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科技创新人才终身学习现状及发展建议
2021-06-17乔爱玲张伟远
许 玲,乔爱玲,张伟远
(1.北京师范大学 首都学习型社会研究院,北京 100875;2.江苏开放大学,南京 210036;3.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一、引言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科学技术成为一个独立的要素融入生产力中,重构社会业态,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国际上对科技创新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国家政府投入大量财力物力推动本国的科技发展,例如纽约、伦敦、东京、首尔等城市先后提出了建设全球或区域创新中心的目标。[1]我国也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并促进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科技发展的总目标,北京、上海等不同省份城市先后建立起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化改革和创新,引领科技发展。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科技创新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问题。科技创新人才是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生产、促进、传播和应用活动的创造性人力资源,作为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 科技创新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2]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培养造就创新科技人才列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明确提出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3]
科技的迅速发展要求科技创新人才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掌握新知识与新技能,紧跟时代步伐,激发创新活力,迸发创新智慧,产生重大创新,引领前沿技术,成为真正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的终身学习也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器,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内容之一。本研究以科技创新人才为研究对象,探究互联网时代科技创新人才终身学习现状,为科技创新人才的终身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受到个体自身条件、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职前阶段,高校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许多高校积极探索学科、专业和课程的一体化建设,深化教学与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为社会输送大量的科技创新人才。对于走出从校园步入工作岗位的科技创新人才来说,企业是其继续成长的主要环境。许多企业纷纷建立企业大学,如腾讯学院、苏宁大学等,完善内部学习机制,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环境。许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深度产教融合,形成协调育人机制。值得指出的是,当前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例如管理机制不健全、教育方式方法有待改进、培养理论滞后、培养模式单一,[4]有研究者指出,企业可以加强微观管理与学习型组织建设,帮助科技创新人才树立终身学习理念,[5]也可以采用工作激励、特殊福利、技术创新一次性奖励等激励手段,促进科技创新人才的发展。[6]通过分析发现,已有的从企业视角出发关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探讨了人才培养的方式与策略,忽视了科技创新人才终身学习的需求,对科技创新人才终身学习现状缺乏了解。
(二)终身学习现状研究
通过对中国期刊论文数据库(CNKI)中“终身学习现状”相关研究进行检索和分析,研究对象集中在老年群体、社区居民、新型职业农民、境外人士等。[7—9]研究内容主要关注学习内容、时间、经费、场所、方式等,例如:沈霞娟等从学习意愿、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场所、学习费用及学习困境六个方面,探究了陕西省市民终身学习需求,研究发现市民希望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在各类学校和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公共问题场所中开展终身学习,愿意分担学习费用;[10]张翠珠从学习内容、学习安排、学习方式、途径、成果认可、学习场所、学习费用负担的选择这些方面对北京市终身学习需求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北京市成人学习者希望利用业余时间在社区、在生活和工作中,与兴趣相投、志同道合者共同学习“医疗保健、文艺体育、家庭生活、子女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最希望获得短期培训证书。[11]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例如张伟远等对北京市6 976人开展调查,探究信息技术对成人参与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影响,研究发现混合式学习是大部分成人喜爱的学习方式,成人学习的动机主要是职业发展、个人兴趣、丰富生活和家庭教育四方面。[12]
综合当前研究发现,尚无针对科技创新人才这一群体的研究,尽管大规模的抽样调查可以了解学习需求的整体概况,但往往难以了解到需求背后的深层原因,且不同区域的人口学特征本身存在较大差异,研究得出的结论难以形成共识。科技创新人才在知识素质与能力上显著地区别于其他群体,为了更加立体全面地了解科技创新人才的学习现状,需要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结合起来。
三、研究设计
为了深入了解科技创新人才终身学习需求及特点,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
(一)问卷调查
1.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主设计开发的问卷探讨科技创新人才的终身学习需求,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背景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最高学历、职业、收入、电子设备使用的熟练程度等;第二部分为具体问题项,包括学习意愿、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场所、费用承担等共45道题目。问卷采用五点李克特量表,评分等级1表示“非常不符合”、2表示“不符合”、3表示“一般”、4表示“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看法对每个题项进行评分。调查问卷初稿形成后邀请了5位远程教育领域的专家对问卷具体内容项提出修改建议,为了保证问卷的效度,研究进行了适应性测试,问卷样本数50人,测量了问卷整体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值为0.901,显示问卷有较好的信度。
2.调查实施
正式调查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式,面向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互联网企业内部从事互联网产品研发、移动通信应用设计与研发人员,由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周边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密集,向园区输送了大量学历层次较高、实力较强的青年人才,尤其是IT行业人才,是北京科技创新人才聚集的高地。正式调查共发放问卷1 400份,收集有效问卷936份,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如下表1所示。
表1调查对象性别、年龄及最高学历
调查对象男女比例相当,年龄主要集中在25—34岁之间,所占比例达到51.60%,处于创新能力高峰期的中青年人才超过一半,其中本科学历占46.37%,研究生学历(硕士和博士)占43.05%,这也反映出高学历群体是科技创新人才的主力军。对问卷调查的数据使用SPSS 24.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差异分析。
(二)访谈
为了更深入了解科技创新人才终身学习需求背后原因,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35名前期参与过调查的科技创新人才,以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展开访谈。
在研究开始前设计了半结构化访谈提纲,访谈提纲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户籍、从事职业、工作年限;第二部分是具体的问题项,包含4个基本问题,分别是:(1)您未来12个月参与教育、培训或自主学习的计划及主要动机是什么?(2)您喜欢怎样的教育、培训或学习的内容?请举例说明。(3)您喜欢怎样的教育、培训或学习的形式?请举例说明。(4)您个人参与教育、培训或学习有困难吗?请具体说明。在访谈过程中根据受访者提到的关键信息进行追问,每个访谈对象的访谈时长约为30分钟。访谈结束后使用Nvivo 11.0软件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分析。
四、研究结果
(一)学习意愿:高度感知终身学习重要性
个体对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感知直接影响学习的驱动力和行动力,只有从态度上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形成正向的情感,进一步制定学习计划并逐步将计划付诸实践。研究从13个方面调查了科技创新人才对终身学习重要性的感知,结果显示科技创新人才对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感知平均值为4.06,整体水平较高,这与以往关于在职青年总体学习需求较为强烈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13]其中重要性感知最高的是“促进人们的健康生活”,其次是“提高个人生活质量”,再次是“促进城市的绿色和环保”。对科技创新人才而言,参加终身学习可能是缓解压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开阔视野、丰富文化与素养的重要途径,因而对健康、高质量的生活有益。“促进城市的绿色和环保”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三个方面,即促进绿色和健康、公平和包容、体面的就业与创业具有一致性,折射出终身学习在学习型城市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F检验的方法,对不同性别和不同学历的调查者进行重要性感知的差异分析,研究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整体上男性和女性对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感知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741>0.05,T=-0.330),不同学历层次的调查者对终身学习重要性感知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277>0.05,F=1.288)。
表2不同性别群体对终身学习
表3不同学历群体对于终身学习重要性感知的F检验结果
(二) 学习动机:提高工作能力促进发展
学习动机指直接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14]学习动机能激发个体学习潜能,帮助个人克服在学习过程中的障碍达成学习目标,研究调查了科技创新人才的10项学习动机(见图1)。
通过调查发现,科技创新人才参加教育和培训的动机是多样化的,其中学习动机最强的三项是:“为了提高个人工作能力”(74.9%)、“应对终身学习的发展趋势”(71.5%)及“为了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68.5%)。反映出科技创新人才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理念,关注知识、技能和能力,最主要的动机是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与其他群体具有显著区别,例如老年群体参加终身学习的主要动机是促进身心健康,[15]这可能因为一方面科技创新人才所从事的工作环境对创新能力要求较高,另一方面个体自身的工作危机意识较强。例如一位访谈者(26岁,软件开发)说:“我们的工作当然是要拿技术来说话的,只有多学习才能了解新发展和新算法,提高工作效率。”调查研究还显示兴趣和爱好也是科技创新人才选择终身学习的重要动机之一,这一点与已有的对其他群体学习动机研究结果类似,在访谈中也得到进一步验证。
(三)学习内容:职业知识与技能提升双重需求
研究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个视角出发,调查科技创新人才对未来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内容的需求。
从图2、图3可以看出,科技创新人才未来计划参加学历教育内容排在首位的是专业课程,非学历教育内容排在首位的也是职业技能培训,这反映出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科技创新人才更希望扎根本领域、本专业,不断地保持知识的更新和技能提升,体现了科技创新人才对知识和能力孜孜不倦的追求。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有的科技创新都离不开人们对本专业的持续钻研和深耕。科技创新人才在学历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排在第二、第三的分别是“通识课程”和“社会科学/商业/法律类课程”。通识课程是融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人类核心知识获取为一体的教育体系,[16]这类课程能够克服专业狭隘,凝聚社会共识、辨别价值观,能够帮助科技创新人才更好地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来独立思考,增强创造力。调查研究显示科技创新人才对时事新闻与政策、企业管理、新型技术等非学历课程也较感兴趣,对舞蹈、书画等艺术学习的兴趣度不高,这可能因为大部分的科技创新人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业余的艺术生活。通过访谈还反映出科技创新人才对语言、领导力等课程与讲座有一定的需求,体现了科技人才对软技能学习内容的需求。例如其中一位访谈者(33岁,UI设计师)表示:“如果有时间,我很想去看看管理学方面的书,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另一位访谈者(27岁,研发工作)表示:“我自己在网上学了日语,想着自己刚从学校毕业,不能浪费时间,不想把自己学习的这个能力给丢掉,而且学习这些也是对自己有用的,基本上是每天晚上,能抽出1—2个小时来学习,充实自己。”
(四)学习方式:偏爱混合式学习
为了进一步了解科技创新人才学习方式的需求,研究对科技创新人才喜欢的学习方式做了调查,并与北京市民总体情况进行对比,[17]结果见表4。
表4喜爱的学习形式
通过调查发现,仅有13.1%的科技创新人才喜欢全部课堂教学,大约有57.7%的调查者喜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科技创新人才对于“全部在线学习”方式的偏好,显著地高于北京市其他市民群体。通过访谈,科技创新人才表示最主要的学习困难是缺乏时间,混合式学习方式能够方便科技创新人才灵活自主地安排学习时间。
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参加的非学历或自主学习形式比例较高的是听讲座(61.3%)、阅读印刷版的书籍(60.4%)及看网上学习视频(58.4%),也体现了科技创新人才对混合式学习方式的喜爱(见表5)。
表5计划参加的非学历课程或自主学习的形式
听线下讲座是由演讲者加工内容,以面对面的形式传递给学习者,一方面身临其境具有极强的交互性,另一方也能帮助时间宝贵的科技创新人才在短时间快速获取到知识,观看网上视频开展学习,也具有灵活性和便捷性。访谈发现,科技创新人才对于互联网APP非常熟悉,也非常愿意借助互联网APP开展学习,主要类型有听书类APP、广播类APP和直播类APP,通常这类APP基于数据采集技术,对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学习者可以快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例如:“我平时很喜欢在地铁上听到APP的课程,这些平台做得都很不错,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特别好”(26岁,IT-java开发);“有很多APP个性化推荐做的都很好,能够推荐我感兴趣的资源,这样很方便”(25岁,Android开发)。
(五)学习路径:社群学习联通分享知识
通过对科技创新人才的访谈发现,科技创新人才不仅偏好基于APP的移动学习,也十分喜爱在线社群学习。互联网时代的人们日常生活与学习离不开网络,基于网络技术与新媒体社交的在线社群已成为互联网时代重要的知识分享方式。科技创新人才表示,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他们愿意在专业领域的开放型在线社区中寻找问题,他们也会根据兴趣、爱好加入不同的学习微信群中,群内成员有共同的学习主题和兴趣,看到相关有价值的内容就会主动分享,在有的社群中还会形成“打卡”的机制,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到监督作用,形成互动性强、更加高效的群体化学习形态。例如:“我报名了‘流利说英语’,老师会建一个在线课程群,每天会分享非常励志的话语,激励我们学习,在群里大家每天都打卡,相互监督”(28岁,从事物联网安全);“我有个‘有书’的听书群,每周有老师领读一本书,每天大概时间二三十分钟左右,可以反复听,特别适合我这种想读书但是又没有整块读书时间的人”(30岁,软件测试员)。
(六)学习费用:在线资源付费意愿强烈
研究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学习费用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4所示。
科技创新人才过去12个月在学习上支出的大约总经费主要集中在1 001—3 000元之间,其中支出1 001—2 000元占32.37%,2 001—3 000元之间占25.00%,还有少部分人支付超过5 000元以上的学习费用。通过访谈发现,科技创新人才主要支付的为在线资源,如在线课程学习、付费文档等。在线知识付费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业态,许多互联网公司依托互联网平台开设课程,这类课程通常紧跟时代发展前沿,邀请在某个行业有一定建树的知名学者或者有极强实践经验的人讲解,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例如:“网上有许多课程,价格也有优惠,主要是讲得也不错,我购买过Python进阶、机器学习的课程,多学点知识,对自己总有用的”(29岁,软件开发师);“我在网上买过很多课程,价格也不贵,一般99元,我觉得老师讲得挺好的,花钱了就很有学习的动力”(26岁,Java开发)。
五、讨论
(一)身份符号下的成长需求:促进职业能力发展
学习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相互交互的结果,科技创新人才大部分具有较高学历,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所处的社会环境内在要求持续创新,因而他们对终身学习的价值有明确的判断。通过研究发现,提高个人工作能力是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学习动机,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无论是未来参加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首要选择是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及职业技能培训,折射出科技创新人才将工作和职业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具有强烈的成长需求,区别于一般成人群体对医疗保健、文艺体育、家庭生活等这类学习内容的选择。汪辉等指出,只注重本领域专业能力的I型人才和虽有广博学识但专业能力较窄的T型人才,都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社会的需要,要向兼具广博学识和多学科专业能力的复合型的π型人才转变,①科技创新人才的终身学习正是具有向π型人才转变的趋势。[18]
(二)技术影响下学习形式转变:偏爱移动互联的学习方式
随着“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入,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的供给模式和服务模式的转变,极大地满足了科技创新人才对灵活、自主、个性化的学习的需求。科技创新人才本身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擅长通过网络渠道收集学习资料、观看学习视频,他们能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高效地学习新知识。智能手机中大量APP应用,为工作忙碌、学习时间有限的科技创新人才开展移动学习提供了便捷的方式,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在非正式的学习环境中实现自我导向的终身学习。基于网络的社群化学习是科技创新人才在“互联网+”时代终身学习的重要特征,在互联网的虚拟学习空间中,突破了实体学习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联通世界各地的学习者,运用不同的技术与他人实现交互,在不断的交流与讨论中,形成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与知识网络,将个人自主学习与群体协作学习结合起来,科技创新人才这一特征也区别于一般成人学习者对实体学习场所的需求。
(三)知识价值下的理性消费:高质量学习资源的消费者
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信息的距离,在线知识服务拉近了人与知识的距离,科技创新人才愿意承担终身学习的费用,这与已有的关于一般市民对终身学习费用的态度具有一致性,但科技创新人才的学习消费以网络学习资源的消费为主,报名线下实体机构的培训班较少。科技创新人才更愿意将金钱投入到高质量的在线课程以及对自己有价值的学习资源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转变?》中强调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都是知识,知识的价值则体现在其对个体的需求。[19]科技创新人才对优质教育资源具有需求,整体评价较好的在线课程或者评价较高的主讲教师,是科技创新人才选择课程并愿意支付费用的重要筛选条件,体现了科技创新人才对学习资源的理性消费。
六、建议
(一)政府:整合各界力量,完善服务平台
研究发现科技创新人才喜爱灵活的学习方式,具有知识付费的意识,但高质量的资源是付费的前提。政府在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可以整合文化、科技、高校等优质的教育资源,形成云学习平台,提供综合性的学习支持服务,针对科技创新人才终身学习的特点,定期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使学习者可以自主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随着5G技术的发展,知识付费越来越普及,成为互联网时代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对于知识付费行业,政府应加大政策引导和管理力度,鼓励企业与互联网产业合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定制付费的网络培训课程,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
(二)企业:关切学习需求,激发学习动力
通过调查发现,科技创新人才具有较高的继续教育意愿和学习需求,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企业完善体制机制是促进科技创新人才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企业可以加大经费投入,为科技创新人才的终身学习提供物质保障,定期邀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丰富多样的内部培训活动,鼓励外出学习等。在每周工作日时间内,企业可设定2小时由科技创新人才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营造开放、灵活的学习氛围。此外,企业可以针对个人自主创新的实践、职业技能提升等出台相关奖励举措,通过荣誉激励、分配激励等方式,鼓励个体积极地参与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内部驱动力与外部驱动力结合起来,激发科技创新人才持续不断的创新动力。
(三)个人:加入学习社区,主动联通知识
研究表明职业知识与技能提升是科技创新人才学习的需求,移动互联的学习方式受到科技创新人才的青睐,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已经不再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化的知识,知识具有更广泛的界定,一切有价值的信息、技能都可能成为知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快速更迭,无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中,人、信息、工具之间都可以构成复杂的网络,丰富的个人经验也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群体的智慧汇集新的知识并向更深、更广的层面传递。科技创新人才要注重与社会的联通,积极地加入不同的在线学习社区中,在共同体中与同行合作学习,[20]形成互学互助的教育新生态。
七、结束语
科技创新人才的发展不仅关系一个企业的生存,也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动力,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力,从终身学习的视角出发,探究科技创新人才的终身学习现状,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科技创新人才终身学习特征的了解,有助于企业与社会更好地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撑,激发科技创新人才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注释】
①I型人才,具有较高的本专业能力;T型人才,表示具有广博的学识、综合能力和较高的专业能力;π型人才,表示具有广博的学识、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及相关或相邻学科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