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对腹直肌及其周围疾病的诊断价值探讨
2021-06-16殷善良许建玲
殷善良,许建玲
(浙江大学明州医院超声科 浙江 宁波 315000)
高频超声用于腹直肌及周围疾病的诊断,已成为临床成熟的技术,可以作为诊断腹直肌金标准。高频超声具有实时性、快速性和无射线损害的特点,用于疾病的,可以直观测量到患者肌肉骨骼系统的影像学特点,可以通过图像对腹直肌及周围疾病进行动态的观察,为临床确诊和治疗提供准确数据[1]。腹直肌作为人体前腹部重要的肌肉,其位置处于浅表处,使用高频超声测量容易显示出腹直肌的情况。由于腹直肌周围结构复杂,病种类别较多,周围疾病的分布有不同表现特点。如果通过超声观察不能准确判断腹直肌和周围疾病情况,就会导致疾病被误诊或漏诊[2]。本文将腹直肌及周围疾病患者应用高频超声诊断,分析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以此分析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18年6月—2020年10月确诊为腹直肌及周围疾病共86例,患者男女性别比为40:46;年龄18~65岁,均值(40.1±1.2)岁;腹直肌单侧发病有80例,双侧发病有6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出腹部不适、疼痛、触诊有包块等症状,检测腹部肿块直径1~9 cm,均(4.2±1.2)cm;其中30例患者合并发热症状,48例患者合并腹部手术史。
纳入标准:①符合腹直肌及周围疾病诊断标准;②合并疼痛、不适感和发热等症;③患者和家属知情下签订研究同意书;④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不配合研究;②意识障碍;③严重脏器疾病。
1.2 方法
86例研究对象均接受高频超声诊断,采用迈瑞Resona 7超声诊断仪,设置超声探头频率在5~14 MHz。指导患者摆放成仰卧位,应用超声测量法,指导患者排空膀胱,探头置于腹部中线脐上5 cm、脐水平和脐下5 cm三个部位,确定腹直肌内侧缘的边界后,静息状态,对两侧腹直肌内侧缘距离进行测量。为保证探头标准化以记号笔于皮肤上标记,测量后取平均值。如果腹直肌分离较大,病变范围过大,可以设置凸阵探头,3.5~5.0 MHz,配合宽景成像。一般以腹直肌间距2 cm以上为腹直肌诊断标准。
对患者的腹直肌及周围疾病进行扫描诊断,观察腹直肌前鞘、后鞘,评估患者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腹横肌筋膜等各肌肉组织间的关系,再接受纵断面扫描,分析弓状线上下差异,通过对比观察,指导患者加大腹压,继续测量,以此评估腹直肌及周围疾病的变化,确诊疾病类型。通过高频超声监测,观察患者病变组织周围情况,包括病变部位、形态、边界和内部回声的变化,是否合并钙化,是否出现声衰减或增强,以超声对病变内部血流,病变周围的血流情况进行观察[3]。
1.3 观察指标
86例纳入的病患经手术病理、修补术、切开引流或抽吸等操作,取病理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与高频超声诊断结果进行比较,以此分析疾病类型。针对疾病具体情况给予消炎、局部理疗等治疗,同时配合饮食干预、行为干预、健康宣教等护理干预,再以高频超声诊断,观察患者病变情况,病灶缩小表明治疗起效[4]。
2 结果
2.1 分析高频超声诊断腹直肌及周围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
对86例腹直肌及周围疾病患者接受超声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对疾病诊断的敏感性98.8%(85/86),对疾病诊断的特异性81.4%(70/86)。
2.2 分析腹直肌的高频超声声像图特点
应用高频超声诊断腹直肌,通过纵切面扫描,观察肌腹由3~4个腱分段,由上至下扫查,探及到肋骨、耻骨,此处超声检测表现出强回声,伴声影表现;应用高频超声观察患者的腹直肌横断面,表现出左右对称,呈长梭形,低回声光团表现。两者间腹白线呈强回声时,表现出条索状,朝外扫查可观察到三层肌肉样的回声表现。由浅至深扫描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各处连接处表现出半月线,呈纤维样,略强回声表现。由弓状线上下扫查,观察到腹直肌的鞘内结构差异。
2.3 对疾病不同类诊断的特异性
根据疾病不同病变类型,统计疾病诊断的特异性,损伤性病变诊断特异性77.1%(27/35),感染性病变特异性93.3%(28/30),肿瘤性及肿瘤样病变特异性66.7%(14/21),见表1。
表1 对疾病不同类诊断的特异性
3 讨论
腹直肌在腹前壁正中线两侧,表现出上宽下窄,呈长带状,限定在腹直肌鞘内,源自骨联合前、骨嵴,向上在胸骨剑突、第5~7肋软骨,其中白线上宽,下部窄,处于剑突和耻骨联合上缘间。腹直肌是腹部核心肌群,和其他腹部肌肉起到支撑腹腔脏器,维持腹内压作用。对于排便、呼吸、分娩等均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5]。而且,腹直肌可以维持脊柱、盆腔,维持人体姿势稳定性,保持正常的活动度,均具有重要的作用。CT、MRI两种影像学诊断技术均可以用于诊断腹直肌疾病,可是,CT诊断对体会造成辐射,MRI诊断价格较高,不容易为患者接受。高频超声不仅操作简单,而且经济性好,对人体不会造成损伤,具有可重复性,可以用于腹直肌及周围疾病的诊断。对于腹直肌应用高频超声诊断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纳入病理确诊为腹直肌及周围疾病的患者86例,将超声诊断结果与疾病分类的敏感性、特异性等指标进行研究,以此确定超声特点和超声诊断的价值,探讨如下。
腹直肌及周围疾病,损伤性病变、感染性病变或肿瘤样病变均比较常见。研究发现,腹直肌断裂多发生于肌肉和腱连接的部位,一般研究认为,此种情况的发生是由于腹直肌肌腹薄、宽等特点决定。当病变处肌腹过宽时,经超声检测发现回声表现不均,例如:运动员腹直肌损伤,均有此种表现。由于正常人群和运动员肌肉有较大差异,所以损伤程度也有差异,这是肌肉时间、累积量变的结果。如果是腹外疝患者,具有较高的误诊率,确定疝口,找出疝囊和腹腔通道具有重要的作用,观察脐、白线、半月线、手术切口等周围的前腹壁,观察其薄弱区,如果半月线疝疝囊与腹直肌偏离过远时,高频超声诊断时要注意扩大扫描的范围,防止发生漏诊,这时选择合适的探头具有重要的作用。发生误诊是由于使用凸阵探头不当,近场超声显示效果不佳,导致腹壁观察其层次不清,容易误诊为其他病变。当肌肉组织由筋膜薄弱处突出即为肌疝,腹直肌外侧旁肌肉在腹外及腹内斜肌、腹横肌等均为腹部肌疝多发区,与此处肌肉薄弱相关。分析超声诊断关键内容是肌筋膜缺损强回声、连续中断,表现出低回声间隙。将高频超声用于临床诊断,可以观察到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情况,确定肌疝疝出、还纳情况。扫描时探头忌过大压力,导致疝囊还纳,避免发生漏诊。腹直肌鞘血肿属于前腹病变,多发于腹直肌内,腹直肌鞘间或腹直肌鞘层间,容易发生误诊。对腹直肌声像图观察,声像图是否发生改变,观察弓状线血肿形态和大小差异[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86例腹直肌及周围疾病诊断的敏感性98.8%(85/86),特异性81.4%(70/86);疾病不同病变类型统计特异性,损伤性病变诊断特异性77.1%(27/35),感染性病变特异性93.3%(28/30),肿瘤性及肿瘤样病变特异性66.7%(14/21)。通过研究结果可以论证高频超声用于腹直肌及周围疾病,具有较高的特异性。通过超声观察可以确定病变大小、轮廓和边界、回声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分析疾病超声诊断的分布特点,掌握疾病诊断规律,观察腹直肌断裂和血肿情况,可以近场观察到清晰的显像,观察腹直肌及周围病变形态、结构、边界等关系,对人体不会造成创伤,可以作为临床首选诊断技术,用于临床疾病的筛查。
综上所述,高频超声用于腹直肌及周围疾病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是针对感染性病变、损伤性病变特异性更高,其中肿瘤性病变诊断特异性较低,可以将高频超声用于腹直肌及周围疾病诊断,作为影像学临床检查技术,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