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初探
2021-06-15朱丽
朱丽
【摘要】计算教学是贯穿数学教学始终的教学内容,计算能力是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基本技能。然而,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计算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和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能力欠佳。可见,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亟待改革与创新。基于此,本文立足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展开研究与探索,以期构建计算教学的高效课堂,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等维度,对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任务与性质进行了阐述。可见,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不再是单纯着眼于知识或能力的教学,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的教学。
一、算法多样化,拓展数学思维
算法指的是计算的规则和方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不重视甚至不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算法来解题,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还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降低了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和解决计算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使学生的学习眼界更开阔、学习思路更宽广[1]。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有这样一道习题:请用简便算法计算25×48=。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最简”算法,直接向学生呈现了解题方法:25×48=25×4×12。确实,从解题效率上来讲,这种算法最为简便。然而,从教学效率上来讲,教师这种做法未必可取。教师直接呈现了算法,就等于否定了學生的其他算法,学生因此失去了独立思考与自主尝试的机会,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相反,如果教师能够秉持算法多样化的原则,让学生放飞思绪,按照自己的计算习惯和解题思路来寻找算法,则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都十分有益。比如,学生在教师的算法之余,提供了以下算法:25×48=25×(50-2)=25×50-25×2;25×48=25×(40+8)=25×40+25×8;25×48=25×2×24。这些算法也各有巧思,且融入了“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是发散性思考与创造性学习的成果。可见,算法多样化既是锻炼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又是提高计算教学效率的有益尝试。
二、算理透明化,理顺学习思路
在以往的计算教学中,教师通常只要求学生掌握算法,能够正确解题就可以了。显然,这种教学方法只关注到了技能训练,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这种教育理念,实现算理教学的融入,让学生不仅掌握计算的方法,还明确方法背后的逻辑与原理,从而帮助学生理顺学习思路,培养学习能力[2]。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时,如果教师只教给学生算法,学生虽然可以进行基本的计算,然而,当他们需要对算式进行变形,寻找简便算法时,就会出现逻辑混乱、条理不清的问题。因此,为了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秉持算理透明化的原则,让学生从根源上理解计算的原理和逻辑。比如,面对27-9=这个算式,学生当然可以按照算法,向十位“借”10,然后通过17-9=8,10+8=18两个步骤求解,或者直接通过退位来求得结果。然而,这种算法显然比较麻烦,效率低且易出错。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熟悉的“凑十法”进行简便运算,运算步骤如下:27-10=17,17+1=18。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发现,很多学生在第二个步骤中往往将17+1=18写成了17-1=16,得出了错误答案。这就是算理不明的结果。在对算式进行变形前,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27-9=这个算式的含义是从27个当中拿走9个,而27-10相当于从27个当中拿走了10个,多拿了1个,因此要加回来。在理解了算理后,学生就明白了算式变形中的逻辑关系,就会避免出现错误。可见,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算理透明化,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逻辑思维得到培养,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三、情境生活化,开展数学实践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如果教师始终将教学局限在利用数学符号和数量关系计算得数上,则难以为学生的数学实践积累经验、提供平台[3]。相反,如果教师能够秉持情境生活化原则,将计算教学融入现实问题中,则能促进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发展,并在数学实践中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的换算”这一课中,让学生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事实上,要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方法与规律并不难,难的是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教师秉持情境生活化的原则,对本课的例题和习题进行了巧妙设计,让学生通过思考以下问题,开展数学实践:(1) 小李的妈妈买了4500克大米,她的电动车车筐承重为5千克,请问这些大米可以放进车筐吗?(2) 秋收时,小明和小红比赛运玉米,小明运了7000克,小红运了4千克,请问他们两个谁运的玉米多?(3) 现有1个苹果,1个橘子,1个鸭梨,请你估算一下它们加起来有多少克?如果这些水果都是4元/千克,请你估算一下,买这些水果需要花费多少钱?显然,在这种生活化的情境中,学生需要从现实角度出发来思考数学问题,这能够从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个维度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学习自主化,培养探究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为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秉持学习自主化的原则,通过巧妙提问、小组讨论、任务驱动等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搭建平台,使教师的教学实现由灌输式向启发式的转变,使学生的学习实现由接受式向探究式的转变[4]。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整数”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教学步骤,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首先,问题呈现。教师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向学生呈现本课的教学内容:商店里的圆珠笔3.5元一支,小明想买3只,需要花费多少钱?显然,这是一道简单的乘法应用题,学生能够迅速列式:3.5×3。其次,独立思考。在列出算式后,学生会发现,这是一道小数与整数相乘的问题,是没有学过的问题。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尝试利用已有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学生进行了以下尝试:有的学生将算式转化成加法,通过计算3.5+3.5+3.5求解,有的学生利用“元、角、分”的知识,将3.5元拆分成3元和5角,使算式拆分成3元×3=9元,5角×3=15角=1.5元,9+1.5=10.5元求解;还有的学生利用整数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将乘数扩大,再将得数相应地缩小,然后求解。最后,合作探究。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已经有了一些解题的思路。此时,教师可以再为学生列举若干典型例题,让学生围绕例题,结合个人独立思考的结果展开小组讨论,从而共同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法和算理。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教师始终秉持学习自主化原则,为学生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
五、练习精细化,提高教学效率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计算教学中信奉“题海战术”,让学生通过大量做题来巩固算法、参悟算理。然而,这种教学方法的效率过于低下,不仅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容易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符合課程改革的精神与理念。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秉持练习精细化原则,为学生设计典型题,并引导学生在完成典型题的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和总结反思,使其通过完成少量的习题,展开大量的思考,从而提高习题讲练的效率,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当出现加、减、乘、除混合或带小括号的算式时,学生通常容易混淆计算顺序,导致无法求得正确结果。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困难,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下面三道习题:(1) 80-4×5÷2;(2)(180-11×4)÷4;(3)(99+21)×22-8。这三道习题基本上囊括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全部情况。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发现错误的根源,并针对自己的错误展开专项训练;对于没有出现错误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回顾“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及规则,帮助他们巩固算法、理解算理。这样一来,教师借助这三道习题帮助学生总结了学习成果、发现了学习问题,大大提高了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为小学数学教学指明了新方向,也提出了新要求。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算法多样化、算理透明化、情境生活化、学习自主化、练习精细化等途径,提高教学的效率,推进教学的革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单德昌.新课改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20(02):119.
钱雯.新课改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4):278.
尹静.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升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01):94.
杨志元.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升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24):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