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优化路径研究
2021-06-17孙中华
魏 宇,孙中华,杨 琳
(1.绥化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2.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分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党的工作重心由扶贫攻坚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转变。十九届五中全会也对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做出重要部署。“十四五”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关键时期,亟须人才支撑助力乡村振兴。2017年颁布的《“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要培育出一批适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专业性强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要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导力量,其总人数将超过2 000万。[1]以“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战略要求为出发点,探索构建服务“三农”的、灵活高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并逐步建立常态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期发展的现实要求
(一)新型职业农民释义
1.新型职业农民内在属性及特征
付景远教授认为,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要具有一定的选择权、流动性和经济学理性人的特征。这些特征使职业农民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会追求经济报酬的最大化。由此可见,职业农民是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新职业类型,本文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内在属性主要体现在职业和素质两个方面,如图1所示。
新型职业农民必须专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经验。因此,新型职业农民的内在属性不但把新型职业农民与兼业农民区分开来,又把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区分开来。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主要体现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
2.新型职业农民内在动力
朱启臻教授认为,引导农民充分参与市场竞争、保持职业稳定性、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能更好地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内在属性。传统农民进行农产品生产是为了满足自给自足的需要,传统农业的主体是自然经济的产物。而把务农当作终身职业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最大化报酬,必须充分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所以说,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同时,新型职业农民的行为要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但要掌握现代农业所必需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还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
1.“后精准扶贫”时代要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面对新形势,要用新判断、新举措来统领扶贫工作,进一步激发欠发达地区相对贫困群体发家致富的内生动力。仅靠外部输血而短暂解决“生存型贫困”的“扶贫成效”是不稳定的,会产生返贫和“脱贫摇摆户”等现象。所以,要积极培育一批新型职业经营主体,引导脱贫户通过发展内生动力走脱贫致富之路。只有把“生存型贫困”与“发展型贫困”两个目标统一纳入到扶贫攻坚全过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并杜绝返贫现象的发生。
2.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足始终制约着乡村的振兴。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必须把农民合作社作为支撑点。农民合作社是以集体形式把零散村民聚集到一起,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是连接市场的有效载体,是大部分地方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新型职业农民按类别可以分为三类,即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企经营管理人员、普通种养大户或家庭农场主、普通农业技术工人。积极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可以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动力、活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据统计,全国农民合作社数量超过了220万家,辐射带动全国近一半农户,在产业发展、农产品销售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乎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现代农业发展中,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促进了农业新业态的发展。例如,绿色农产品网红带货,依托网络平台的农产品营销模式、以电子商务为媒介的连锁经营、农产品物流配送服务等,促进了与农业农村经济活动紧密连接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要与之相匹配,这就要求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学习,提升职业素质。另一方面,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发展农村“三产”融合,拓宽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增值。最后,作为现代化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的农民必须现代化。达成农村产业发展这一目标,最终还是要依靠农民这一主体。要在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精准有效地提升农民创新创业能力,形成与人们消费结构相适应的现代农业体系。
二、构建服务“三农”的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培育体系
(一)夯实文化基础,拓宽职业能力
文化素质是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培育体系的关键。农民文化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进而影响新农村的建设。首先,通过推动人才振兴,确保人才扶贫和人才队伍建设相统一。人才扶贫主要是指提高对乡土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开展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和加大培训力度,将更多“草根”转变为“土专家”“田秀才”和“本土能人”。其次,还要加大培育种植养殖能人、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农村实用人才力度。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融资+融智”农产品产业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最后,建设优秀人才队伍,把推动“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试点”作为契机,组建人才服务团队,鼓励城市退休人才返乡发展乡村建设。[2]开展科技指导培训,选派专业技术骨干“送教上门”。总而言之,加快补上“三农”领域中专业人才缺乏的突出短板,是奋力实现农业高效高质、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必由之路。
(二)提高科技素质,树立现代观念
科技引领发展,重点表现在农业农村建设和发展中。走农业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道路,可以更好地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三产”融合发展。一方面,职业农民作为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主体,要想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提升农村经济水平,必须具备基本的种植养殖能力、科技创新及应用能力、资源整合和组织管理、市场运作等能力。另一方面,政府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树立现代观念,积极通过科技手段参与市场竞争,切实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最后,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培育同样需要社会资金、人力、宣传等支持。在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培育理念形成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农业生产增收的目的。
(三)巩固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一定的道德品质、学习精神、奋斗精神、职业素质等思想道德范畴的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不但要保持对生活、对知识不断获取的能力,还要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样才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化职业农民。同时,新型职业农民还要有良好的农业从业态度、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一要培养农民对脚下土地和家园深厚乡情的农业从业态度。把树立农民参与农业种植的职业感、建设农村的使命感放在突出的位置;二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使农产品具有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保障。随着消费者需求结构的不断升级,农产品的供给要侧重需求方的多样性,供给商品主体要满足消费者日益关注的安全、健康、环保等绿色和有机食品的需求。这就需要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农产品结构从数量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不断地推进现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四)强化生产经营素质,提升市场竞争力
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素质是农民能否致富、能否参与市场有利竞争的关键。如今面对大市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模式,是从传统单一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模式过渡到规模化大生产模式,并逐渐发展出来的。生产经营模式的不断演进也要求现代农民的生产经营素质一定要与现代化大市场相对接。如何达到有效对接的要求?这就需要在具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产品推广、专业技术等能力的前提下,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在市场需求、生产技术上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新型职业农民在不断更迭的市场竞争活动中,才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精准培育路径
(一)教育对象精准化
1.实用人才培育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新型职业农民的来源包括返乡农民、农村务工青年、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所以,实用人才培训要精准化、全面化,加大投入力度,培育出更多的农村实用型人才。例如,“土专家”“田秀才”及“返乡创业农民”“农村电商人才”等。[3]要在政府牵头的基础上,鼓励村集体多途径争取项目资金,每年分类、分层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例如,开展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产业扶贫带头人培训、专业生产型培训、技能服务型培训等;要精准分类举办有特色的技能比赛,如农民技术员、电商营销等技能大赛,增加相互学习、互相切磋的平台;同时,建立农村人才培养、选拔、评价、使用体系,定期组织评定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形成常态化的教育对象培育路径。
2.农业产业化人才培育
精准培育农业产业化人才,需要鼓励一批龙头企业,并联合高等院校一起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按类别可以分为三类,即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企经营管理人员、普通种养大户或家庭农场主、普通农业技术工人。新时期,国家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人才的培育工作。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相关政策提出要加强对农民合作社领头人、农村经纪人等农业产业化人才的培育。形成常态化、标准化的农民职业技能、农业实用技术和农业标准知识培训体系,精准培育出一支有前瞻性观念、眼界开阔、科学经营管理理念的优秀农业产业化企业家队伍,同时带动、培育出更多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农业技术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
(二)教育方式精准化
1.教学手段多样化
通过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企业、农业院校和其他社会教育和培训机构等市场实体,以独立实施或参与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展职业农民培养工作。调动农民参与学习和培训的积极性,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探索式、启发式、参与式等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在实践中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研究发现,选择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和培训载体,可以促使新型职业农民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具体而言,根据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和互动性强、数字资源丰富等特点,开展灵活多样的“移动互联”在线培训活动。如农技论坛、农技农资APP、抖音短视频等,让农民利用碎片化时间更高效、便捷地学习农业知识,使农技培训与交流更加智能化、人性化。
2.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创新职业培训教学方式,以线上与线下教学相融合的发展模式,精准对接每类人员对于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需求。可以采用“空中课堂”“固定课堂”“田间课堂”相结合的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有利于拓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宽度和广度。具体而言,可以根据农产品的生产特点,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农学结合”的分段式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是按照农时季节差异设置有针对性、更易理解的教育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以通过联系中职教育院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把中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与新型职业农民的田间地头培训结合在一起,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员和农民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更易学习到实用性较强的农业技术。
3.教学周期长短期并重
教学周期要结合农民实际需要而灵活设定,为职业农民提供便捷式、碎片化的学习条件。职业农民田间短期培训模式,主要是指涉农中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与农村社区、村镇、农业生产基地共建的农民田间学校。长期培训教育模式主要是指具有一定差异性与特殊性的区域化教育模式。积极推进并探索有效的长短期教学模式,可以通过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政府+企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的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中引入市场机制,丰富培育模式,如“学校+实训基地”型、“创新创业培训+经营销售指导”型、“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型等。这些长短期并重的教育方式,可以更精准地提升常态化职业教育的有效性。
(三)教育内容精准化
1.教育内容与农民需求相吻合
通过专题调研组织开展符合职业农民需求的培训活动,精准掌握各地职业农民培育发展需求,合理开发精准培训资源;可以通过建立具有一定惠农政策的专业化农民学院,鼓励动员更多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进而提升农民职业技能。由于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选择农民易于理解和接受的、难度适当的授课内容。内容要符合农民实际农业发展的需求,根据农业生产特点进行具有一定实操性的专业训练,同时包括有效的管理、经济、技术类知识体系,从而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水平和理论素养。
2.教育内容与区域特色农业相对接
不同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应根据当地特色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去设计。内容方面有所侧重,培养能够适应本地发展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其一,积极推广适合当地农业特色发展的教育教学培训教材。通过开发在线开放优质课程,秉承“共享共用”的教学理念,注重中高级学校教学的职业能力培养。其二,助力职业农民增收,为创新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广阔的舞台。要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产业,形成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大力发展无公害特色农产品种植并使其增值。
3.教育内容与现代化农业相衔接
教育内容要符合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特点,适合不同农业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例如农村合作社经营技能和绿色农产品营销技能等。同时,按照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要适时调整教育结构与梯度建设,培育出符合现代化农业全产业链发展需求的高素质职业农民。在农业全产业链的前、中、后各环节,都要积极培育符合现代农业技术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在农产品销售环节,应强化农产品电商人才、经营管理等人才的培育。在梯度建设上,建立纵向的初、中、高级职业教育体系,梯度规模和特色都要符合实际需求,具有常态化、优质化、稳定性特征;根据“三产”建设需求,横向上设置专业课程,适时调整农业技能与专业知识培育方式,使其培养内容更具体化、专业化。同时,也需要当地政府结合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给予相应的定向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产业链延伸产业发展的资金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