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课堂价值问题研究,提升学生科学思维品质

2021-06-15邹小健

教育界·中旬 2021年1期
关键词:科学思维教学实践

邹小健

【摘要】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课程,作为小学生知识架构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推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教导学生科学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高价值的课堂问题,在把控教学节奏的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因此,探讨如何运用课堂价值问题来提高教学效果具有极大的教学意义。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课堂价值问题;科学思维;教学实践

一、引言

结合小学科学的特点,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积极推动课堂问题化,通过合适的问题来把控课堂节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提高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科学课堂中,通过探究式问题、延展式问题和并列式问题等,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创新性以及思维深度,发挥了小学科学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作用。

二、课堂价值问题概述

(一)课堂价值问题的内涵

课堂价值问题是指具有高度整合性、明确指向性和适度开放性,并且与学生思维能力相匹配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针对某一知识点提出具有价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思考。

相较于课堂中那些琐碎的、浅显的、没有明确目的性的问题,课堂价值问题能够直接影响课堂效果,教师需要利用课堂价值问题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导入或者升华。

(二)课堂价值问题的应用现状

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较少,在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时,对一些概念性的内容很难理解,因此教师需要将科学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此外,小学生的思维正在形成阶段,这一阶段的思维培养模式会对学生产生终生影响,必须要注重对学生思维培养的方法,而教学活动中的高价值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然而当前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发现,课堂价值问题的应用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没有有意识地提出课堂价值问题。换言之,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随意性很强,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常常提出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不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还很容易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影响到课堂效率。

2. 问题的提出没有系统性。教师在进行前期备课时没有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思考问题进行设置,以及如何通过课堂价值问题来掌握课堂节奏,导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问题分散,且没有给到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导致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思维都停留在十分浅显的层面。

3. 问题价值量低。一方面,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过高深,会导致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何答起;另一方面,如果教师提出的价值问题十分肤浅,学生能够快速给出答案,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思考,还很容易让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提出课堂价值问题时需要把控好问题的价值含量,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

(三)课堂价值问题的应用原则

课堂价值问题的应用应该具有基础性、延伸性和反思性三个原则。首先是基础性原则。对于小学科学课程中的课堂价值问题的应用,教师应该基于小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思维特点以及教材内容的学习难度来进行问题的设置,并且在备课环节就设计好本课的问题链,通过不断深入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的深入,推动学生认知过程的简约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次是延伸性原则。课堂价值问题应该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和延伸性,能够推动学生心灵和认知水平的成长,激发学生的联想和创造力,让课堂的思维训练更有扩展性。

最后是反思性原则。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效果不断反思课堂价值问题,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策略进行周期性审视,并且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优化自己教学环节中的课堂问题,提高问题的价值量。

三、思维品质概述

(一)思维的含义

思维具体是指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及其规律性联系的间接、概括的反应,其包括了信息接收、加工、储存、传递和处理的整个过程。

许多教育家对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开展了研究,例如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就认为思维是一种学习方法,鼓励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多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提出了思维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五个过程:联想—问题—假设—推断—验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则提出了三棱智力结构模型,该模型对思维的要素进行了分类:第一是思维的目的,思维作为个体有目的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在运作过程中会具有一定的目的;第二是思维的过程,从思维的内涵就能发现,思维是一种过程性的活动;第三是思维的材料,思维的材料由感性材料与理性材料两部分组成,其中感性材料是指大脑对具象化事物的感受和体验,而理性材料则是具象化事物存在的规格、形式等客观内容;第四是思维的监控,思维具有定位、监控和调试三种功能,而监控是其在智力活动过程中的管控意识,避免思维漫无目的的分散;第五是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品质与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和开创性等有直接的关系;第六是思维中的认知因素,不同个体的性格特点,例如好奇、自信和坚毅等都会影响到思维的运作。

(二)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要内容。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来看,思维品质要求学生的思维具有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思维品质素养,并且对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有深入的研究,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问题来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创新。

四、小学科学利用课堂价值问题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

(一)做好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小学科学课程应该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探究能力作为核心的教学目的,因此在开展课程活动时,教师应该通过课堂问题做好引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提出课堂问题之后不要过度干预学生思考,要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如果在探究过程中存在困难,教師要适当地给予提醒,辅助学生探究。

例如在“盐和糖去哪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盐和糖是否还在水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究,学生根据盐或糖溶于水之后水的颜色和味道,对比未加入盐或者糖的水,发现水发生了变化,因此认为盐和糖还在水中。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有了一定的结论之后,教师要及时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整理探究的结论。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保留动手和动脑的时间与空间,例如让学生亲自品尝水的味道来进行对比思考,保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度。

(二)预设课堂价值问题链,推动教学循序渐进

科學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事物表象到科学原理。小学低年级科学作为科学的启蒙阶段,更应该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更深一层的科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提出课堂价值问题时,首先能够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故事、游戏活动和生活现象等相连,让学生能够从已知中探索未知;其次是在探索过程中能够通过问题将教学内容层层深化。

例如在“认识工具”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熟悉的动画片来设置问题:“同学们看过《汪汪队立大功》这个动画片吧,动画片里机智的小狗们非常善于使用各种工具来解决它们遇到的难题,同学们能够想起动画片里的小狗们都用了哪些工具吗?”在提出问题引入课程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动画片里常出现的工具及对应的名字,之后提出下一个问题来引导课程内容的深入:“同学们能够说出这些工具的用途吗?”最后让课程内容回归到生活实际,让学生将所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认为这些工具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帮助呢?”

(三)将实验与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又动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科学探索来说尤其如此,教师要利用小学科学课堂这个契机,在科学启蒙阶段就让学生养成通过实践来验证知识的习惯,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注意将实验与教学问题相结合。

例如在“声音的产生”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空纸盒、橡皮筋、小鼓、绿豆等常见的材料来进行声音产生的小实验。首先将空纸盒的盒盖去掉,将橡皮筋绷紧在空纸盒上,让学生尝试用手拨动橡皮筋让其发出声音,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然后还可以让学生用准备的小鼓和绿豆来进行实验,放一些绿豆在小鼓上,用鼓槌敲击小鼓,观察发生了什么;最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准备音叉来进行实验,用小锤敲击音叉,发出声音之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让学生观察发生了什么。教师在讲解完实验方法之后提前为学生设置问题:“大家注意观察这些实验物体在发出声音时都发生了一个怎样的现象?”

在教学活动中尽量组织开展实验材料简单、学生能够自行尝试的小实验,并且在实验开始之前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实验,深化学生思维,保证实验效果。

五、结语

本文主要从什么是课堂价值问题、什么是思维品质以及课堂价值问题在提升学生科学思维品质的实践这三方面来展开了简要探究,课堂价值问题的具体应用,一是需要教师做好引导,二是需要教师预设问题链,三是需要将实验和问题相结合,通过以上三种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陈功.科学课开发学生智力—小学生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措施[J].教育,2020(1):52.

[2]黄威.运用探究问题串 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品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6):112-114.

[3]朱坚勇.小学科学课堂中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方法[J].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19(5):87-88.

猜你喜欢

科学思维教学实践
用面向科学思维的教学方法改进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
浅析计算机应用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