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诗人 品诗歌

2021-06-15钱琪

阅读(教学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品析古诗教学教学效果

钱琪

【摘要】任何一首古诗词都是时代的映射,是诗人情感的凝练。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大都着力于意思讲解、意境感悟,如果能重视“知诗人”环节,了解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那学生对诗歌的品析理解会更加深入,教学效果会更加出色。

【关键词】古诗教学 “知诗人” 品析 教学效果

一直以来,诗歌教学的“四步法”深入人心:“释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其中“明诗意”和“悟诗情”是诗歌教学的重点,而“知诗人”这一环节则很容易被忽略。课堂介绍往往仅限于诗人所处的朝代、字号、诗风等内容,流于表面,对学生鉴赏诗歌的帮助不大。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指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就告诉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必须重视“知诗人”环节,学生只有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以我校校本教材《12岁以前的语文(六年级)》中李清照的《声声慢》教学片断为例:

师:刚刚我们初步梳理了这首词的意思,你感受最深的一个字是什么?

生:愁。

师:词人是抓住哪些景物来写“愁”的?

生:淡酒、晚风、鸿雁、黄花、梧桐、细雨。

师:这些古典诗词中的意象都有着特定的涵义,传递着情感,我们要学会总结。那词人是为何发愁呢?请同学们结合导学案中宋朝的这一段历史及词人的遭遇来分析。

(给足时间,生勾画、分析、概括)

生:国愁,亡国之恨。

生:家愁,丈夫去世,家破人亡。

生: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故园的思念。

师:说得好,根据导学案中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的人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生:南渡之前和南渡之后。

师:我们着重看看南渡之后的作者遭遇。

生:一路逃亡,毕生所收藏的金石字画都于战火中丢失殆尽。

生:流离之苦,在连天烽火中漂泊流寓。

生:再婚的张汝舟只是贪图她的珍贵收藏,发现并无多少财物,便拳脚相加。后又离婚、入狱,孑然一身。

师:同学们刚刚深入地解析了词人“愁”的丰富内涵,是因为我们充分了解了这段历史及词人的生活经历,以后学习诗词,我们也要这样品析鉴赏。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打破了一般诗词教学在开头就介绍作者生平背景的方法,而是先让学生初步了解诗词的意思,再引导学生抓住意象来分析“愁”,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一份当时的历史及词人个人经历的导学案,学生联系历史,分析思考词人的创作背景,就能很容易品悟出词人厚重的“愁”情,把握住词作的精髓。

那么,如何利用“知诗人”这一环节达到“品诗歌”的目的呢?

1.注重導学案的设计。

凸显学生主体作用的导学案,在古诗教学中可以增加“论世知人”版块,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设计:

(1)“论世”——时代背景。

我们要客观地了解历史,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品析作者的思想精髓。以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

师:想象一下诗人“喜欲狂”的情景。

生:诗人激动得手脚无措,将诗书胡乱地塞进包袱里。

生:52岁的杜甫先是仰天大笑,然后又垂首哭泣,喜极而泣。

生:将家里珍藏的好酒拿出来,放声高歌,一醉方休。

师:这仅仅是因为听到朝廷的军队打了一场胜仗,即将收复河南河北吗?请同学们联系导学案来谈一谈。

生: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很长,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让唐帝国由盛转衰。

生:杜甫带着家人一路逃亡,亲眼看见了叛军的残暴,妇女老幼都难以幸免。

生:杜甫曾经写过“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战争让老百姓家破人亡。

师:有了这段时代背景的介绍,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涕泪满衣裳”“喜欲狂”的状态,更加感受到杜甫爱国爱民的情怀。

在古诗导学案中的“论世知人”版块就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安史之乱”对唐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请从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方面收集资料,简要概括。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学生能深切感受这场叛乱给唐代社会造成的深重影响,品析诗人的情感就更加容易。

(2)“知人”——个人经历。

大多诗词名家,都有不平凡的人生阅历。了解作者的生平、身世,把握住作者在文章中透露出来的心境和态度,就会使文本的解读走向厚重。以陆游的《诉衷情》为例,“匹马戍梁州”的他曾经在西北前线任职,以抗金复国为己任,奈何无路请缨,屡遭贬黜,隐居山阴长达十二年。了解了作者的经历,我们就不难理解“胡未灭,鬓先秋”英雄迟暮的悲凉,“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惆怅与无奈。古诗导学案中“论世知人”版块就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你了解诗人陆游吗?请简要介绍一下他的家世背景、文学成就、仕途经历。学生根据导学案,从陆游的仕途经历去感受他的个人遭遇,对诗歌的理解、诗人情感的品析会更准确。

2.调整教学顺序。

传统的“四步法”古诗教学,将“知诗人”环节放在学习诗词之前,这种设计是不合理的。这一环节可以放在“明诗意”的后面、“悟诗情”的前面。如上文《声声慢》的教学片段,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知诗人”,诗人的创作心迹一目了然,学生对作品表达的情感认识会更加具体,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总之,诗歌教学不能没有对诗人所处大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的介绍。重视“知诗人”环节,调整教学顺序,可以节省教师对诗词的讲解时间、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资料的技能、提高学生对诗歌意蕴、诗情的品析能力。

参考文献:

[1]何翠梅.“知人论世”,先知还是后知[J] .语文学刊,2019(22):136-137.

[2]张颂诗.古诗词教学的“三味”[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13):59-63.

[3]罗丹萍.李清照词两首的教学设计及点评[J] .学教育,2015(2):152-153.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品析古诗教学教学效果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多媒体辅助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探究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