定增加、减少或者调整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以公布。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制定传染病预防接种规划并组织实施。用于预防接种的疫苗必须符合国家质量标准。

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儿童的监护人应当相互配合,保证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法律出版社)

猜你喜欢

预防接种种花传染病
种花姑娘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加强预防接种管理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影响
关注!新冠病毒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问答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妈妈班”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种花种蝴蝶
Vaccination
阳台种花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