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认清赌博危害,拒绝赌博行为

2021-06-17白羽

青春期健康 2021年10期
关键词:直播间亲情陪伴

文/白羽

2021年1月22日,央视网微博视频账号报道:最近,一些网络直播间公然聚赌,一年吸金动辄过亿。记者经过半年多的深度调查,发现直播间涉赌绝非个例,多家直播平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涉嫌赌博活动,参与者多为青少年。有的还是学生,在直播间输掉了学费、生活费,欠下信用卡等,生活和学业皆陷入困顿。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悉,2020年办理网络犯罪案例达到54%,其中网络诈骗、网络赌博高位运作,成为当前主要网络犯罪。

网络直播平台上普遍存在的生态不良现象,严重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败坏社会风气,同时也反映了当下网络赌博行为的一些新趋向。

赌博趋向年轻化、网络化

“黄、赌、毒”作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法制治理和专项整治的对象。其中,“赌”因其迷惑性相对较高,在青少年中颇具市场。

黄某是一名“90后”财务,在一次偶然的经历中,他接触了赌博网站,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短短的时间内,他不仅输光了自身的积蓄,还将挪用的公款也输得一干二净。如今,面临牢狱之灾的他可谓悔之晚矣。但不为人知的是,他所经历的赌局,每一场都有人在后台进行操纵。

随着网络治赌类专项行动的深入和网络技术的升级,赌博存在由线下向线上转移的趋势,赌博行为也由此嵌入“互联网+”的基因,这是作为新业态指称的“互联网+”的异化。同时,也为国家对网络赌博行为的治理提出了新的难题。

青少年赌博的滋生土壤

家庭教育主体缺位,精神生活空虚匮乏。孩子是需要父母陪伴的,但很多家长往往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孩子对于亲情、陪伴的需求。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常年在外,把孩子托付给家中老人照看;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毫不在意孩子对于童年生活的渴望;还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忙碌无法陪伴孩子,补偿性地将手机交给孩子随意玩耍……因此,孩子将自身未获得满足的需求转向了能够快速获得快感的网络赌博上,用“乍贫乍富”的刺激感受,填补精神生活的空虚。这种现象在偏远地区、留守儿童身上往往更为常见。

利益诉求扭曲,投机心理作祟。网络直播平台用“竞猜”“返利”等组织网络赌博,甚至传播不良价值观,存在一种追逐利益的价值趋向,青少年自然也深受影响。可以说,青少年参与各种形式的赌博活动是将利益诉求以一种扭曲、失败的方式呈现出来。那种渴望“一夜暴富”“一步登天”的投机心理,致使青少年陷入赌博困境,难以自拔。

负面榜样影响,外部环境熏陶。有些参与赌博的青少年,父母本身就是“麻友”“牌友”,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与赌博相关的事物、言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许多本来就缺少正确引导的青少年,更是“近墨者黑”,迅速地向着负面榜样靠拢,成为了“赌徒”中的一员。

网络监管力量弱,赌博信息易接触。打开网页,各种各样的信息扑面而来,其中往往就夹杂着赌场、赌博的宣传广告。青少年分辨能力弱,自制能力差,遇到这样的诱惑性信息往往不加分辨就深陷其中,由此也说明网络监管力量薄弱。

“家、校、社”合力,共筑“抗赌”长城

父母陪伴在身边,亲情助力赌瘾远。其实,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想要孩子健康成长,亲情的陪伴是不能少的。如果父母能够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看书、聊天、看电影,打破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交流隔阂,让孩子的精神世界得到亲情的滋养,那么青少年参赌的概率将会大大降低。

家校共育正“三观”,做好榜样多引导。想要让孩子远离赌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在学校方面,做好品德教育,让德育工作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对金钱和利益的正确认知;在家庭方面,家长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配合学校教育,让孩子形成远离赌博的意识,从根源上阻断青少年赌博。

网络监管不可少,社会风气很重要。当下,很多青少年参与赌博的信息都来源于网络,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网络赌博。在这种情况下,强化网络监管力度就成为重中之重。因此,要建立全国协作模式,针对网络违法犯罪的新特征,建立相关管理制度,方便各地联动,提高对违法犯罪行为的震慑力。公安、网监、网信办等部门相关监管和查处工作应有创新思维和机制,加大打击力度。只有全链条、全方位的管理跟上,全社会的预防做好,赌博引发的问题才会从根本上好转。

总而言之,打击网络赌博行为、减少赌博信息,让青少年接触到的环境干净一些。加大引导力度,宣传赌博危害,让青少年对参赌的害处多了解一些。相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一定能还孩子一片明朗的天空。

猜你喜欢

直播间亲情陪伴
“羲和号”开直播间
陪伴
亲情的滋味
惠农直播间 美好在身边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小鬼进军直播间
进军营直播间
陪伴
最是亲情“回娘家”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