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透明细胞癌与嗜酸细胞腺瘤应用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的效能分析
2021-06-16王华锋
王华锋
(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CT/MRI室 河北 邯郸 056000)
肾透明细胞癌是一种典型的肾皮质肿瘤,为常见的肾癌亚型,占总肾癌总量的60%~80%,早期的肾透明细胞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根治性肾切除、部分肾切除等手术治疗方法[1];肾嗜酸细胞腺瘤是肾腺瘤的一种,多为良性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约占肾脏实性肿瘤的5%,该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是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2];但由于肾嗜酸细胞腺瘤的症状不具有特异性,且其与肾透明细胞癌均为血供丰富的肿瘤,两者CT影像表现比较相似,在术前鉴别难度大,容易出现肾嗜酸细胞腺瘤误诊为肾透明细胞癌而性肾切除等根治性手术治疗[3]。本研究就多层螺旋CT对透明细胞癌与嗜酸细胞腺瘤的鉴别诊断的效能展开探讨分析,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经术后病检确诊为肾透明细胞癌或肾嗜酸细胞腺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63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43例,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35~78岁,平均(53.24±3.08)岁,根据症状表现分为:腰部或者腹部肿块10例,肉眼血尿7例,未出现症状在体检时检查发现肾脏病变26例;肾嗜酸细胞腺瘤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8~82岁,平均(62.13±3.18)岁,根据症状表现分为:腰部不适6例,镜下血尿3例,未出现症状在体检时检查发现肾脏病变11例。
1.2 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为初次行相关手术治疗;(2)术前完善CT平扫及多层螺旋CT等影像学检查;(3)影像学资料完整且图像质量好,临床资料完整无缺失;(4)患者对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
1.3 方法
使用西门子64排多层螺旋CT检查仪(GE64排)对所有患者进行扫描。检查前排除患者身上所有影响扫描的金属异物,患者体位:选择仰卧位。且检查前告知患者在深呼吸、深吸气之后进行屏气,随后进行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扫描层厚及层距均为5 mm,螺距为0.95。扫描范围为全腹。SFOV:30 cm,矩阵:500×500。在平扫完成后,利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80 mL碘海醇,于注射后30 s、90 s、180 s行增强扫描,不同时间段分别对应皮质期、髓质期以及排泄期。扫描完成后利用CT后处理工作站,对患者轴位扫描图像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图像重建,将图像数据传输到PACS系统,由专科医师针对扫描图像进行阅片和分析诊断。
1.4 观察指标
(1)肾透明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征象:包括肿瘤的位置,大小,有无钙化,有无星芒状瘢痕,有无囊变、坏死,强化方式,阶段增强反转等。(2)肾透明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强化特点。
1.5 统计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通过平均数±标准差(± s)描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描述,并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肾透明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征象比较
伴有囊变、坏死、阶段增强反转、星芒状瘢痕、轮辐状强化等CT征象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肿瘤位置、大小、钙化、向心渐进强化等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肾透明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征象比较
2.2 肾透明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强化特点
肾透明细胞癌皮质期与排泄期的强化幅度较肾嗜酸细胞腺瘤高,髓质期强化幅度较肾嗜酸细胞腺瘤低,但两者各期强化幅度与强化指数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见表2、3。
表2 肾透明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腺瘤各期强化幅度( ± s)
表2 肾透明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腺瘤各期强化幅度( ± s)
疾病类型 例数 皮质期 髓质期 排泄期肾透明细胞癌 43 92.06±29.82 64.59±21.16 42.28±19.16肾嗜酸细胞腺瘤 20 76.14±43.58 71.82±44.18 29.36±36.88 t 1.695 0.883 1.835 P 0.095 0.381 0.071
表3 肾透明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腺瘤各期强化指数( ± s)
表3 肾透明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腺瘤各期强化指数( ± s)
疾病类型 例数 皮质期 髓质期 排泄期肾透明细胞癌 43 0.93±0.18 0.75±0.16 0.54±0.10肾嗜酸细胞腺瘤 20 0.86±0.13 0.70±0.12 0.58±0.07 t 1.558 1.242 1.611 P 0.125 0.219 0.112
3 讨论
根据肾细胞癌病理组织学分类可将肾癌分为肾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嫌色细胞癌等多种类型,其中以肾透明细胞癌最为多见,该病理类型恶性度较低,多数患者经过正规的治疗后预后良好,肾透明细胞癌主要会导致患者出现腰、腹部肿块,肉眼血尿,乏力等症状,主要治疗方法是根治性或部分肾切除手术治疗[4];肾嗜酸细胞腺瘤多为良性瘤,其出现恶变的情况极少见,该病多发生于老年人,且男性居多,多数患者通常不表现出任何症状,有喜爱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腰部不适、腹部包块、镜下血尿等症状,保留肾单位手术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5]。虽然两种疾病症状表现有所不同,但都不具特异性,临床常需结合多种检查才能初步判断;影像学检查是肾脏肿瘤的主要诊断方式,但两者在CT上的表现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多数临床医师与影像科医师因对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了解不够而将其误诊为肾透明细胞癌,导致治疗过度,因此在术前准确的鉴别肾脏肿瘤的类型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既往研究显示,肾透明细胞癌出现囊变、坏死的情况较为多见,而肾嗜酸细胞腺瘤不常出现这些表现,两者出现钙化的情况均较少;本研究结果显示肾透明细胞癌出现囊变、坏死有38例(88.37%),而肾嗜酸细胞腺瘤出现囊变、坏死仅有4例(20.00%),两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通过观察影像生肿瘤囊变坏死的情况来鉴别肾透明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腺瘤;阶段增强反转是指肾嗜酸细胞腺瘤肿块中的某一个部分在皮质期会显著强化,另一部分对比来说强化不显著,而在排泄期两者的强化度发生对调,在该现象是否为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象征性改变上具有较大的争议;本研究显示肾嗜酸细胞腺瘤阶段增强反转发生率为45.00%,而肾透明细胞癌发生率为13.95%,两者比较差异明显(P<0.05),推测可能是因为皮质期紧密排列的肿瘤实性结构会出现显著强化,而间质成分强化不明显,在排泄其对比剂通过血管缓慢进入间质成分时出现延迟强化。而肾透明细胞癌中间质较少,无延迟强化现象,因此阶段增强反转现象在其中少见。多数学者认为轮辐状强化与星芒状瘢痕是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象征性表现;本研究结果显示肾透明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腺瘤轮辐状强化、星芒状瘢痕等CT征象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本研究中,出现星芒状瘢痕的3例中肿瘤之间均大于60mm,可能与肿块较大但生长速度缓慢导致中央区域出现缺血性纤维化有关,该结果与既往较多研究结果相似;而肾透明细胞癌恶性度高,中央区域缺血后易出现坏死而不易出现瘢痕。
综上所述,当出现阶段增强反转、星芒状瘢痕、轮辐状强化,而囊变、坏死少等CT征象时应优先考虑为肾嗜酸细胞腺瘤,当出现明显囊变、坏死时则应考虑肾透明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