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EACCH的ASD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研究
2021-06-15桑俊杰
桑俊杰
【摘要】随着ASD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也成为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基于TEACCH的ASD儿童问题行为干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结构化教学对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的方式,旨在为今后的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干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结构化教学
孤独症谱系障碍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其两大核心障碍分别是狭隘的兴趣及刻板行为和社会交往障碍。目前,针对ASD儿童干预法主要包括ABA应用行为分析、TEACCH结构化教学、地板时光、音乐疗法、游戏治疗等,其中结构化教学是国内外学者普遍比较认可的干预方法之一,其对改善ASD儿童问题行为也有着显著的效果[1]。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A生,男,2012年6月出生,高功能自闭症。在2018至2019学年于江阴市花园小学就读,由于不合理的需求表达及乱下座位的行为严重干扰课堂教学,于2019年9月转入江阴市特殊教育中心校。家庭中,爸爸主要负责该儿童的家庭教育,对其管教比较宽松。在饮食上,该儿童喜欢松软的白米饭和香蕉,不喜爱蔬菜;生活中个人卫生习惯较好,对物品位置和规则的改变接纳度较低。根据PEP-3评估,该生认知、大肌肉、小肌肉、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百分比级数均大于85%,但问题行为严重,入校后常常在课堂上说要去康复医院及下座位,偶尔会因不能满足的要求出现反复要求或大声哭闹的行为,但无明显的攻击行为。该生学习能力较好,对新的知识接纳度较高。
B生,女,2012年4月出生,在小班前不会说话,当时监护人以为只是时间的问题,之后在幼儿园教师提示下发现异常,并于2015年在南京脑科医院确诊为儿童孤独症,目前就读于江阴市特殊教育中心校培智一年级1班。根据PEP-3评估,该生认知、大肌肉、小肌肉、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百分比级数均低于25%。各项能力较弱。这名学生长期存在睡眠不足,夜间经常性惊醒,第二天不愿意起床的问题。该学生饮食单一,平时以白米饭和软口感水果为主;情绪经常性出现较大的波动并伴随哭闹、尖叫和自伤(轻度);对家人过分依赖,妈妈对其的管教较为严格,爸爸较为宽松。该学生可以书写简单文字,如人、火、天、大等,认识数字并可以数数,对于指令理解能力一般。该生语言表达较弱,仅能说出两至三字表达需求,重复率较高,间接性会出现“下班班”的词语,其余需求以手势代偿。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观察法对两名孤独症儿童进行了解,制订问题行为记录表对问题行为的出现情况进行研究,具体包括发生时间、地点、人物、发生情景及结束时间。记录地点为学校,记录时间为在校上学时间,记录分为基线期和干预期两个部分,分别记录31个在校天数,观察两名儿童各两项问题行为。儿童A行为1为重复去康复医院,行为2为无理由地下座位。儿童B行为1为大声哭闹,行为2为不愿意去音乐教室。这四个问题行为都严重影响了整体的课堂秩序,所以进行优先的干预。在干预期,我们运用TEACCH理念进行干预。干预开始前采用行为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了解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后进行针对性干预。
A生具有良好的认知水平和语言理解能力,研究者为A生选用文字版的流程图,每一天在A生到达教室时第一时间让他了解一天中自己所要完成的任务。干预前A生并不明确自己一天所要完成的任务,所以研究者有针对性地采用明确预期的方式,从而减少A生说“我要去康复医院”的行为。对于下座位的行为,研究者借助提示卡及一节课的流程图进行提示,让A生知道本节课的规划,并配合代币制减少下座位的行为发生。同时在A生个别化教育计划(IEP)阶段修改时加入对应的训练,并告知包括家长和校工在内的所有相关人员进行配合。
B生总体能力水平较弱,认知水平较差,学习能力一般,其流程图选用对应课程、地点的实景照片,在干预前让B生进行对应的训练,其中包括配对、语言表达等,即让B生理解流程图的使用方法,同时让B生提升需求表达能力。相较于A生,在干预期,研究者在第一周对B生进行了手势提示,并在第二周提示逐步消退。通过基线期的分析,研究者发现,B生对家长有着过度的依恋,对音乐教室这样的陌生环境有明显的不适应性。针对以上两个情况,研究者采用一日流程图建立预期,让B生看到今天的任务数量,建立安全感,同时在有音乐课的早上提前告知她今天要去音乐教室上音乐课,并给她看音乐教室的图片,让她有充足的时间做心理准备。在B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调整中,研究者加入合理宣泄情绪及环境适应的训练,从而减少其问题行为的发生。
(三)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25.0软件,根据基线期和干预期的问题行为发生频次数据比较,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二、研究结果
根据表1中4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可以得知,行为1的基线期和干预期频次的平均差异值为11.444,平均数差异值检验的t=28.829,df=62,显著性检验p=0.00<0.05,存在显著性差异,干预期问题行为发生率显著低于基线期的发生率。行为2的基线期和干预期频次的平均差异值为3.905,平均数差异值检验的t=9.241,df=62,显著性检验p=0.00<0.05,存在显著性差异,干预期问题行为发生率显著低于基线期的发生率。行为3的基线期和干预期频次的平均差异值为3.270,平均数差异值检验的t=17.246,df=62,显著性检验p=0.00<0.05,存在显著性差异,干预期问题行为发生率显著低于基线期的发生率。行为4的基线期和干预期频次的平均差异值为1.825,平均数差异值检验的t=37.861,df=62,显著性检验p=0.00<0.05,存在显著性差异,干预期问题行为发生率显著低于基线期的发生率。同时4组数据差值的95%置信区间未包含0这个数值,接受对立假设H1:μ1≠μ2,基线期和干预期有显著性差异存在。同时从表2可以看出,四个行为的基线期平均值普遍高于干预期,证明干预有效果。
三、讨论
(一)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必要的预期
孤独症儿童普遍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缺乏预期,这便导致其缺乏安全感,同时对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较弱也是引发问题行为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应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必要的预期,使孤独症儿童可以更早地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让一天中相对抽象的任务概念变得具象化。
(二)多种干预的综合应用
本次实验既使用了结构化教学理念下的干预,又在问题行为成因分析中应用了应用行为分析(ABA)的行为学分析,科学地分析出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在干预的过程中,感觉统合的训练、地板时光的应用,包括游戏治疗等与心理学相关的干预方法的介入都对问题行为的干预起着积极的作用。在问题行为干预中,教师必须明确任何一种干预方法都有着自己的局限性,不应一味追崇某一种干预方式的全面性,而应分析儿童在此阶段最需要的干预方法,或者将每一种干预方式的优势最大化,根据现有的条件进行综合的干预。
(三)基于评估的个别化支持的建立
孤独症儿童之间存在差异性,所以针对不同的孤独症儿童,教师应基于发展性评估及功能性评估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支持。尤其是认知及配对能力的评估,直接关系到儿童流程图视觉提示种类的选择。
(四)干预的全面性
问题行为的干预是系统的工程,按地點分包括学校、家庭及儿童生活中所涉及的其他场所,按人员分包括康复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及常接触到的其他人员,以上涉及的地点和人员都应对干预计划达成共识并执行,以达到最优效果。
(五)研究存在的不足
本次研究采用观察法对问题行为的频次进行记录,利用结构化教学的理念进行干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观察法在记录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而结构化教学需要长期的应用并不断进行改进,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客观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并非所有的场合和问题行为的发生都适用。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通用化的干预方式成为我们思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吴曼曼.国外孤独症儿童教学环境创设的研究现状及启示[J].现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7(06):5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