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体特征,教出寓言的味道
2021-06-15邵龙霞
邵龙霞
【摘要】寓言故事有简短有趣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发人深省的道理。教学寓言故事应该关注寓言的文体特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厘清情节,借助个性朗读认识人物特点,借助多元表达领悟寓意,借助生活体验促进学生思考。只有紧扣寓言的文体特点展开教学,才能教出“寓言”的味道,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文体特征 寓言 综合素养
关于寓言,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选入统编版教材的寓言故事,都有简短有趣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发人深省的道理。那如何紧扣文体特征,教出“寓言”本来的味道呢?
一、借助思维导图理情节
带领学生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带领学生读懂故事情节,了解故事的大体脉络。而思维导图具有图文并茂的优势,可以将故事情节进行“可视化”处理。借助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快速地理清故事的内容。
1.根据事情发展顺序理情节。
很多寓言故事,都是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编写的。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情节图(见图1)来梳理情节。比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课,故事的起因是一只兔子撞到树桩上,死了,被宋国的农夫捡到了;故事的经过就是农夫不再耕田,而是天天守在树桩旁边等待兔子;故事的结果是农夫再也没有等到兔子,一无所获。
2.根据人物关系梳理情节。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快乐读书吧”,要求学生读一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笔者在带领学生阅读《鹬蚌相争》之类的故事时,就引导学生画出人物关系图(见图2),如此,学生也能很快掌握故事情节。
3.根据人物观点梳理情节。
有一部分寓言是采用了对话的形式来推进故事的发展,针对这样的寓言故事,就可以采用表格来梳理人物的对话内容,如此,故事情节也就一目了然了。比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的《坐井观天》一课,我们就可以利用下面的表格来梳理人物对话。
二、借助个性朗读识人物
寓言故事中涉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帝王将相、普通百姓;有拟人化的飞禽走兽、风雨雷电、日常物品;甚至还有各路妖魔鬼怪……这些个性鲜明的角色究竟有着怎样的特点呢?在进行寓言故事教学的时候,就需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人物特点。
1.准确把握停顿理解读。
读正确,读流利,是学好寓言故事的关键,尤其是文言文的寓言故事,更要能够恰当地把握好语句停顿。在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自相矛盾》一文时,我就先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音和注释,一边读课文,一边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课文的意思,并能在句中停顿处标出记号,以达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读。
2.扣住關键词语想象读。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圈画出表现铁罐和陶罐态度的词语,比如铁罐的“傲慢”“轻蔑”“恼怒”;陶罐的“谦虚”“争辩”“不再理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象铁罐和陶罐说话时的动作、神态,猜想它们说话时的心情,读出自己对其特点的理解和感受。
3.抓住人物对话表演读。
寓言故事的语言大都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特别适合在小学课堂中开展表演活动。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的《池子与河流》一文时,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熟悉寓言诗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在池子与河流的对话中,能够充分体会到河流的不怕艰辛、勇往直前,也能感受到池子的懒惰、贪图安逸。
三、借助多元表达悟寓意
寓言,就是借助一个简短的故事来告诉读者一个深刻的道理。感悟故事的寓意,往往是寓言教学的重难点。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针对寓言故事,我经常借助多种形式的表达来帮助学生领略故事的寓意。
1.在“改写”中进一步感受寓意。
比如教学《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选择“以( )( )相争”来做题目,让学生将其他的角色填入括号中,改写一则寓言故事,要求在改写的故事中,角色要发生变化,情节也要发生变化,但揭示的道理不能改变,由此,学生对寓意的感悟就更加深刻了。
2.在“续写”中进一步体会寓意。
比如教学《鹬蚌相争》一文,也可以设置这样的话题,让学生接着写:当鹬和蚌被渔翁捉住之后,他们之间又会说些什么呢?鹬和蚌之间说的话,恰恰就是他们接受的教训——双方有了矛盾,一味地相持下去,只能两败俱伤。
3.在“补写”中进一步明晰寓意。
寓言故事想告诉读者的寓意,有的会在故事中明明白白地写出来,有的写在开头,有的写在结尾,还有的是借助故事里的一个角色表达出来,但是也有不少寓言的寓意并没有直接在文中表达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揣摩。面对寓意没有被明确表达出来的寓言故事,我们就可以采用让学生补写结尾的方式,进一步清晰地把握寓言故事中藏着的道理。
四、借助生活体验促思考
有人说,寓言中的道理不是真理,不是逼读者“接受”,而是让读者“知道”,读者对“道理”有选择的权利:可以认同,也可以质疑。当然,学生对寓意的“认同”和“质疑”,得跟自身的经历与体验相结合,寓言教学只有跟生活、跟儿童自身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思考与生长。
1.读寓言故事,联想生活中的人和事。
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在寓言故事中往往能看到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情。比如学了《陶罐和铁罐》一文,让学生去联想生活中有没有像陶罐和铁罐这样的人,再想一想:读这则寓言之前,有没有因为自己的某个长处而嘲笑别人?由此,学生便会反省自己的言行,并能正确判断周围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2.读寓言故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寓言是有魔法的,借助寓言故事说服别人,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战国策·燕策》中的苏代就是借用“鹬蚌相争”的故事说服了赵惠文王不要攻打燕国。由此,寓言故事也能阻止一场战争,可见寓言是有魔力的。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助寓言故事来说服别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有学生提到爸爸妈妈为了让他(她)早日成才,给他(她)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自己非常烦恼。那么,遇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把《揠苗助长》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借助寓言故事来诉说心中的想法,可能收到的效果比直接抗拒更好。
总之,关注寓言的文体特点,带领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情节,借助个性朗读认识人物特点,借助多元表达领悟寓意,借助生活体验促进学生思考,是寓言教学的应然追求。只有抓住寓言的文体特点,展开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地激发、唤醒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与热情,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