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盐碱地池塘高密度培育斑点叉尾鮰夏花成活率关键技术

2021-06-17厉成新

科学养鱼 2021年5期
关键词:放苗盐碱夏花

厉成新,陆 军,袁 圣

(1.光明渔业养殖有限公司,江苏 大丰 224153;2.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水产科技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盐碱度偏高对斑点叉尾鮰的成鱼养殖影响不大,仅仅饵料系数偏高0.2左右(较内陆地区),但对鮰鱼苗种影响较大,尤其是高密度卵黄苗培育到夏花阶段,成活率影响特别明显。光明渔业有限公司自2017年开始引进鮰鱼苗种进行养殖,在高密度鮰鱼夏花培育生产技术措施上取得了不小的突破,总结了一些适合盐碱地鮰鱼苗种培育的技术经验,表1记录了2017-2020年鮰鱼卵黄苗培育夏花过程的生产数据。

表1 历年放养收捕情况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2017、2018年刚开始引进鮰鱼卵黄苗培育夏花的时候,由于没有关注苗种质量、运输方式和盐碱度等的影响,夏花培育成活率非常低。2019年进行了技术改进,从而使成活率大幅提高。下面就这些技术进行具体分析。

一、苗种质量筛选

1.采购时机 以繁殖地水温在26℃左右为佳,此时温度为鮰鱼繁殖最佳温度,自然繁殖顺畅,繁殖量大,苗种性状稳定。“早苗”和“晚苗”均不理想,苗种性状不稳定。

2.孵化积温时间 受精卵要求当天上午采集入孵化池不隔夜,在孵化池内增氧流水孵化7天出膜,继续卵黄吸收培育3~4天,然后转入暂养池等待运输,少于这个积温时间苗嫩,多于这个积温时间苗老,均不理想。

3.暂养池内苗种质量筛选

(1)选择鱼苗腹部尚留有少部分卵黄的苗种(小米粒大小),以便运输途中鱼苗能够继续自供营养,到达塘口时卵黄基本吸收完毕,入水后即可开口摄食浮游动物,否则极易形成“僵苗”,影响成活率。

(2)选择明显集群游动于暂养池4个角落的苗种,且不能有明显在水体表面游动的现象(俗称“挂角”),否则就是时间过久的老苗,不理想。

(3)打样称重,鱼苗以34~35尾/克为好,大于或小于这个规格多为偏老苗和偏嫩苗,影响成活率,不理想。

(4)行业内普遍认为红色鮰鱼是黑色鮰鱼在繁殖过程中基因发生变异的种源退化现象,所以以没有红鮰或者比例越少越好。

(5)排除孔雀石绿等违禁药品残留的可能,一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需要,二是残留的违禁药品毒性大,会严重影响苗种的体质。

4.避光性 苗种打包装箱后置放一段时间(半小时以上),打开外包装纸箱一条缝隙,用灯光照射苗种,以苗种能集群迅速避开光源游向另一侧为好。

二、打包运输和放苗

1.打包 每个标准氧气包装鱼苗的数量视运输时间长短而不同,运输时间11~12小时每包可装鱼苗7 000尾左右,装得少浪费运输资源,装得多极易出现缺氧死苗现象。在暂养过程中,要把杂质去除干净后才能打包,否则杂质会在氧气包中加速氧气消耗,从而导致缺氧死苗。

2.运输 采取保温冷藏车陆路运输方便快捷,既可减少鱼苗的上下装卸频率(空运),减少人为搬运应激影响,又可确保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恒定,减少运输途中温度变幅过大引起的损苗现象。保温冷藏车的车厢温度可设定在22℃左右,与放养塘口水温保持1~2℃的温差即可。

3.放苗

(1)结合天气情况,合理安排装苗和运输时间,以选择晴天早上放苗比较合适,避免阳光曝晒致使氧气袋内温度急剧上升而导致损苗,若放苗操作时间比较长,可在太阳升起前准备好黑色遮阳网遮挡阳光。

(2)放苗时将氧气袋置于靠近进水口的水域中半小时左右,让氧气袋内外水温趋于一致,减少温差应激,并用竹竿等将氧气袋围住,防止袋子到处漂,不利于放苗操作。

(3)鮰鱼苗喜欢溶氧高的微流水环境,所以在放苗时开启进水闸门,不断对放苗区域进行微流水冲击刺激,让苗种尽快调整以适应新的水环境。

(4)因鮰鱼苗喜集群贴底部小范围游动,所以放苗人员进入水中操作严禁随意走动,防止搅动底泥致使苗种损失。放苗结束后开启增氧机(反转使用,避免搅浑水体)增氧,让鱼苗尽快适应,开口摄食。

三、盐碱水质调控处理

苏北地区5-6月水体酸碱度普遍在8.5以上,高盐碱水质对鮰鱼卵黄苗成活率有一定的影响,另据相关研究表明,生活在高盐碱水域中的鱼要耗费更多能量来维持基础代谢,卵黄苗本身处于幼苗期,机体免疫功能远未成熟,再受到高盐碱的耗能应激刺激,势必会形成更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加强对高盐碱水质的调控,减少应激影响是必要的技术措施。

1.放苗前3~5天 进水80~100厘米,同时沿池边泼洒发酵好的鸡粪进行肥水(10千克/亩水面),培育浮游动物作为鱼苗的开口饵料,浮游动物以水里肉眼可见“小白点”阶段为宜,若见大量红色成团的浮游动物聚集,则说明浮游动物偏老,适口性差,需要排掉老水重新肥水培育。

(1)浮游动物的丰度将直接影响到鮰鱼苗种的成活率,尤其在高密度(10万尾/亩以上)培育鮰鱼夏花时更为重要,丰度小,鮰鱼苗种消耗更多的体力去摄食,甚至部分苗种吃不到或者吃不足开口饵料而形成“僵苗”,并逐渐被淘汰死亡。浮游动物丰度以100毫升水体中可见20个以上小白点为宜。

(2)浮游动物丰度达到一定量后,可直接吞食掉大量的浮游植物,增加水体的透明度,减少由于浮游植物过多(光合作用强烈)引起的pH升高,从而减缓高盐碱度对鱼苗的影响。

2.放苗前2~3天 检测水体的pH,全池泼洒培育好的EM菌液(5~10千克/亩水体,pH 3.4~3.6),将水体的pH控制在8.5以下(内陆地区放苗水体pH 8.0~8.2)。放苗后每隔3~5天重复泼洒,减缓pH的快速上升,十几天后,鱼苗已经逐渐长大,抵抗力增强,高盐碱度的影响逐步降低,可不再重复此项措施。

3.放苗前一天和放苗后 各泼洒生物有机酸1次,对水体进行解毒和缓解鱼苗应激反应,让鱼苗尽快适应新的水体环境。放苗后3~4天,当水中的浮游动物基本被鱼苗消耗掉后,水中的浮游植物会很快大量繁殖起来,形成强光合作用,使pH升高,此时根据浮游植物繁殖情况(根据水体颜色和透明度来判断,透明度大于30厘米为宜)可酌情全池泼洒光合细菌(2~3千克/亩水体),抑制藻类大量繁殖(光合细菌可与藻类争夺生长所需的营养盐,从而减缓藻类的繁殖速度),同时又补充了水体中的有益菌数量,形成有益优势菌,抑制有害菌群繁殖,减少细菌性病害的发生。

四、饵料投喂

1.时间 放苗后2~4天不投喂人工饵料,当浮游动物丰度明显减少时立即开始投喂人工饵料。每天上午7:00-8:00和下午4:00-5:00各投喂1次,经过20~25天的投喂,鱼苗规格达到4~5厘米即完成夏花培育过程,可以进行分塘操作。

2.质量 鮰鱼苗种人工饵料的品质要求较高,尤其是蛋白质要求以优质的鱼粉作为主要的蛋白质源(鮰鱼为天然肉食性鱼),蛋白质水平达到40%左右,且脂肪含量以低脂肪为宜(6%左右)。粉料粉碎细度要高(60~80目),便于消化吸收和捏团投喂。

3.保健 鮰鱼苗种自身免疫和消化吸收系统等都没有发育成熟,此时大量摄食高蛋白质水平、高营养的人工配合饲料存在着很大的营养代谢障碍风险,所以必须强化饲料里保肝护肠、促进肠道发育等功能性保健作用,如以中草药保护肝细胞、胆汁酸缓解肝脏分泌胆汁压力、乳酸菌抑制肠道有害菌群繁殖等。

4.投喂方式

(1)鮰鱼苗种处于幼苗期,口裂较小,只能投喂达到一定粉碎细度的粉状饲料。粉状饲料容易在水中散失,可加入一定比例的面粉作为黏合剂(15%),将粉料捏成团状(直径15厘米左右)沿池塘四周定点投喂,投喂间距5米,投喂水深50厘米左右。同时在投喂点附近适当泼洒些粉料,保证部分弱小苗种也能及时摄食到饵料,对促进诱食集群也有一定作用,加快了鱼苗集群速度。从投喂第3天开始向着固定投饵台方向逐步减少投料点(俗称“缩点”),直至15~18天完全集中在投饵台区域投喂,之后改成颗粒破碎料并用投饵机进行驯食投喂,直至夏花培育结束。

(2)在每次泼洒的粉料中可以加入质量较好的商品发酵料(10%~15%)和少量活化后的芽孢杆菌,起到快速分解有机质、减少残饵和粪便累积、稳定水质、增加饲料中粗纤维含量、促进肠道蠕动、保障消化顺畅的作用。

(3)每次投喂0.5~1.0小时用小料罾查料,并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减饲料,既保证饲料足够吃,又达到了不浪费饲料、不污染水质的目的。

五、疾病防治

1.气泡病 预防:放苗前对池塘进行底改处理,氧化分解掉过多的有机质;控制浮游植物的过度繁殖,避免过饱和氧气现象的产生;定时开启增氧机对水体进行曝气,让水体中过多的气体溢散到空气中。治疗:立即向水体中泼洒食盐(2~2.5千克/亩水体),同时进新鲜水,冲淡稀释水体中的过饱和气体,泼洒VC等抗应激产品,缓解应激反应。

2.寄生虫性疾病 使用阿维菌素等杀虫药品全池泼洒,可有效杀灭寄生在鱼体和游离在水中的寄生虫,隔3天后全池泼洒聚维酮碘等消毒药物,防止虫体咬伤处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

3.细菌性疾病 加强鱼苗的营养和保健,适时底改消毒和调水处理恶劣水环境,可有效预防此类病害的发生。治疗用抗生素拌饲料内服3~5天,同时外泼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

猜你喜欢

放苗盐碱夏花
棉花在盐碱胁迫下代谢产物及通路的分析
盐碱荒滩的“底色之变”
不同浓度盐碱胁迫对4 个树种幼苗生长的影响
诗意的劳作
做一朵夏花
夏花物语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
蓑衣草展姿
咿呀
生如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