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浓度氨氮对轮虫种群增长、怀卵率的影响
2021-06-17蔺丽丽邵盛男李永利于胜利陈玉珂
蔺丽丽,邵盛男,李永利,于胜利,常 悦、郭 倩,陈玉珂
(1.吉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吉林 长春 130012;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 200090;3.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轮虫作为天然水体中主要浮游生物之一,因其繁殖迅速、营养丰富、体形大小适宜、能通过一定技术手段进行大量培养、容易被水产动物幼体摄食和消化吸收等优点,被广泛用于鱼、虾等水产动物的开口饵料。氨氮是我国大部分水系中主要污染指标,水质中氨氮浓度严重超标将影响水生动物的生长,对水生动物的许多器官造成损伤,甚至导致其发病死亡。
在轮虫培育过程中,轮虫的种群生长与培养水体的水质、温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尤其在轮虫大规模培养过程中一些环境因子的改变会直接导致轮虫的大批量死亡,其中氨氮浓度的增加是影响轮虫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轮虫工厂化大规模培养过程中常常会采用施肥培养微藻或泼洒豆浆等方法丰富轮虫饵料以提高其密度,然而这些肥料和饵料增加常会伴随着有机物的不断积累和不断分解,从而导致水体中氨氮的大量积累,进而严重制约轮虫产量的增长,甚至导致轮虫的大批死亡。也有许多研究表明培养水体中轮虫种群密度的降低往往伴随着氨氮浓度的升高。Schlüt er M等(1985)研究大量培养过程中培养水体中非离子氨对海水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时发现,当水体中非离子氨浓度达到13.2毫克/升时轮虫的种群增长率降低50%。Par k等(2001)研究氨氮对淡水萼花臂尾轮虫急性毒性影响时得到氨氮在24、48和96小时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2.3、6.7和2.3毫克/升。因此,工厂化轮虫培养过程中严格控制水体中氨氮含量是提高轮虫产量的重要技术手段。
本实验通过研究圆形臂尾轮虫在不同氨氮浓度、时间条件下对轮虫的种群增长、怀卵率的影响,以探究氨氮对轮虫的半致死浓度,进而得到在培养轮虫过程中培养水体氨氮的安全浓度,为轮虫的大批量培养等生产实践及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
一、材料与方法
1.轮虫的来源和培养
试验用圆形臂尾轮虫来自吉林农业大学水产实验室。轮虫以盐度为30的人工配制海水预培养,培养期间保持连续充气,自然光照,温度为(25±1)℃,pH为7.3~7.8。轮虫饵料采用酵母溶液,每天投饵1次,投喂量为8×106个/毫升。
2.个体培养试验
采用12孔细胞培养板做个体培养试验。每孔加入盐度为30的海水3毫升,轮虫接种密度为1个/毫升。用氯化铵调节水体氨氮浓度分别为0、0.625、1.25、2.5、5、10、20毫克/升,分别在12、24、48、96小时计数培养板中轮虫数量及怀卵率,每组8个重复。试验温度为(25±1)℃,光照为昼12∶夜12,轮虫饵料为酵母溶液,投喂量为6.4×106个/毫升,每天投喂两次。
3.试验指标的计算
怀卵率(%)=怀卵个数/轮虫总数×100
二、结果
1.不同氨氮浓度、时间对轮虫存活率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当氨氮浓度小于2.5毫克/升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轮虫种群密度均呈增加趋势;当氨氮浓度大于5毫克/升时,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轮虫种群增殖时间不断缩短,即当氨氮浓度5毫克/升时,在培养12~48小时种群数量基本维持稳定,至96小时呈下降趋势;而当氨氮浓度为10毫克/升或20毫克/升时,在培养至24小时即出现种群数量下降,直至全部死亡。
2.不同氨氮浓度、时间对轮虫怀卵率的影响
轮虫怀卵率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氨氮浓度的升高,轮虫的怀卵数量不断减少。当氨氮浓度低于5毫克/升时,轮虫的怀卵率在培养24小时后呈下降趋势;而当氨氮浓度为10毫克/升或20毫克/升时(高于5毫克/升),轮虫的怀卵率在培养12小时后即呈下降趋势;氨氮浓度为0.625、1.25、10、20毫克/升4组的怀卵率第48小时较第24小时均有所升高,且1.25毫克/升组>0.625毫克/升组>10毫克/升组>20毫克/升组,但在培养至96小时,高氨氮浓度的10毫克/升组和20毫克/升组怀卵数量均为0。
三、讨论
氨氮是富营养化水体重要的氮形态之一,高浓度的非离子态氨和铵根离子会对轮虫产生应激作用,影响轮虫的增殖,因此轮虫不能耐受较高浓度的氨氮。从本试验结果来看,氨氮浓度越高,轮虫的种群密度下降点出现得越早,怀卵数量也越少。可以认为当水体里的氨氮浓度升高,对轮虫产生了较强的应激,影响了轮虫的正常生理活动,抑制了其繁殖。轮虫在遇到较强的外界环境变化时,会以产生休眠卵的形式来抵抗这种应激,因此,本试验中当氨氮浓度为0.625、1.25、10、20毫克/升时,轮虫的怀卵率在第48小时较第24小时均有所升高,这应该是轮虫抵抗高浓度氨氮产生休眠卵的结果。实际生产中,高密度培养轮虫时,氨氮是影响其培养密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本试验结果来看,应尽量降低水体中的氨氮浓度,以提升轮虫的繁殖速度,促进种群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