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需医疗的“中日样板”
2021-06-17郭潇雅
文/本刊记者 郭潇雅
历经30 余年的发展,中日医院国际部从首都的“最早”做到了“最好”,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特需医疗的一面旗帜。
如果把20世纪50年代天津的“家庭病床”看做是中国特需医疗的起源,那么特需医疗已风风雨雨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经历了“兴起—推广—受限—再推广”的曲折过程。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公立医院发展的产物,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渐趋深入。
不可否认,随着特需医疗的扩张,在一些医院出现不少乱象。比如“专家”资质注水,甚至有医院专家比普通大夫还多;价格虚高,特需服务被异化为“为钱服务”;特需医疗与普通门诊缺乏合理分流,小病肯花钱也能享特需,导致“特需”变形、资源浪费等等。但同样不可否认,特需医疗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群的医疗服务需求,而且在政府补偿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丰富了医疗业务,增加了公立医院的收入,助推了公立医院的发展。
如今,持续数年之久的“是否取消特需医疗”已不再是争议话题,取而代之的是从顶层制度上对特需医疗服务的一步步规范。4月12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加强和规范公立医疗机构特需医疗和国际医疗服务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特需规范通知》),再一次对北京市的特需医疗作出了纠偏和规范,除了此前已规定的出诊量和床位数不超过“双10%”之外,还包括未完成基本医疗服务不能出诊特需医疗;合理布局“特需医疗”并设明显标识;防止与基本医疗服务区域混用;严格加号管理;医师不得自行与商业挂号网络平台合作;建立和完善患者住院书面申请(协议)制度;等等。
有专家认为,就目前看,《特需规范通知》中的要求对于北京公立医院来说都能做到,不会太大影响北京特需医疗市场,但规章制度的事先完善却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该文件的下发传达了政府鼓励医疗多元化发展的信号,进一步规范了特需医疗机构的设置,会加剧特需医疗市场的洗牌和竞争。
特需医疗所谓“特需医疗”,是指医院在保证医疗基本需求基础上,为满足就医患者的特殊医疗需求而开展的医疗服务活动。
特需医疗不可少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宏观环境,打破我国原有计划经济模式下的陈旧卫生体制,国家以扩大医疗服务范围,解决群众“看病难、住院难”为卫生改革的突破口,在全国范围的各级医院中开展了由浅到深、由单项到综合的医疗卫生改革,并推行了一系列带有特需医疗服务色彩的改革措施。
中国药科大学的一位专家说道,无论是1985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的通知》,还是1989年《关于深化改革科研单位事业费拨款和收益分配制度的意见》,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特需医疗服务的存在,并为特需医疗服务的出现提供了政策的支持。1994年在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上,更是统一了“特需医疗”的叫法。随后在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进一步确定了特需医疗服务的定价原则,鼓励医院利用自身资源,努力创收。
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等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提到,要适度放宽特需医疗服务价格,要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档次。同年,国家卫生部、计委在《关于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意见》中特别指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开办特需医疗服务的价格原则,放宽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供患者自愿选择的特需医疗服务的指导价格,以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这种开放性的定价政策极大鼓励了医疗机构的积极性。
中日友好医院为满足外籍驻京工作人员的就诊需求,1984年成立之初,就设置了“外康部”,1997年该部门正式命名为“国际医疗部”,2017年“国际医疗部”更名为“国际部”。
中国人民大学医院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曹健告诉记者,尽管前些年国家层面有过抑制特需医疗的想法,但从北京此次出台的《特需规范通知》中,仍然传达出了“以规范支持特需医疗”的信号。因此,从数十年的各项政策中可以窥见,政府对特需医疗还是始终支持的,一方面满足了群众多元化的就医需求,一方面为公立医院增加了创收。
曹健表示,特需医疗是政府补助不到位的一个“副产物”,各地大型公立医院几乎都想通过特需医疗的盈利来弥补基本医疗的一些亏损。“从地域上看,深圳可谓‘不差钱’了,但深圳某医院在开业时,曾向深圳市政府要过一个特殊政策,就是突破公立医院特需医疗10%这条红线,想要做高端医疗,当然政府最后没同意。从时间上看,此次北京出台这个规范,是在新冠肺炎的‘后疫情时代’,说明各大医院在疫情中经营普遍困难,需要特需医疗来贴补家用。”
“另一方面,十九大提出,医疗机构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多层次的医疗服务。而特需医疗恰好能够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有钱人不必再去国外就医,在国内医院的国际部,就可以享受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因此,特需医疗在我国必不可少。”曹健说道。
曹健认为,尽管国家一再鼓励社会办医,但由于人才、学科、技术、设备、体量等因素,特需医疗在很长一段时间仍会以公立医院为主。当问及哪家公立医院特需医疗有代表性时,曹健首推中日友好医院(以下简称“中日医院”)。
精细管理促发展
为满足外籍驻京工作人员的就诊需求,中日医院在1984年成立之初,就设置了“外康部”,成为当时北京最早涉足涉外医疗服务的公立医疗机构。1997年该部门正式命名为“国际医疗部”,2017年随着国际部新门诊楼的落成,“国际医疗部”更名为“国际部”,门诊面积从840平方米增至8400平方米,病区增至100张床位。原有中医、西医内科两个科室也发展为包括普内科、妇产科、呼吸科、内分泌科、普外科、肛肠科在内的多学科医疗平台。同时国际部在SICU、RICU、CCU开通8张国际部床位,解决了国际部重症患者救治能力不足的问题,成为北京市唯一配套重症监护亚专科的特需医疗。
中日医院副院长彭明强介绍,2001年,国际部获得“在京外国人最放心医院”的殊荣;2008年被北京市确立为奥运会医疗定点单位;2012年通过英国保柏质量认证并获得银牌;2018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端健康险客户最常去的医院第一名”,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并被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指定为6个国际医疗试点单位之一;2019年受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委托承担国际化医疗服务标准研究;2020年被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指定为唯一的国际医疗联合体牵头单位,同三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里屯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善方医院建立国际医疗联合体,同年受北京市政府委派,作为驻华使团人员医疗就诊服务第一定点医院,承接驻华使团人员核酸检测等相关医疗工作;2021年被北京市政府指定为冬奥会定点医疗保障单位。
“作为公立医疗机构,普通医疗永远是医院发展的根基和核心。”彭明强说道,近些年,医院为提升普通医疗患者就诊的感受,不断进行环境的改造、流程的优化,如翻修普通医疗病区、改造急诊、整合一站式服务大厅、增加自助挂号机和取片机设置、修缮花园等。而特需医疗服务作为普通医疗的延伸和补充,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中日医院特需医疗受定价、规模等限制,占用医院资源有限,两部分就诊群体各取所需、互不干扰。
彭明强表示,中日医院对特需医疗服务的管理,包括特需病房占比、面积、出诊医师资格要求等,均严格遵照《特需医疗管理办法》执行。同时针对国际部的个性化管理,制定了《出诊医师管理规定》,如要求专家出普通门诊两三次,才能出一次国际部门诊;要求出诊医师及病区医疗组长签订《出诊医师及病区规范化管理协议》,从服务、出诊纪律、着装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
目前,中日医院国际部已有专科门诊60个,专病门诊近40个,各门诊通过调配诊室、调整出诊班次、取消限号、国际医疗联盟转诊、加大市场宣传等手段飞速发展。医院结合对专科住院病床的分配,建立床位调配中心,促进专科医生增加国际部出诊频次,出诊医生由原先几十人次增长到400余人次,日均门诊量达400余人次,单日最大门诊量达670人次。
彭明强对记者说,他曾做过详细的调研,国际部日均门诊量维持500人左右最佳。“患者太多,服务不周到;患者太少,成本划不来。这是特需医疗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一环。”
中日友好医院五大特色
五大特色铸品牌
中日医院国际部多年来一直承担美国使馆、日本使馆、国内外大型企业及商保客户的健康管理工作,深受国外患者和国内高端人士的好评。彭明强认为,中日医院的特需服务可以概括为以下五大特色。
一是危急重症救治及时。国际部在SICU、CCU、RICU开设床位,打通了危急重症患者的绿色救治通道,同时同120、999等合作,开展国内外直升机和航空转运救援。
二是专科、全科并进。国际部病区新设立“全科医学科”,逐步转变为包含全科、妇产科、呼吸科、肛肠科、内分泌科、普外科等在内的多学科医疗平台,所有专科均设有固定医疗组、采用医疗组长负责制,确保患者安全。
三是开展温暖医疗。国际部畅行“温暖医疗”的管理理念,通过质量安全月、礼仪规范月、安宁疗护、人文医学等活动的开展,以患者为中心,提升患者感受和满意度。
四是新业态引入。在保证现有诊疗项目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同国内外先进的医疗机构和专家展开合作,不断尝试引入新技术和新业务。如消化内科合作开展胶囊胃肠镜检查、放射诊断科合作开展心脏精密影像检查、眼科合作开展全飞秒近视眼激光矫正手术、口腔科合作开展高端种植牙项目等,填补了普通医疗部分高端诊疗业务的空白。
五是与商业保险合作。中日医院特需医疗同商业保险合作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建立直付合作关系的国内外商保公司和第三方经纪公司已达近50家,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鉴于中日医院国际部环境、医疗条件、服务、定价等优势,商保公司更倾向于将客户引流至此。据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门诊直付商保客户占总门诊量的30%,病区直付商保客户占总出院人次的11.4%,近年来随着商业保险的大力发展,占比不断提升。
彭明强说道:“商保客户份额的不断增大,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优质客户资源,商业保险公司话语权增强,倒逼公立特需医疗机构提升服务品质,提供更规范的诊疗服务,减少不合理的诊疗行为。二者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合作共赢。”
在彭明强看来,此次北京出台的《特需规范通知》主要精神是在不影响基本医疗公平性和秩序的前提下,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鼓励特需医疗自主定价,并进一步强调特需服务自愿等原则。北京市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发展国际医疗,希望打造国际大都市,也希望能够留住国外高端人才,海淀、朝阳、大兴等城区目前都在寻求机遇兴建特需医疗机构,中日医院今后在特需医疗市场的竞争将逐渐增大。
下一步,中日医院特需医疗将以此文件为纲领,在保证大医疗平稳有序运营的前提下,探索特需医疗更多元化的诊疗服务模式,并以“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为指导不断提升诊疗技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医院将积极配合政府完成特需医疗试点项目,为国际交往中心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力争保持领头羊地位,做北京公立特需医疗市场的思想源和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