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蟹“1132”生态养殖模式亩效益超万元

2021-06-17蒋建斌王锡锋张晓晓张宇蓓蔡鑫凤

科学养鱼 2021年5期
关键词:增氧河蟹水草

蒋建斌,王锡锋,张晓晓,张宇蓓,蔡鑫凤

(1.南通市通州区水产技术指导站,江苏 南通 226300;2.南通市通州区农林科教管理站,江苏南通 226300)

南通地处沿海,区域内自然河沟水体有微弱盐度(0.3~1.2),多年来一直受弱盐度水体不能养出大规格成蟹的思维影响,成蟹规模养殖起步较晚。

2018年起,通州区水产技术指导站结合“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规划方案”“南美白对虾小棚养殖转产实施意见”等产业绿色发展要求,通过典型示范,大力发展优质大规格成蟹养殖,集成了沿海地区优质河蟹“1132”生态高效养殖技术,即达到1万元/亩效益、亩投放1 100只优质蟹种、成蟹上市规格平均达150克/只、亩产量达100千克以上。经过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池塘条件

1.塘口基本情况

十总镇新雁村菁乔质选家庭农场,原开展南美白对虾地下半咸水养殖,西侧紧邻三级河道,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要求。场地道路、供水供电、生产用房、绿化环境等设施符合《南通市通州区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实施方案(2019-2022年)》,区域设施完善、环境整洁。共有河蟹养殖池塘52亩,配有养殖尾水处理净化区(总面积3.8亩,占养殖面积7.3%)、生态沟渠(面积1.6亩,占养殖面积3.1%)。

2.池塘硬件设施改造

(1)池塘开挖。将原南美白对虾小池用推土机整平,按照河蟹养殖池塘生产需求,结合自然地形结构合理安排池塘分布。池塘大小相近(6~8亩),东西走向,长宽比(3~4)∶1,水深1.5~1.7米。池塘底部平坦,向排水口逐步倾斜,从而方便池塘进排水和捕捞操作。塘埂平整、压实,池塘坡比为1∶1.5,内侧坡面采用0.3毫米厚的PE布、40目尼龙网片双层护坡,上下端埋入泥土15厘米,并用2﹟不锈铁丝做成的卡口固定。

(2)防逃设施。由于养出的河蟹普遍规格较大、体质健壮、爬行能力较强,应对常规的防逃设施进行改进。采用一种河蟹养殖池塘防逃装置,设置在河蟹养殖池塘周边,防逃板的光滑面朝向河蟹养殖池塘,底部埋设在河蟹养殖池塘周边的土面下;防逃板侧边设置有支撑弯管,支撑管距离地面竖直高度40厘米,水平伸出檐口长10厘米;支撑弯管上方压合防逃板形成朝向河蟹养殖池塘的翻边。这样河蟹即便能爬上防逃板顶部,遇到水平檐口仍然会掉落,从而起到防止河蟹逃逸的作用。

(3)增氧设施。对常规微孔增氧设施进行改进,采用一种控浮式底增氧曝气装置,设置在养殖池内。该装置包括主气管,所有主气管通过支撑柱固定在养殖池内,主气管一端连接有输气装置,主气管上均匀分布有支气管,呈“非”字形排布,支气管间隔开设有出气孔,出气孔外侧套设有带微孔的曝气管。养殖池内埋设有若干固定桩,固定桩上端通过铜丝与支气管连接,铜丝两端分别与固定桩和支气管连接后仍留有10~12厘米的长度。主机功率配0.25千瓦/亩。

(4)进排水设施。埋设独立的进排水管网。总进水口建在河道边,所有进水都经水质处理池消毒、曝气后再由分进水管进入各池。各池排水管串联起来,经生态渠集中排放至尾水净化区,处理达标后排至外河沟。

二、水草栽种

水草栽种前1周,通过二次进水压盐、洗盐,排出塘泥中的盐分。水草采取多品种立体式栽种,根据不同水草习性和作用,选择不同的栽种方法和栽种时间。栽草时塘底施发酵有机肥,用量100千克/亩,另加施4千克/亩专用复合肥,使水草发稞扎根。采取点穴式压土方式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行距3米,株距2米,伊乐藻与轮叶黑藻种植区域分布比例为1∶2。3月中旬,塘底四周沿护坡区域,分块长条式(长2~3米、宽1米)种植水花生,水花生种植覆盖少量泥土,喷洒一遍水,用透明薄膜覆盖提升积温。

三、苗种投放

1.蟹种投放

选用本区东顺蟹种专业合作社的苗种,种蟹亲本规格母蟹250克/只、公蟹300克/只;蟹种规格120只/千克左右;蟹种要求体质强壮、附肢齐全、体表干净、肝胰腺饱满。在2月10-18日选择晴朗天气投放,苗种投放前用8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10分钟,以杀灭体表细菌及寄生虫。

2.生态套养

蟹种投放后,4月22日,每亩放养4尾白鲢、2尾花鲢,体长为30厘米,利用其滤食性调控水体水质;6月3日,每亩放养8尾体长6厘米的翘嘴鳜,利用鳜鱼捕捉活鱼虾的食性让其担任池塘“清道夫”。

四、养殖管理

1.饲料投喂

饵料选用动物性饵料、颗粒配合饵料、植物性饵料三者合理搭配投喂,投喂总量比例为4∶4∶2。动物性饵料除了投放的螺蛳(3月22日,亩投放220千克),另外选用冰鲜鱼并主要在前期开食阶段和后期育肥阶段投喂。饵料投喂遵循“四定”原则,蜕壳期减量。每个池塘都设置食台便于观察,根据吃食情况增减投喂量。

2.水质调控

水质管理对河蟹养殖成败起关键作用,优良的水质不仅为河蟹生长、蜕壳提供优良环境,还可以促进水草、螺蛳生长,加速池塘有害物质的分解。养殖期间根据“三开两不开”的原则使用增氧机。水质调控主要使用光合细菌和EM菌,根据塘口需求进行扩培。7月开始随着河蟹排泄量增加,池塘底质容易恶化,每隔20天左右进行1次塘底改良,提高河蟹上市品质。

3.水草管护

前期水位随着水草的生长逐渐提高,保证水草良好的光合作用,根据水草长势及时补肥。清明前后水草上容易长青苔,青苔与水草争夺生长空间和营养元素,对水草危害极大,一旦发现青苔要及时捞出。利用晴天泼洒腐植酸钠,补充有机碳,促进有益藻类、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抑制青苔产生。夏季水温较高,由于伊乐藻不耐高温,需及时刈割草头,让水草保持在水面以下20厘米。其他水草也要保持适宜的面积和密度,视情况进行调控。

4.科学防病

坚持“生态预防、科学治病”原则,前期做好塘口、苗种消毒工作。养殖期间做好水质调控、底质改良、水草管护,为河蟹养殖构建优良的生态环境,在病害高发季节,饵料中拌入免疫多糖、黄芪、多维等增强河蟹体质和免疫力。定期泼洒应激固壳素,补充活性钙、微量元素、促生长因子等,每15天使用1次,每次每亩使用0.5~1.0千克。交换水时做到少量多次原则,保持水体稳定,减少河蟹应激反应。一旦发病,根据症状做到科学用药,药物根据《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0纸2号》批准的养殖用兽药使用。

五、起捕

对于起捕上市的规格蟹(母蟹150克/只、公蟹200克/只以上),通过微信、网络平台等形式全部礼盒销售。对提前育肥的成熟蟹,抢抓中秋、国庆双节上市,整个销售期为中秋节至春节。起捕方式为河蟹地笼集中收捕,量多时网箱暂养数日销售;套养鱼排水干塘时起捕。选择河蟹规格较大的3号塘口进行全程分类销售统计,详见表1。在全年家庭农场效益测算时,由于第一年池塘改建费用支出较为集中,按照5年使用期均分,每年折旧费用64 820元,2020年该家庭农场全年损益情况统计分析见表2。

表1 3号池塘河蟹收获情况

表2 2020年度菁乔质选家庭农场效益分析

六、分析与讨论

1.优化养殖模式、好蟹卖好价

通过养殖实践,探索出了符合沿海地区微弱盐度水质养殖优质大规格河蟹的“1132”模式。该模式结合池塘生态化改造、养殖池塘尾水达标排放等相关要求,进一步优化池塘改造、降低微盐度水质影响,提高河蟹集约化发展水平。该家庭农场通过高标准池塘改建,实行精细化管理,生产的河蟹具有“壳厚、膏肥、肉紧、腥鲜”的特点,倍受食客的喜爱。2020年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3号塘口礼品蟹(母蟹150克/只、公蟹200克/只规格以上)出塘率达77.8%,亩产量达131.5千克。52亩塘口总利润560 060元,亩均效益10 770元。

2.充足溶氧是蟹塘稳产提质的核心

采取“早增氧、足增氧”的管理理念。许多养殖户低温阶段感觉池塘不会出现缺氧现象,对低氧状态没有直观感觉。在河蟹蜕壳期,遇上连续阴雨天气,养殖池塘溶氧竞争会更加明显。“早增氧”对水质培育、水草生长、河蟹蜕壳都非常关键,养殖户一般在3月中旬开始间歇性增氧,以助顺利蜕完第一壳;足增氧是在养殖中后期,由于采取了把传统的条状增氧管道改为全池均匀点位式增氧盘式增氧,池塘水体溶氧更充足、更均匀,整个塘底环境较好,养殖的河蟹腹部、鳃丝不会发黑而影响销售。

猜你喜欢

增氧河蟹水草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北方地区湖泊河蟹养殖技术探讨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不同机械增氧模式对池塘水质及施氏鲟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心理“增氧”,为心灵添一抹绿
基于物联网的渔塘环境检测系统
吃掉它不如放它回家
水草冒泡的秘密
为什么金鱼缸里要放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