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预防阿奇霉素致小儿消化道不良反应护理干预*
2021-06-16颜玲华曾正林黄亚丽江斐
文/颜玲华,曾正林,黄亚丽,江斐
阿奇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类型药物,多将其应用在儿科常见呼吸道感染疾病中,对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控制起到关键作用。虽然药物在抗感染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但是也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概率,部分儿童患者容易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不良问题,应对此提高重视力度,研究针对性护理方案,将疾病不良影响降到最低标准[1]。本文使用对照分析法,研究了中药贴敷法在小儿因阿奇霉素不良消化道反应中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一般资料为我院2019年8月~2020年7月收治的阿奇霉素致消化道不良反应患儿8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儿40例,组内情况如下:
观察组男患儿26例,女患儿14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4.45±0.54)岁,疾病类型为鼻窦炎8例、咽炎5例、扁桃体炎10例、支气管炎9例、肺炎8例;对照组男患儿24例,女患儿16例,年龄范围2~6.5岁,平均年龄(4.32±0.46),疾病类型:鼻窦炎7例、咽喉炎6例,扁桃体炎9例,支气管炎10例,肺炎8类,两组患者一般统计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存在可比性。
排除标准:合并多发小儿感染病;凝血功能障碍患儿;先天发育不良儿童。纳入标准:经过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查MP-IgM为阳性患者;患儿家长和监护人同意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书;年龄6岁以下。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饮食护理和常规按摩治疗。
对照组在阿奇霉素干预前,进行饮食护理,建议患儿清淡饮食,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并注重营养均衡搭配,少食多餐。阿奇霉素以静脉注射为主要方式,用药15min后,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常规腹部按摩,顺时针环形按摩,时间保持在20min以上,在按摩中注重腹部保暖,强化治疗和护理质量。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中增加中药贴敷技术应用,选取合适穴位进行中药合理贴敷。本案研究中使用的中药贴剂处方为自行研究的中药贴,成分如下:丁香、木香、沉香各3g、高良姜、槟榔和吴茱萸每味药材6g,以上药物研磨为粉末,并搅拌均匀。护理人员可将中药贴敷成分均匀涂抹到医用通气胶带中心圆环位置,将其贴敷在小儿神阙穴与中脘穴相应位置上,每个穴位使用一剂药贴,阿奇霉素注射完成3h后取下中药贴[2]。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药贴敷治疗过程中,由于患儿出现哭闹或躁动情况导致药贴发生脱落,护理人员应立即指导患儿家长更换中药贴,再次贴敷前需要使用酒精消毒制品擦拭皮肤表面上的药剂,患儿神阙穴和中脘穴位皮肤完全干燥后,进行二次贴敷治疗。整个治疗过程需要全程陪护,给予患儿家长针对性指导,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及时记录,为后期统计分析奠定基础。当患儿出现消化道不良症状后,应及时进行护理,并安抚患儿家长情绪,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消化道不良症状消失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SPSS统计学软件被用于患者临床数据的记录与分析中,其中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x2验证,P<0.05时存在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使用均数和标准差(±s)表示,t检验,在P<0.05条件下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恶心、呕吐和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恶心、呕吐和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并且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分析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n(%)]
2.2 两组消化道不良消失时间对比
观察组中药穴位贴敷护理后,小儿消化道不良反应消失时间明显缩短,相关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消失时间(±s)
表2 两组不良反应消失时间(±s)
组别 例数 症状消失时间(d)观察组 40 5.14±1.08对照组 40 7.37±2.15 t-5.861 P-<0.05
3 讨论
儿科感染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尤其是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治疗和有效预防常规抗感染治疗使用阿奇霉素,针对部分儿童出现的消化道不良症状,进行了针对性护理。大部分儿童出现的不良反应均可在5日内消除,效果显著。分析原因主要是抗生素类药物半衰期较长,杀菌率较高,但是,以阿奇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不良问题。对患者相关症状进行针对性护理是强化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
临床中普遍认为阿奇霉素致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原因为患者胃动素受体遭受影响。当阿奇霉素与胃动素受体结合后,会直接作用胃肠道平滑肌,诱发部分肌肉组织严重收缩,进而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针对不足6周岁儿童而言,容易出现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感染问题,此时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常见有效药物多使用阿奇霉素。但是,部分患儿在长期使用阿奇霉素后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不良反应,应对此提高重视力度,研究针对性解决方法进行干预,降低不良发生率。儿童使用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中,推荐使用总剂量不超过1500mg,针对不足45kg的小儿患者,使用阿奇霉素制剂静脉滴注,超过45kg的患儿则可使用阿奇霉素片剂,其用法与用量与成人相同。
阿奇霉素也被称为阿红霉素、阿奇红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最早于1980年被发现,药品名称为泰力特和希舒美,目前相关药物被广泛应用在呼吸道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与红霉素比较,阿奇霉素的抗菌活性较强,抗菌谱更广,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相关研究资料表明,患者口服或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后,血药半衰期较长,能够达到35h~48h,因此,当患者停止服用阿奇霉素72h内,机体内阿奇霉素仍然具有较小的抑菌作用。鉴于药物半衰期较长特点,推荐患者每日服用1次阿奇霉素,维持药物疗效[3]。
临床中,针对患者服用阿奇霉素出现的不良反应,特别是消化道不良反应进行及时干预,使用中药贴敷法达到预期目标。中药贴敷法是通过药物对穴位进行贴敷的外治法,药物直接作用于穴位,达到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平衡阴阳作用。中医理论认为小儿脏腑十分娇嫩,经常出现脾常不足的现象,需要对此提高重视力度,强化治疗。神阙穴位于脐中,属于任脉中的穴位,但是,此穴位为任督冲三脉汇集点,联合肾、心、脾、胃。对相关穴位进行中药贴敷治疗效果显著。
本次使用的中药组方中包括丁香、木香和沉香,其中丁香与沉香具有温中止呕功效,与木香和槟榔等配伍具有行气止血的重要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高良姜、吴茱萸均能够起到镇痛、消炎功效,并加快胃肠蠕动。中药贴敷疗法应用过程中,对患儿家长讲解治疗目的、方法和主要注意事项,并争取到家长配合,使得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提升。护理与治疗过程中,考虑到儿童脐部周围皮肤娇嫩,并且脐带含有化学物质,因此需要进行精细化护理,对患儿局部皮肤容易发生的过敏反应进行研究,发现异常及时护理[4]。
本案研究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8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阿奇霉素胃肠不良反应患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主要是饮食护理和腹部按摩,观察组则使用中药贴敷护理方案,对两组护理后,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统计不良反应相关症状消失时间。经过对照分析发现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阿奇霉素导致的消化道不良护理中使用中药贴敷疗法。研究中使用中药穴位贴敷法,使用的中药组方通过神阙穴,使得药物穿透皮肤,直达患处,增加护理治疗安全性与可靠性。同时,在护理过程中,工作人员不仅使用中药贴敷疗法,而且密切关注患儿消化道不良症状变化,给予针对性治疗,巩固了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儿阿奇霉素消化道不良反应护理实践中,使用了中药穴位贴敷法,通过不同药剂的合理配伍,对患儿恶心、呕吐和腹泻疾病进行积极有效治疗,不仅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而且改善患儿生活质量,缩短了相关症状消失时间,可实践并推广相关护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