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教”与“研”的博弈与共赢

2021-06-15孙琼李桂村隋丽娜于立岩王莉石良尹正茂

高教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共赢博弈科研

孙琼 李桂村 隋丽娜 于立岩 王莉 石良 尹正茂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代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是高校各项工作的核心力量,面临着如何兼顾教学与科研的问题,达到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基本要求。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将工作重心片面的放在任何一端都会导致教研失衡的不良后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综合分析,统筹兼顾,在教学与科研的博弈中取得平衡,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拓展科研,最终实现双赢的目的。

关键词:科研;教学;高等教育;博弈;共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2096-000X(2021)01-0145-04

Abstract: "Centennial plan, education-oriented, education plan, teacher-orien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requirement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talents are also increasing. As the core strength of all work in colleges, the teachers are always facing the problem of how to balanc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so as to meet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alent training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re complementary and inseparable, therefore an undesirable and unbalanced consequences will be lead if the focus is put on either side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As a result, we need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make overall plans in practical work, to strike a balance in the game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to promote teaching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xpand scientific research with teaching, which will finally achieve a win-win goal.

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ing; higher education; game; win-win

钱伟长先生说过:“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个好教师[1]。”教学与科研是高校办学的主要任务,两者本身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我国教育部明文规定,高校教师用于科研工作的时间应占教师工作时间的10%-30%,以此鼓励教学科研型教师的成长。然而,由于部分高校教师与管理人员对国家方针政策的片面理解,以及主观能动性的缺失,导致并没有很好的把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最终不利于高校综合素质型人才的培养和国家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

“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并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根据中国国情,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将科教兴国列为“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首位。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关键,人才教育是基础。汇集了大量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校,是教学与科研相互转化的首要和关键阵地。作为高校中坚力量的教师群体,更加需要深刻的认清二者共存的重要性,必须将时间与精力进行合理分配,达到互为基础、互相启发、互相指导的程度,实现科研与教学双赢的局面,为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教”与“研”共存的重要性

纵观历史长河,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大学都经历了以教学为主到教学科研并重的转变历程。1158年建立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1168年建立的英国牛津大学,在很长时间内都是纯粹的教学型机构。直到1810年,德国柏林大学汇集了西方大学两百多年来的宝贵经验,倡导科教结合,首次创立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综合型大学,促进了欧洲科研体制的进步。二战后,西方国家逐渐认识到大学科研工作对国家发展的重大作用,创办了大量研究型大学,并将教育中心与科研中心集成化[2]。

“没有科研,教学就走不到前沿;没有教学,科研的成果无处展示;没有社会服务,科研与教学就与现实脱节,无法教书育人[3]。”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源泉,有效的科学研究从来都是人类获取新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学与科研原本就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无论偏向哪一边都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书育人是高校办学的宗旨,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书本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会给我们指引科研的方向,提供理论支撑,让我们的科研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方向对了,我们才能离目标越来越近,否则会偏离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充分发挥教学与科研的优势,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教师自身的各项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做到师生双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实行人才强国战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科研为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源动力

高校教师以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出发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的丰富教学内容。科研能力比较高的教师,就会对科研以及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地探讨,因此对于知识的理解水平也就会比较高,更好的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讲透知识的内涵,融入前沿动态进展的相关内容,使教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灵活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7]。当代学生思维活跃、见识广博,获取知识的途径较为丰富,这就对教师的知识储备量以及知识面的涉及要求较高,因此,高校教师必须通过科研,深入探究,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教学的更好进行打下坚不可摧的基础。教师有了知识储备,在与学生的讨论中,也会更加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容易把教师视为榜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也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二)学生综合提升需要“教”与“研”相结合

当代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读死书,死读书”的学习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良性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将传授知识与发展科研能力相结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学生的成长需要夯实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讲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在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学生要结合实际生活与科研学会将储备的知识学以致用。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不仅可以传授给学生基本知识,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更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将知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是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的。

(三)“教”与“研”的结合是高校发展的驱动力

通过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当今高校已经基本实现了外延式发展,而内涵式发展已经成为高校竞争和发展的内驱动力。内涵式发展主要包括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学科建设和改革创新等方面[8]。只有在这些方面实现了综合提升,高校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才会培养出更多高规格的人才。

实现这些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书面教学、知识传授,优秀的科研能力同样必不可少。教师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科研,努力提升自身科研水平,以获得更高更快地发展。有了教师科研成果的支撑,高校可以提升培养人才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加强学科建设能力,发展特色学科,进行更前沿的改革,以便实现高校的全面提升,建设综合实力更强的现代化高校。

(四)“教”与“研”的结合促使高校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库支持

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式、环境、策略等要求也就水涨船高,高校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教师兼顾好教学与科研,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不落后,实现高校的综合和特色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得到提升,可以為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二、“教”与“研”分化的产生原因与弊端

大学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是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和以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研究所性质不同,高校有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特点,首要任务依然是教书育人。“育”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实践将所学知识有效转化和深度创新,进而培养出具有扎实基础、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人”也不单指在校学生,还包括青年教师。教学是高校教师的立身之本,“教学关”是每个青年教师在初登讲台都需要迈过的门槛。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与细化,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被不断强化,在很多研究型大学中甚至已经取代教学工作成为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特别是随着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方案后,很多高校相继出台了引进高水平科技工作者的优势政策,吸引了大量杰出人才的加入[9]。然而,有些高校的工作人员对这一方案的理解有所偏差,导致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过分强调科研水平和成果,对本来就已经被严重弱化的教学工作更加忽视。针对近年来高校教师教研分化的现象,我认为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

(一)教师前期基础的局限性

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注重考察各类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履责绩效、创新成果、实际贡献[10]。”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院校的教师队伍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加入到了高等教育的队伍中。一些高等院校对“双一流”建设存在误读,在人才引进和考核制度方面唯科研成果至上,对教师入职前是否有教学经历、教学水平高低几乎不做考察。大部分青年教师在任教之前长期处在充满科研氛围的环境之中,科研的重要性在他们心中早就根深蒂固。教学是一项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工作,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慢慢摸索,总结技巧。初涉职场的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也不够灵活,往往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影响到教学效果。有些青年教师避重就轻,直接放弃教学工作而专注于科研。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看似短期内有效,但脱离了学生基础,将来必然不利于专业的创新与传承。

(二)高校考核制度的局限性

不同于中小学,高校在教学方面缺少如考试成绩、升学率这样简单而统一的考核标准,教学水平的评定存在一定盲区。相比而言,科研工作的衡量标准更容易制定,如项目、论文、专利和著作等科研成果,都可以相对简单而公平的评价教师工作量。众所周知,考核结果直接关系到每个教师的职称晋升、薪资收入等。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科研工作投入的精力过多,那么必然会导致对于教学工作的忽视。在这样的指挥棒下,高校教师很容易产生“搞教学不如搞科研”的错误思想和“唯论文”、“唯奖励”的不良风气,把大把的精力放在科研上而不看重教育,违背了一个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职责。从短期效果来看,集中力量搞科研看似能够带来又快又好的工作绩效,但长此以往必将脱离教育的初衷,失去了一个高校教师的初心,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分令人堪忧。

(三)教师自我提高动力不足

相对于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教学大纲频繁改革的形式,高校教师对于课程的掌握有更高的自由度,受相关教学政策影响较小,而且高校的课程内容一般比较固定,课程改革程度不高,经过一段时间的一线教学后就可以对这门课程有着比较成熟的教学经验,在教学方面花费的精力也会逐年减少。这就导致某些高校教师在经过几年的教学工作后,失去了自我提升的动力,守着讲授多年的固定课程和备课讲义,不再花时间和精力去提高课程质量。然而,教学仅仅靠按部就班的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学经验、教学技巧的长期积累,更需要教师不断的创新摸索,离不开科研工作来提供动力。书本上的知识毕竟都是死的,对于一些应用型的知识必须要经得住实践的检验,而且书本更新换代周期较长,有些知识点可能相对来说过于陈旧,如果一味的信奉课本而不注重实践,对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对教师自身来说,只重视教学而忽略科研会导致自身视野受到严重阻碍,课程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安于现状,教学过程就会枯燥无味,脱离实际;从学生层面来看,在这种传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对于问题的思考过于死板,缺乏创新、探索能力,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与素质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教”与“研”双赢的策略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错综复杂、相互制约,要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形成良性互动,最终得到共赢的结果,以下几种策略可供参考: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大部分高校教师在初登讲台之时都是怀着满腔教书育人的赤子之心,但业务水平的提高仅凭热血情怀是远远不够的。万事开头难,青年教师首先需要深刻掌握所教课程内容,在知识储存达标的基础上才能考虑教学质量的提升。向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是已经建立了精品课程的优秀教师取经是很好的途径,比如通过观摩教学名师的讲课,摘抄精品课程的课件,组建教学团队和课程群,形成“老带新”、“一对一帮扶”的模式,对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都会有所帮助。任何一个行业,脱离了受众基础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而学生就是教师的受体,因此必须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目前比较流行的翻转课堂、慕课、在线教学等形式,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参与的积极性,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对于课程知识的需求点,以便于教师调整教学的侧重点,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科研实践中,也有助于教师广纳人才,推动科研工作的进行。

(二)考核制度的完善

目前,教学与科研在考核制度上的比例失调是导致教研分化的主要原因。教师不是圣人,不会一味的甘于奉献不求回报,要将教师看作是理性的经济人[11]。这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工作,高校教师也要面对工资收入和职称晋升的多重压力,自然会倾向于收益高、回报快的工作内容。要让教师从内心热爱并重视教学,就要让教师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都能获得相当的收益。这个收益不仅仅是经济收入,更包括从职业中获得的满足感和荣誉感。高校的各级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改革教学工作的考核模式,如提高教学工作收入、教学奖励,提高教学岗位的竞争力和含金量;打破固定课程的现状,采用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的策略,促使教师用心提高教学水平;建立教学团队和课程群,引导帮助教师建设精品课程、申请教学项目;对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多表扬、多宣传,提高教学名师的知名度与认可度,鼓励全体教师向教学名师学习,等等。

(三)提高科教关联度

要充分利用教師各自的科研工作帮助教学工作的开展,实现优势互补。例如,在安排课程的时候尽量参考老师的研究方向与特长,保证教师自身的科研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开设课程时也要强调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要求老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一来,教师对所教课程会因为了解而更投入,能够享受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传达给学生的满足感,同时可以更深刻理解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基础理论,进而迸发新的想法,而学生也会因为能听得懂、问得透而产生更大的兴趣,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科研中来。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拓展科研,最终形成教学与科研双赢的局面。

四、结束语

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的两项重要职能,缺一不可,两者有共同的目标与作用。在新时代的引领下,高校教师必须不断改革观念,做到科研与教学兼顾,在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将知识应用于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使自身和学生都得到全方面的提升,保证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互指导,取得双赢的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亚珍.正确认识和协调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教育观察,2019(23):40-42.

[2]杨瑜,邵家儒.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及互动机制探讨[J].高教论坛,2018(6):14-15.

[3]闻韵.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5):104+107.

[4]张健,陈晶磊,陈喜华,等.中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41):265-266.

[5]刘小刚,孙慧.独立学院数学课程改革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124-126+129.

[6]李欣越,赵秋兰.新型立体化教学模式在大学工科数学教学中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93-94.

[7]莫云春.对高校教学与科研“正相关”关系的冷思考[J].大学教育,2014(11):1-3+9.

[8]刘翠英,徐向华,李仁英.《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科研结合途径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27):362-363.

[9]陈琳琳,杨淑芳,翟卿.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一点心得体会[J].高校教学论坛,2018(7):18-19.

[10]臧红岩,孟凡兵.高校教师标准之问: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之间关系探秘[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0(1):8-12.

[11]曾丽.高校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原因分析——基于多任务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8(5):67-70.

基金项目:2018年山东省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项目“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背景下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编号:SDYY18091)研究成果;该文系2017年青岛科技大学本科高水平教学团队项目“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编号:2017-81-12)研究成果;2018年青岛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能源专业实验班班主任与导师制度的融合模式探索”(编号:2018YC0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孙琼(1983-),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

通讯作者:李桂村(1974-),男,汉族,山东青岛人,工学博士,教授,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锂离子电池材料与器件。

猜你喜欢

共赢博弈科研
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共赢发展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与中小微型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业投资的要点及其保障措施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集团公司财务预算管理研究
审计意见选择行为的博弈分析
专车行业改革必要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