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临床高危因素及护理研究进展
2021-06-16农瑞珍
文/农瑞珍
有关研究报道[1],我国患病人数高到400~1000万,其中孤独症患儿约50万,孤独症位居精神类疾病患儿前列,且患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50~70%患儿成年后仍然存在社会适应不良问题,进而给社会与家庭带来承重负担,由此提示儿童孤独症预后不良,被社会与医疗得到广泛关注。有研究提示[2],该病因多种因素导致疾病,临床特征为其危险因素,包含遗传、免疫和家族史及家庭环境与生长发育异常等。本文现就孤独症临床高危因素和护理展开综述,如下。
1 孤独症高危因素
1.1 环境因素
据大量研究统计,孤独症发生外和与家庭环境、宫内环境有关。研究显示,孤独症患儿的患病和母体影响,母体及胎儿在神经毒素和环境污染物暴露相关,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该病与血铅水平增高有关。另外,孤独症患儿家庭环境与抚养情况为引发该病危险因素之一,多数患儿曾与父母分离,且有他人进行抚养的经历,部分家长对儿童放任自流引起儿童未得到充分的感情关怀,进而形成独处和孤僻的性格,还有一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导致其语言和行为自然发展得到抑制,同时调查研究显示,不当教养能够使孤独症患儿发生自伤与发脾气行为。
1.2 遗传因素
多数研究显示[3],遗传因素如:家长性格特征和患儿家族精神疾病史均与该病存在紧密联系。有学者[4]对孤独症患儿进行研究,发现该病患儿双亲人格特征为刻板、冷淡、敏感以及缺乏语言交流,该病家族史中存在上述特征,并且发生率高。另一项研究者,孤独症患儿家族史在22.82%,其中包含直系家属存在不合群、孤僻与精神抑郁和言语障碍等表现,同时与国外研究报道相似。
1.3 新生儿期因素
孤独症与患儿既往患病史、异常出生史、头颅改变等有关,现已证实出生窒息史、新生儿黄疸等因素与该病发生呈正相关。由美国孤独症研究联盟近期研究显示,该病患儿早期大脑发育异常,起初患儿头部比同龄人略小,之后6~14个月头部则异常快速生长。另有研究指出[5],孤独症患病人数近些年大幅度增长原因和婴儿期广泛接种疫苗损害免疫系统有关。
1.4 围产期高危因素
其为导致孤独症患儿发育异常原因之一,有关研究提出,若孕妇围产期出现异常,例如,孕期服药史、年龄过高和情绪不稳定及先兆流产等均可导致该病发生。由华西医科大学心理卫生中心研究显示[6],将108例孤独症患儿父亲生育年龄与患儿交往能力进行评估,发现患儿母婴生育年龄和患儿自理能力有关,进而提示父母生育年龄不易过大。另外,若孕期出现情绪紧张等表现,将引起胎盘血管收缩,以至于影响到胎儿脑部血供,或是直接影响到其体内激素水平,因此影响胎儿生长发育。
2 临床护理
2.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为护理人员对孤独症患者实施的一种特殊干预,指使用合理方式与其沟通交流,通过评估患儿明确存在的问题,并组织活动与训练,让患儿与家属和同龄儿童接触,帮助其掌握社会技能,以此促使其健康成长。大量研究表明[7],心理护理干预对治疗孤独症具有明显意义,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症状。陈莺倩[8]学者对孤独症患儿展开心理护理,经纠正患儿错误行为、组织参与体育活动和语言课程干预及感觉统合训练等,由结果证明,心理护理在该病起到重要效果。
2.2 综合能力干预
综合能力的干预主要从亲子间沟通、视觉、听觉、安全问题、日常生活能力、异常行为能力及社交能力方面进行护理。亲子间沟通通常指患儿家长和患儿活动过程中,护理人员引导患儿多和家长进行眼神交流,对于患儿家长,指导其与患儿进行身体接触,强调家长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进而训练患儿情感表达。视觉和听觉及各种声音刺激和图像刺激帮助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和注意能力,护理人员让患儿识别不同图像与颜色,如,利用音乐或儿歌引起患儿注意力,使其主动参与,每次时间在30~60分钟,每天2~3次[9]。日常生活能力应依据患儿智力与现有生活及能力为其制定明确训练计划,教会患儿吃饭、如厕和洗手等日常活动;异常行为则指患儿存在不合理举动,例如,刻板动作、尖叫、发脾气等,护理人员应采取纠正负性强化法和精神鼓励结合物质鼓励,耐心纠正错误行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社会交往能力由护理人员训练其社交基本礼仪,学会与同龄儿童接触,创造合适的语言环境,从而提高其社交能力[10]。安全问题通常指患儿对危险因素未有意识,护理人员和家长需看护,避免其跌倒或是丢失,当存在咬手和撞头等行为要及时制止。苏芬兰[11]对孤独症患儿进行语言训练干预,其有效率高达92.5%,患儿均能完成指令,语言理解能力也有所提高,在和他人交流时态度改善,并且交流态度和社会交往能力也均得到改善。同时由另一项研究显示[12],这些干预措施能够改善患儿课堂里的表现,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生理自理能力。
2.3 引导式教育联合融合教育心理干预
引导式教育联合融合教育是心理护理干预的一种,其着重强调孤独症患儿和正常儿童存在相同点,主张与正常儿童在相同环境之下应用多种引导方式,例如,集体娱乐游戏与融合教育内容,激发患儿参与主动性和交流医院引导成教育心理干预为近年来发展的心理干预措施,医院引导式教育联合融合教育心理干预是让护理人员扮演教师,模拟正常教育环境,开展专题课程,进而达到训练患儿社交目的[13-14]。由吕复莉[15]研究显示,干预组患儿每天进行2~4小时训练,为期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儿表现出更好的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从而说明,引导式教育联合融合教育心理护理能够激发孤独症患儿兴趣,以此促使其人格发育,进而使其社交能力提高。
3 小结
综上所述,近些年人们对孤独症患儿加强关注,国内孤独症患儿临床护理干预也逐渐得到重视,总体而言,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故需对实施干预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化专业培养,从而改善患儿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