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训练对留置气管套管患者拔管时间及肺部功能的影响观察*
2021-06-16谭覃鸿
文/谭覃鸿
对于长期留置气管套管的患者而言,咳嗽无力、反复肺感染等问题,是导致患者无法拔除气管套管的重要原因。针对此类患者,往往给予系统、科学的呼吸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肺部功能,强化运动耐力,争取积极预后[1]。在脊髓损伤后四肢瘫痪、间质性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病种中,拥有较高的临床应用率。关于呼吸训练,主要有手法诱导咳嗽反射、促排痰训练等。呼吸训练对于长期留置气管套管者而言,同样具有积极的应用意义[2]。现阶段,国内关于留置气管套管患者呼吸训练领域的研究偏少;为进一步丰富该领域研究进展,同时也为本单位相关领域工作积累更多循证经验,本文开展以下研究,纳100例符合试验标准的患者入组,进行如下论述[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单位2020年05月至2020年11月间100例留置气管套管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基于病案尾号单双号分组,取其中50例为对照组,另50例为观察组。前组男女比例29:21;年龄40~70岁,平均(51.35±6.34)岁。后组男女比例27:23;年龄40~69岁,平均(50.82±6.31)岁。研究上报本院伦理委员会且获得批准,上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接受留置气管套管治疗者;依从性好;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自愿签字入组;成年;可耐受相应治疗者。排除标准:置管不足半个月;合并严重脏器疾病;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类疾病者;严重全身性感染;妊娠、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护理,包括定期翻身、气道清廓护理、气道加湿、科学吸痰、口腔护理、病房护理、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
观察组:(1)指导患者取仰卧位,保持头部、颈部与躯干平直,双手自然平放于身躯两侧。康复医师立于病床右侧,为患者连接简易呼吸训练气囊。指导患者呼吸动作,在患者吸气状态下,由康复医师单手对掌,对气囊进行挤压,观察患者的胸廓抬起状态,停留1~2s后,随着患者呼气,快速复苏气囊,使患者胸廓呈回落状态。在进行球囊扩肺呼吸训练时,需要保持该项动作与患者的呼吸节律一致,严禁在患者呼气时挤压球囊。同时需要注意,挤压频率需与患者自主呼吸频率保持基本一致,训练频率一般设置在10~15min,2次/d。若在呼吸训练过程中,发现气囊受气道分泌物污染,需即刻撤下气囊,进行后续相应的清理工作。球囊扩肺呼吸训练涵盖患者上机到拔管全程(2)在患者拔管后,指导患者进行吹气球训练。首先,告知患者深吸一口气,并对与吸管连接的气球进行吹气动作,缓慢吐气,直至吹不动为止。告知患者,在进行吹气球训练时,尽可能地将气吹出,而非吹快,每天训练5~6次。早期可以就单个气球进行吹气球训练,待患者呼吸功能恢复一定程度,训练方法掌握后,可适当增加气球,以加强吹气球训练的强度。(3)被动训练:从背部自下而上进行叩击,使粘附于气管壁上的分泌物脱落;同时保持胸自下而上地叩击,保持胸背部被动训练,帮助胸壁更好地震动,促进分泌物脱落,5min/次,3次/d。
1.3 观察指标
(1)拔管时间。
(2)Barthel指数(BI):共计100分,内含大小便、穿衣、如厕、洗澡、上下楼梯、活动等在内10小项,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佳[4]。
(3)血气分析指标:使用血气分析仪检测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值。
(4)肺不张发生率:经影像学X线检查,邀两位高年资影像学医师读片,双盲原则下记录正常胸片与肺不张胸片,最终诊断结果一致则确诊,有争议则开会讨论,最终确定确诊意见。
1.4 统计学处理
经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拔管时间、BI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拔管时间、BI评分比较 (±s)
表1 两组拔管时间、BI评分比较 (±s)
组别 拔管时间(d) BI评分(分)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n=50) 17.26±4.05 53.36±7.82 92.63±5.04对照组(n=50) 23.48±7.23 55.06±8.25 80.36±5.87 t 5.307 1.057 11.214 P 0.001 0.293 0.001
2.2 两组SaO2、PaO2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SaO2、PaO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SaO2、PaO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SaO2、PaO2水平比较 (±s)
表2 两组SaO2、PaO2水平比较 (±s)
组别 SaO2(%) PaO2(mmHg)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n=50) 73.36±10.65 96.84±3.13 52.03±7.25 69.25±6.88对照组(n=50) 73.61±10.84 88.65±6.48 53.08±7.64 62.35±6.17 t 0.116 8.047 0.705 5.280 P 0.908 0.001 0.483 0.001
2.3 两组肺不张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肺不张发生率(0.00%)低于对照组(1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83,P=0.012<0.05)。
3 讨论
患者因病致咳嗽反射减弱,甚至消失,气道内分泌物无法被有效地排出体外,可能导致呼吸系统感染、呼吸困难等问题,情节严重下甚至引发窒息。针对间质性肺病、慢阻肺、脑部损伤等患者的抢救,气管切开留置气管套管为常见策略。但对于长期留置气管切开套管的患者而言,他们易受气道分泌物的刺激,术后感染风险提升,导致肺部感染发生率升高,可能会引发各类并发症,如气管狭窄、气管内出血等[5]。针对此类患者,需要加强康复护理,争取早日拔管,以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风险。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干预,最终观察组拔管时间、BI评分、血气分析指标与肺不张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这一结果提示,经呼吸训练,可显著提升患者肺换气功能,降低肺不张发生率,缩短患者拔管时间,最终患者生活质量随早拔管而提升,综合应用价值高。这一研究结论与郑景森等[6]、孟滢滢等[7]研究基本一致。呼吸训练是提高患者肺换气功能、缩短患者拔管时间的有效干预方式,可促呼吸道通畅,令更多氧气进入肺脏,有效改善患者肺活量,优化患者心肺功能。吹气球训练能够改善患者肺换气功能;经由该训练模式,使患者进行深呼吸动作,令其膈肌下降,进而改善无效腔通气情况,有助于患者胸腔内积气、积液的排出,提高通气质量,预防肺部感染问题。吹气球训练可贯穿患者康复期全程,因该训练模式便捷易行,患者院外可自行训练,因此应用价值高[8]。正是由于科学的呼吸训练干预,最终观察组患者的拔管时间与生活质量均得到更佳发展。
综上,呼吸训练能够有效提升留置气管套管患者的肺换气功能,降低肺不张风险,缩短拔管时间,进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应用价值高。本次研究亦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在于研究时间跨度不长,样本的纳入涉及面不够广,可能会一定程度影响统计学结果的客观性;对此,未来需要适当延长研究时间,追加回顾性研究样本,大量分析数据,以更好地佐证本文结论,进一步指导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