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能力在名著阅读中的有效培养
2021-06-16蔡孝梅
蔡孝梅
摘要:名著阅读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中起着重要作用,語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找准阅读的起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高效的阅读活动,从而全面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提升。以阅读《西游记》为例,谈一谈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在名著阅读中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名著,建构和运用语言,发展和提升思维品质。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越来越多教师意识到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并不断探寻名著阅读的新方法。笔者结合对《西游记》的阅读,探讨在名著阅读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注重形象思维形成,激活名著阅读兴趣
阅读和思维二者相辅相成。在阅读中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要巧妙地制造学生思维的发力点,点燃学生自主思考的热情,利用形象化的图式、悬疑的问题等手段,全面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丰富学生的感知。
首先,运用图文方式激活学生的形象化思维。作者在创作作品时往往会预设理想的读者,但是随着时空的变化,读者与作者之间会产生一定的情感隔膜。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是初中学生名著阅读的必读篇目,学生由于认知水平和阅读经验等限制,往往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障碍。教师可运用图文解析引导学生突破文字障碍,积极主动地阅读作品,从而探索出作品的内在主旨。笔者在进行《西游记》名著导读的过程中,安排了以下教学活动:(1)阅读《西游记》第1回至第10回,梳理出重点情节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2)分发“猴王出世”“龙宫借宝”“三打白骨精”“唐僧收伏白龙马”等图片,引导学生按照图片讲解对应的故事并按时间顺序将其排列出来;(3)依照上述任务为作品中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绘制图画,并且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简介。三个任务要求学生将图画和文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做到图文并茂。学生运用想象将作品中的文字转化为图画,从而对作品中的情节产生深刻印象。
其次,绘制思维导图,构建形象化感知。思维导图是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把各级主题连接起来,构建整体思维框架。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学生有效运用思维导图确定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可以有效地构建知识网络。学生在阅读《西游记》时,教师可引导其先确定各级主题的具体内容,理清各级主题之间的联系,弄清“中心主题”“主干”“支干”以及“细节”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绘制思维导图。比如,吴欣歆老师在《西游记》导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确定了不同的阅读主题。在进行“悟空成长”的主题阅读时,引导学生对名著进行梳理,形成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
可见,孙悟空的故事“范式”恰好是一个成长的“模型”。在孙悟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苦厄”,也有着“困惑”,遇到“困惑”时它从混沌中清醒,并学会了忍耐和探索,最终获得了成功。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勾连作品前后的情节,并且形成整体的思维框架。直观可感的思维框架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章节阅读的方法,有助于其更好地开展深入阅读。
二、注重逻辑思维训练,拓展名著阅读广度
逻辑思维是指运用推导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过程。名著阅读不是单篇阅读,它指向名著的全部,由表及里全面感知作品的现实意义。在名著阅读当中,教师需要注意拓展阅读的维度,发展逻辑思维,从而建立个性化的学习认知体系,拓展名著阅读广度。
注重逻辑推导,精研整本书内容。朱熹有言“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在名著阅读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开展思辨式探讨,从而拓展作品的广度。思辨式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热情,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如在阅读《西游记》时,教师可以从“人物形象辨析”“故事意义辨析”“主旨探讨”等角度设置相关逻辑推导。比如,围绕“师徒四人齐聚首”这一主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推导:取经团队如何组建——取经的真实目的——收徒中的层层误会——师徒间的重重矛盾——师徒矛盾化解的意义。
学生围绕主线进行推导,不断展开思考,进而形成问题链。在名著阅读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围绕一些思辨式问题进行辩证地思考,进而精研名著的内涵,探究作品的本质。在《西游记》名著阅读中,教师可以围绕主问题进一步设问,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比如,“师徒间的重重矛盾”这一问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矛盾的化解,并且找出主要的矛盾冲突。学生会发现“唐僧与悟空”的冲突是主要矛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冲突产生的原因。学生会发现:唐僧和悟空两个人性格存在差异,观念也不同;悟空本领高强,天不怕、地不怕,唐僧慈悲为怀,胆小怕事。
三、注重理性思维发展,延伸名著阅读深度
名著阅读需要完成以下四个过程:读过、读对、读懂、读透。这就需要学生从艺术到现实,从他人到自己,从感性走向理性,通过阅读反思自己,开拓自己,提高自己,从而观照社会,思考生活。
注重情境任务设置,从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考。真实的情景可以让阅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推动学生的思维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教师需要注重情境化任务设计,处理好作品解读与任务驱动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名著阅读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在这期间,教师需要在文本情境的前提下引人生活情境和教育情境,全面激活学生的思维。比如,阅读《西游记》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情境任务:假如需要创业,你会选择唐僧师徒四人中的哪一位作为你的合作伙伴?此情境化任务需要学生在细读名著的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作出判断。学生要找到“合适的创业伙伴”需知晓作品中具体人物的形象性格,进而分析其性格在创业中的优势和劣势。学生的思维就实现了从阅读本身向其它事物的迁移、实践、运用,有效地延伸了阅读的深度,提升了理性思维的高度。有的学生认为孙悟空是最佳的创业合作伙伴,他在取经的路途中完成了心理的重建,愈挫愈勇,本着“做成事”的信念竭尽全力拼到底,最终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悟空经历的事大多就是我们在创业中可能要经历的事情,不知道规则横冲直撞,懂得规则却无力自我约束,践行规则可能遇到阻滞。孙悟空不仅可以成为我们创业的合作伙伴,而且可以成为我们的心灵导师。
总之,名著阅读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它需要学生的思维处于主体状态中,并且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惯性走向反思,从混沌走向思辨,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度阅读。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逐步提升,阅读之花才能如期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