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2010年以来青春片的色彩与仪式化传播

2021-06-16朱霖

流行色 2021年4期
关键词:仪式化青春片仪式

朱霖

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00

自2011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取得高票房成绩之后,我国电影市场涌现出一批 “ 怀旧系 ” 商业青春片。这些青春片多选择青年观众熟知的偶像明星,采用清新亮眼的色彩影调,经由互联网等途径进行宣传,人们进入电影院消费观看青春片成为一种流行,该传播过程充分显现了仪式化的作用。

一、仪式化的特点应用

随着仪式研究日渐丰富,仪式观开始遍及社会各个领域和学术研究的交叉视野。詹姆斯·凯瑞就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媒介的仪式观。 “ 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过程,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 ”[1]而青春片的媒介载体到题材内容,再到传播方式,都在建构人们对青春这一特殊时光的信仰共享。

首先,青春片的载体即电影本身就充分验证了这种观点。电影作为现代传播艺术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媒介,所传播的信息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双重限制。某种意义上,电影就类似于神像,让不同的个体聚集到银幕前对其膜拜。观众可以把自己代入到电影角色身上,或是对电影呈现的缤纷色彩触景生情,观看电影如同接受一场精神上的仪式狂欢。

其次,青春片的故事题材具有仪式性。影片往往围绕着角色向成人身份转变的历程来展开。早在周代,华夏族便有男子冠礼,女子笄礼的成人礼。如今,在影片中,少年们也需要经受亲情、友情、爱情架构的冲突,通过高考、毕业典礼等集体活动来解决,从而形成一场完整的成人仪式,观看青春片近似于观看了一场现代式的成人礼。

最后,青春片在营销传播时,也常引导观众参与相关活动。例如针对年轻受众的互联网使用习惯,在微博等平台创建官方账号,将票房、剧照等信息逐步呈现。大众借由观影分享自身的青春回忆,把观影重新塑造为对逝去时光的缅怀,成为 “ 朝圣 ” 青春的一份子。

二、象征性符号的色彩运用

凯瑞对传播做出过一种定义: “ 传播是一种现实的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 ” 。并且指明 “ 研究传播就是为了研究各种有意义的符号形态被创造、理解和使用这一实实在在的社会过程 ” 。青春片的仪式化传播同样依赖观众对影像符号的解读,只有让观众捕捉到符号背后象征性的意义,才能使他们在内心产生共鸣。创作者们也深谙其道,认真设计契合角色气质的服饰、道具,充分利用家庭、教室、操场等场景,企图塑造能唤醒青春回忆的影像符号。色彩作为一种自然属性,出现在了上述所有象征性符号当中,向观众传递影像所包含的深层信息,对电影银幕再现现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象征性符号的色彩运用,成为了青春片创作研究中最为直观的元素。

为了打造青春洋溢的温暖质感,或是烘托出对某一年代的 “ 怀旧 ” 感,暖色调频频出现在青春片中,运用于欢快、温馨、热闹的环境塑造里。例如2016年上映的《七月与安生》采取交叉叙事,交织回忆和现实两条线索,回忆部分几乎全部使用了暖色调画面,编织出对80年代美好的回顾。金色的阳光时常笼罩着两位女主角,大片绿色草坪、树木也因此环绕着橙色光晕,凸显两位女主角之间形影不离的深刻情谊,也让观众集体追忆纯真年代的友情。2017年冯小刚执导的《芳华》中,对于70年代文工团内发生过的美好往事,也是大量运用暖色调进行渲染。四处飘扬的红色旗帜、女兵微黄又光洁的匀称肢体、折射着阳光和舞姿的木色地板等,让绿色军装缀上了满是亲和感的暖意,瞬间拉近了年轻观众与特殊年代的距离。

图1 《芳华》(来源:百度图片)

各色服装作为影像符号也是一个丰富的意指源头。颜色统一的校服不断被用于青春片人物群像的刻画,校服意味着校园文化对学生精神风貌的统一标准,这种标准亦是在象征来自师长们即成人世界对青春少年们的规训。但青春片内总会有离经叛道的人物出现,满足观众重温轻狂岁月的诉求。2017年上映的《闪光少女》讲述了音乐学院内,少女陈惊与伙伴,为民乐系与西洋乐系开战的故事。当民乐系学生身着五颜六色的cosplay服装,头顶七彩斑斓的假发,在舞台上尽情用扬琴、二胡、中阮等演奏出动漫歌曲,和校园内身着黑白西式制服的西洋乐系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奇装异服的民乐系少男少女,无异于巫术仪式里乞求战斗胜利的的祭司,全副武装地为信仰付诸行动。色彩之间的碰撞,让群体间泾渭分明的冲突变得更加浓烈。

图2 《过春天》(来源:电影截图)

此外,特定色彩在服装上的运用,也能赋予个体言行更为深刻的隐喻。例如,制服衬衫的纯白,本是人们对少年形象纯净、无暇、天真的认可和期许。但在电影《过春天》里,终日穿着校服的佩佩,用白色衬衫掩盖绑于身上的手机,也盖住了她 “ 深港水客 ” 的身份,一次又一次地通过检查,让银幕前的观众为其提心吊胆。也让看似一尘不染的白色,成为了进行犯罪活动的保护色。此时的白色衬衫,蕴藏着年轻个体向社会规则发起挑衅时的不露声色,也在暗讽成人世界对少年们内心世界的淡漠。

正如胡志毅学者在《现代传播艺术——一种日常生活的仪式》中所说,影视作品要按照艺术符号所提供的所指和能指规律来写,即从 “ 虚构 ” 开始,返归现实,最后才能 “ 作为象征 ” 被理解。[2]青春片热潮掀起后,一些创作者不约而同地对服装、化妆、道具等做出努力。繁杂的象征性符号堆砌出颇有质感的画面,人物剧情却脱离现实逻辑,观众无法被银幕上虚假的成人礼打动,青春片热潮渐退。

三、仪式化传播的价值

在凯瑞之后,罗森布尔又明确提出了 “ 仪式传播 ” 的概念。这一概念不仅内涵凯瑞的 “ 传播的仪式观 ” ,还将所有从 “ 仪式 ” 视角进行传播研究的范畴都囊括其中。他把仪式传播划分为强调信息传递的 “ 作为传播现象的仪式 ” 与强调信息共享、意义社会共建的 “ 作为仪式现象的传播 ” 。[3]换而言之,在传播的过程当中,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身份角色要向平等的参与者转变;通过传播的象征性、展演性、整合性,促成参与者的价值共鸣与信仰共享;再以重复性、普遍性的传播促成传播效果从短期效应转为长期效应。

青春片最初之所以流行,是因为注重对青春题材的信仰共建。但随后一些创作者无法跳脱 “ 怀旧系 ” 审美桎梏,千篇一律使用高饱和色彩画面,或是滥用高明度色彩实现朦胧之美。画面风格同质化,且无法与人物情绪达成统一,叙事上严重脱离现实,反复上演俗套剧情,让观众渐渐褪去参与者身份。

图 3《阳台上》(来源:百度图片)

四、结语

目前,我国青春片已进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渡阶段。创作者们开始回归现实,《阳台上》借房屋拆迁的纠纷,引发少年 “ 复仇 ” 计划;《少年的你》聚焦热点话题,用校园霸凌事件引发讨论……影片以社会问题为线索向真实生活靠拢,冷暖色调相辅相成,尊重了剧情发展节奏,画面色彩褪去浮华却大大增色了人物的内在情绪,作品和观众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共同探讨、建设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如此一来,青春片不再只是用情怀拉拢人心的商品,更是人们敦促社会各界解决青少年问题,追求理想家园的见证。

猜你喜欢

仪式化青春片仪式
《少年的你》:青春片中的成长蜕变抒写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狂欢建构、仪式化营销后的冷思考——以2017天猫双十一晚会的语言符号为例
国产青春片2018年黯然退潮
仪式化传播对传播路径的科学建构
浅谈如何从少先队活动中促进队员习惯的养成
艾丽·范宁青春片学生存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土家跳丧仪式化传播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