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期待视野对斯奈德接受寒山诗影响分析

2021-06-17杨帆梅璨

河北画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斯奈德寒山意蕴

杨帆 梅璨

湖南师范大学

一、研究综述

前人关于斯奈德对寒山诗的接受研究多集中于斯奈德对寒山诗的创造性接受上:如胡安江(2005)结合斯奈德翻译的二十四首诗,具体谈论了斯奈德接受寒山的状况,对其创造性“误读”进行分析;而朱建平、扎西措(2015)则从斯奈德创造性“禅译”——满足历史性读者对东方文学的期待视野,从而向译入语引入禅宗思想——出发进行分析;陈小红(2007)从本土意识出发,分析斯奈德在与异质文化对话时创造性的接受。此外,前人对斯奈德接受契机和接受规律也多有研究:区鉷(1994)从斯奈德接受寒山诗的契机和具体状况进行分析;鲍晓英(2014)从译介模式出发,分析了寒山诗在美国的接受过程中符合传播要素的不同要求,因而为美国受众所接受。

综合前人的研究,斯奈德期待视野和目标读者期待视野对斯奈德接受寒山诗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可以继续深入讨论。

二、寒山诗在美国的期待视野

本文基于姚斯和伊瑟尔提出的“期待视野”理论,从斯奈德翻译寒山诗时隐含读者的期待视野、斯奈德自身的期待视野出发,解释斯奈德对寒山诗的接受。

(一)加里·斯奈德的期待视野

斯奈德的期待视野受到自身文化经验和其所在历史时代等影响:斯奈德因受中国传统文化、禅宗文化影响,对寒山诗产生期待视野。

相比受到当时美国主流文化熏陶,因斯奈德幼时生活在美国西北部,远离美国文化中心,他身上更清楚地展现出了多文化影响因素。斯奈德年幼时便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在十一二岁第一次见到中国山水画时,“心都化了”(区鉷1994)。十九岁时通过读庞德等人的英译中国诗,中国诗歌的严谨的形式、饱含自然和静的复杂的意蕴使他更加醉心于中国文化。这些因素形成了斯奈德对中国古典诗词富有自然气息的意蕴的审美期待。

1951年,斯奈德偶然读到铃木大拙的《禅论集》后开始关注禅学,后来,斯奈德信奉的也是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临济宗观点中,“禅”是一种心理体验,但是这种心理体验无法用语言来解释清楚。修行者经历以下几个修禅阶段:从明了自心可成佛后,经历不自信阶段,随后不立文字、求佛有得,再从“无事”(即知身心与佛祖不别,不刻意修行)到达“无”(所做的一切都是佛法自然天成的映射)。同时在修禅的后阶段,修行者出离轮回,得到“真正见解”,但又不离世间,饶益众生(车辙2019)。这样的思想影响了斯奈德,形成了斯奈德直指本心、见性成佛的期待视野。

除了受到自身文化经验影响,斯奈德对寒山诗的接受也受到了历史时代的影响。斯奈德作为贯彻垮掉派精神的人物,对既定写作规范的反叛、对自然的强调、对明晰意象的追求构成了斯奈德的期待视野。

当斯奈德接触到寒山诗时,无论是白话文文体、明晰的意象还是饱含自然和静的复杂意蕴、“直指本心,见性成佛”的禅宗意蕴都满足斯奈德的期待视野。在翻译过程中,斯奈德与寒山诗文本第一次“视野融合”,形成了与寒山文本近似的源语文本。

(二)隐含读者的期待视野

斯奈德对寒山的接受基于自己的期待视野,但是显然,斯奈德对寒山的接受离不开译文读者对译诗的接受。因此斯奈德对寒山诗的接受不仅基于自己的期待视野,也要考虑其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期待视野,及译文文本与读者视野融合问题。斯奈德译文的隐含读者是以垮掉派年轻人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

隐含读者的期待视野同样受到其所在历史时代、自身文化经验等影响。因斯奈德作为历史性的译者,考虑的主要是现时的读者,因此读者的历史时代背景与斯奈德类似。但是文化经验有所差别。

垮掉派年轻人在美国各大校园随处可见,这一文化背景促成了他们对文学的独特理解。在文学上,流行于美国文坛的学院派传统成为了垮掉派的批判对象,相对的,垮掉派诗人对浪漫主义进行学习和发扬,“自发性写作”是他们的独特创作观。(肖明翰2000)具体体现在文体、意象和意蕴的推陈出新上:在文体上,他们倾向于自由体诗歌,在诗节、音步、韵律方面都没有严格按照韵律诗的要求创作;在意象上,他们反对象征主义倾向,反对学院派高雅的欣赏习惯,重视意象的明晰和语言的简单,将文学大众化;在意蕴上,文学成为揭露社会问题,表达自我观点的工具:他们拥抱自然、反对战争和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

社会变革时期,很多国家的文学都会向外寻求出路(肖明翰2000),美国也不例外,但是中国传统诗歌对格律的限制较大,更偏向于“雅”的欣赏;大部分中文诗歌以朦胧的意象为美;佛教思想也更少渗入其中。审美期待限制了美国垮掉派读者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接受。而寒山是佛教对中国诗歌产生影响的一个“典型的例外”(胡安江2009),且寒山诗原文文本无论是明晰的意象、自由体的文体还是复杂的自然和禅的意蕴都符合垮掉派读者的审美期待,这就为垮掉派读者接受寒山诗歌创造了可能性。

斯奈德在翻译过程中,基于自身对寒山诗歌的审美期待,同时对读者的期待视野进行分析。因考虑到目标受众所处历史时代和文化经验对其审美期待的影响,同时考虑到寒山诗文本与自己期待视野的融合,斯奈德在翻译二十四首寒山诗时,为尽量将目标受众与译文期待视野的融合与自己与寒山诗文本的视野融合距离缩短,对寒山诗文本的主题进行了选择,保留了“力图表现山林悠然和禅味气质的高度统一的集合”的主题(朱健平2015);斯奈德在接受过程中也有意保持寒山简练的新诗诗风、白话文风、顺口溜的主要形式。为了向目标读者的期待视野靠近,斯奈德在译诗中对原文本的未定点和空白进行填补,对寒山的意象同时进行异化和归化的处理,对归化的寒山诗意象进行明晰化处理,而对异化的寒山诗意象引入禅佛、中华文化,使得译诗成功为垮掉派读者所接受。

三、结语

斯奈德接受寒山诗时基于自身期待视野,这一期待视野受到社会历史和自身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斯奈德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垮掉派目标读者第二次视野融合与自身第一次视野融合的相似性,译者必须基于目标读者的审美期待,对文体、意象、意蕴进行选择。在此过程中,斯奈德对目标读者的期待视野进行迎合,基于目标读者所处的社会背景、读者的文化背景,在填补文本的未定点和空白时,寒山诗隐逸出世、富有禅趣的一面被凸显。寒山而成为“美国化”的寒山。

猜你喜欢

斯奈德寒山意蕴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寒山即景
“棕色语法”的隐喻思考:加里·斯奈德生态智慧的认知解读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Poet’s Peak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寒山与寒山诗
书法作品欣赏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那个微笑点亮生命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