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接受CT、MRI磁共振动脉成像诊断的效果探究
2021-06-16张永娣
张 浩,张永娣
(解放军第一四九医院放射科 江苏 连云港 222042)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临床病症,该病在现有临床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尤其是在中老年群体中,该病的发病率更是比较高的[1]。当患者发病后,会表现出比较显著的临床症状,如出现行走不稳、头晕、眩晕以及麻木等症状,所以这种情况下,应该做好患者诊断处置工作[2-5]。通过CT、MRI磁共振动脉成像技术诊断能够了解患者诊断需求,对评估患者自身病情有一定帮助,且能够在患者诊断过程中,帮助患者做好疾病的诊断和筛查[6]。但是相比之下,MRI磁共振动脉成像诊断技术应用的质量要好于CT诊断,在患者确诊的准确性上要有较好的符合性,所以可将其推广到临床[7]。本研究选取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接受CT、MRI磁共振动脉成像诊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参与研究患者均符合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纳入标准,且患者已经有病理证实。为患者进行CT、MRI磁共振动脉成像诊断,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帮助患者做好确诊指导。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年龄35~85岁,患者年龄平均(53.52±3.25)岁。本研究患者知情,签署同意书,且患者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为60例患者实施CT和MRI磁共振动脉成像诊断,具体如下:
CT诊断:以64层螺旋CT诊断仪作为患者诊断设备,在诊断过程中让患者仰卧,确保扫描基线和毗邻线垂直。同时从患者下颌骨3cm处进行扫描。一直到眉弓上方3 cm处停止。扫描过程中设置参数如下:电压115 kV,电流220 mA,检查时间约为5 min。
MRI磁共振动脉成像:以西门子多层螺旋磁共振诊断仪为患者诊断,诊断过程中对患者进行造影剂注射,以碘化醇作为造影剂,然后取CORO位为患者进行T1W1、T2W2和TRNS位扫描,并且要依次扫描评价,做好相关扫描参数的处置,并且在患者脑前、脑后循环颅骨内进行扫描。
图像处理:扫描结束后需要进行扫描评价和分析,并且应该做好相关数据的处置和汇总。CT阳性结果和MRI阳性结果主要表现为脑梗死,且在无病变区域评价中需要为阴性,且考虑到患者有高血压,高血脂以及高血糖等病症,所以在临床检查过程中,应该排除上述影响因素。
分型处置:基底动脉血液供应不足,主要分为ABC三个证型,其中,A型为血管壁增粗,有明显的粗糙感,存在着珠样化改变现象。B型为迂曲。C型为管壁狭窄,信号减弱,有明显的闭塞现象。而椎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则主要分为ABCD四个证型,其中,A型为管壁增厚或者不光滑。B型为血液流动迂曲。C型为血管壁狭窄,有信号减弱现象。D型为血液信号减弱,管壁闭塞。
1.3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 19.0统计学软件,结果计算后的表现形式为计数资料以及计量资料,检验结果时选择卡方和t值,两组数据经对比后如呈现(P<0.05),则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阳性率对比
CT组阳性率为50.00%,MRI磁共振组阳性率为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阳性率对比[n(%)]
2.2 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结果分析
60例患者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结果如下:基底动脉分型:A型1条,B型10条,C型3条。A型并发B型4条,无异常3条。两侧椎动脉检查结果显示:A型34条,B型14条,C型14条,D型10条,A型并发B型12条,B型并发C型12条,无异常2条。
3 讨论
眩晕是一种比较多见的脑神经系统病症,在目前临床研究中发现,该病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很多患者在发病之后会表现出比较显著的临床症状,因而这种情况下,需要做好患者疾病诊断处置[8]。就目前临床诊断技术发展而言,眩晕诊断过程中能够采用CT诊断和MRI磁共振动脉成像诊断等技术,经上述技术诊断后能够了解患者的诊断需求,对评估患者自身病情有一定帮助,所以能够在临床诊断技术选择过程中,将上述诊断技术应用到临床,以此为患者诊断质量控制奠定基础,提升患者诊断处置能力[9]。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一种比较危险的病症,该病在现有临床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很多患者在发病之后会表现出比较显著的临床症状。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处置措施,对患者自身健康造成的影响将是非常大的。通过科学的诊断和评估能够为患者病情确诊提供指导,对患者自身的病症控制有一定指导意义[10]。尤其是在CT于MRI诊断技术应用过程中,更是能够满足患者的确诊需求,对患者病情控制有一定帮助。临床研究中发现,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在发病之后会出现血液流动障碍现象,因而这种情况下,就会对患者自身的健康造成一定损害,所以需要借助影像学技术,分析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特征,然后结合临床确诊依据,为患者实施确诊。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60例患者诊断过程中,给予患者CT和MRI磁共振动脉成像技术的价值是有所不同的。首先,在两组阳性率检测分析中得出,两组阳性率对比有差异(P<0.05),其中,CT组阳性率为50.00%,MRI磁共振组阳性率为80.00%。其次,在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结果分析中得出,60例患者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结果如下:基底动脉分型:A型1条,B型10条,C型3条。A型并发B型4条,无异常3条。两侧椎动脉检查结果显示:A型34条,B型14条,C型14条,D型10条,A型并发B型12条,B型并发C型12条,无异常2条。由此可见,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诊断过程中,为患者实施CT诊断与MRI磁共振动脉成像技术诊断的价值是有所不同的。总体来看,MRI磁共振动脉成像技术诊断的应用价值要高于CT诊断,患者诊断质量有所差异,相关的诊断工作实施质量控制有明显偏差,所以这种情况下,患者诊断质量就会受到一定影响,通过分析患者诊断结果后可以得出,在患者发病之后,其血液动力学指标会出现比较显著的变化,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采取科学的处置措施,就会对患者自身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而需要给予患者科学的诊断处置,以便于在患者诊断处置工作开展和实施中,能够更为有效的为患者病情控制奠定基础,突出患者疾病诊断处置能力,提高患者疾病诊断特色和优势。所以在未来临床诊断技术选择和和应用过程中,应该以MRI磁共振动脉成像技术诊断为基础,将其应用到临床诊断中,以此提高患者临床诊断处置能力,提高患者诊断处置能力,突出患者诊断工作实施优势和特色,并且在患者诊断过程中,应该以临床诊断为依据,科学的应用MRI磁共振动脉成像技术,重点将患者诊断过程中的影像学分型工作突出展示出来,这样才能确保在患者诊断过程中,能够提高其疾病诊断处置能力,突出患者诊断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