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1-06-17张凌峰

河北画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书屋农家群众

张凌峰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家书屋也逐步由简单的基层阅览室,蜕变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加油站,笔者结合全国示范农家书屋及地方典型书屋的先进经验,归纳出农家书屋在乡村振兴之中作为“公共文化新地标”“乡风文明新阵地”“人才振兴孵化室”的新作用,发现农家书屋在“制度层”“管理层”“使用层”三个方面的发展瓶颈,并在政府购买服务、数字服务等方面给予可持续发展建议,以期推动农家书屋提质增效,更有效地融入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之中。

一、农家书屋助力乡村振兴

(一)公共文化新地标

一批农家书屋在坚守阅读服务本职的基础上,根据所在村落的特色以及农民群众的需求,通过多种形式开设常态化、主题性的文化活动,大大加强了农家书屋的吸引力,更提高了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宁德市长沙村农家书屋每周日晚开展诗朗诵与文化沙龙活动,当地村民既能表现自我,又能自由表达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一批书屋善用传统文化,将农家书屋主题活动与当地民俗以及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简单易懂的活动形式,在无形之中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南安市省东村书屋在传统节日举办台湾布袋戏巡演、小蛋糕、中秋月饼制作等活动,吸引了当地老幼群体的参与;一批书屋面向乡村常住群体,通过开设社团组织、丰富教育职能等手段,真正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真切地解决了部分群众的生活难题,泉州市西北社区农家书屋组建了“女子腰鼓队”“老人太极队”,聘请专业的老师定期定点教学,并针对留守儿童开设“四点半课题”,获得了群众的好评。

(二)乡风文明新阵地

乡土记忆是乡村发展的根茎与脉络,许多村落注重挖掘本村历史,保护乡史典籍,并将其存放于农家书屋之中,组织群众定期参阅,让书屋兼备“提供阅读服务”、“传承乡村记忆”的功能。晋江市围头村挖掘“炮战记忆”、“闽台亲缘”等地方元素,编写《围头方志》,将地方谱籍保存于农家书屋。在保留乡土记忆的基础上,一批书屋将地方文化与精神文明有机结合在了一起,挖掘了地方特色文化之中的先进内核,并通过宣传宣讲、主题评选等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群众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逐步提高当地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莆田市马厂村书屋结合妈祖文化开设道德讲堂,宣扬乡风文明。

新时代文明实践强调以志愿服务为抓手,让群众在服务他人与自我服务之中提高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目前,众多地市开始尝试组建集“党员、乡贤、大学生、当地群众”为一体的志愿服务队,同步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乡贤、大学生的创新价值以及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志愿服务推动农家书屋的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泉州市枣岭村农家书屋自2019年4月起,依托政府、乡贤号召,组建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在阅读推广活动与儿童教育服务方面做出实效,目前该村农家书屋服务范围已经涵盖周边7个村落。

(三)人才振兴孵化室

各地市政府组织农技专家、种养专业户,积极送学上门,深入田间地头,根据各个地区的产业特色与经营现状,面向当地农户开展一线培训,激发基层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愿望和自觉行动。宁德市陇头村以海带养殖为业,当地文化专员积极号召县区农业专家、养殖好手,以农家书屋为平台,一年三度,开展养殖培训活动;江西赣州市寻乌、安远两县开展“农家书屋+电商”创新探索,5年来,共建成乡村服务网店近2000家,累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6000余人次,服务参与电子商务农户达4.2万户,农家书屋成为提高基层群众科学文化素养,促进脱贫攻坚的代表之一。[1]

二、农家书屋发展瓶颈

(一)制度层:资金投入不足,共建共享程度弱

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农家书屋工程重视程度较弱,政策文件以指导性文件为主,缺乏对书屋提供图书资源、资金支持的实质性支持,大多数的农家书屋每年只有国家下拨的2000元购书经费,[2]少部分农家书屋有市或县或乡的少量补助或配套资金,基层阅读服务投入不足,农家书屋建设缺少专项经费投入,加之主要干部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尤其是农家书屋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农家书屋发展不均衡“马太效应”显著。此外,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政策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援建共建农家书屋意愿弱,市、县两级志愿服务下沉的数量与质量有待提高,以基层党员、返乡大学生为代表的志愿力量缺乏动员。

(二)服务层:人才支撑不足,数字建设有形无质

书屋管理人才支撑严重不足。多数农家书屋管理员对农家书屋规定、政策缺乏了解,没有参与过图书管理与阅读推广有关的专业培训,活动举办主动性不强。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和服务不足,电脑、平板等数字终端配置少,设备缺乏维护、设备无法正常开启情况普遍,数字阅读平台利用率低,数字资源没有实现集约化,数字内容与特色文化结合不够充分,更新率低,群众知晓率低。

(三)使用层:缺乏特色活动,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农家书屋活动举办形式单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多数活动以线下读书会、分享会为主,活动形式大于内容,枯燥生硬,缺乏“走出书屋、走入线上、深入群众”的活动特色,群众活动参与度低。农村群众自觉参与文化建设意识薄弱,面向基层老幼群体的服务潜力尚未得到开发。

三、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开辟政府购买乡村文化服务

改善农家书屋的供需错位问题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现有的行业体制,推动农家书屋的独立化和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农家书屋可通过政府出资向以企业为主的社会组织购买图书资源、设备产品、管理运营、公共文化服务岗位,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大家事大家办的模式为农家书屋注入活力。比如,农家书屋可将其文化创意类服务委托给传媒公司、人员管理外包给社工组织、资源设备的采买委托给文化事业单位,从而提升闽东乡村文化内涵,营造乡村文化氛围。

(二)搭建“农家书屋+”文化共建体系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家书屋应成为融“阅读、休闲、文化、旅游”等多元文化服务场所。农家书屋发展可因地制宜,立足于农村的基本需求,与其它资源有机融合,构建“农家书屋+”的文化共建体系。第一,兼顾多群体需求,对本村常住人口进行精细划分后可开展“农家书屋 +乡村小学”、“农家书屋+儿童之家”等多种共建模式,把更多优质的文化活动和资源引入农家书屋,增强其服务功能,满足多层次年龄段文化需求。第二,打造“文化地标”,开展“农家书屋+学研”、“农家书屋+ 支教”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规范志愿平台,动员返乡大学生与高校资源,以志愿服务队的形式下沉乡村,提升农家书屋的服务效能。第三,立足于农村,结合本村农耕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产业资源,开展“访古、寻迹(遗)”游学、文化沙龙等体验性和互动性较强的文旅活动。第四,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将“一村一品”的特色与农家书屋以及乡村特色旅游相结合,打造“农家书屋+最美乡村”“农家书屋+民宿”“农家书屋+”文旅融合活动。

(三)推进书屋的智慧化转型

推进农家书屋的智能化转型,可设置一套完备的智慧化管理(借阅)系统,使“选书—借阅—还书”等环节全部有迹可循。首先,居民可通过农家书屋智能化管理系统登记或选择喜好书目,再由农家书屋的管理员通过网络直接订购。其次,完善农家书屋智慧化的管理功能,通过自助借还设备实现借阅一体化,同时可与区(县)图书馆达成互借互通,实时登记每本图书的借阅情况。再次,开展“数字农家书屋”,利用大数据分析所在农家书屋对各种类图书的需求情况,定期公布“农家书屋借阅大数据”,掌握原住民或旅行者对于图书种类的需求,研究不同人群的阅读喜好、阅读方式等,以便更好地推进智慧化转型。最后,整合现有零散的公共网络阅读平台,数字书屋以音像和视频为呈现主体,面向乡村老中青群体针对性推送推送当地特色文艺视频、农技培训与科普视频、儿童技能教育视频等,优化农家书屋智慧化管理系统的休闲娱乐与在线教育功能。

猜你喜欢

书屋农家群众
西江月·农家早春
篽箖·上野书屋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多让群众咧嘴笑
农家笑
农家旅社半夜惊魂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梦幻书屋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