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双线组元”结构的教学思考与建议

2021-06-15严璐

阅读(教学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

严璐

【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和编排单元内容。在教学中,要体现新教材“双线组元”的特点,实现更佳的教学效果,可以主要从课堂导入、重难点突破、拓展延伸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双线组元 单元建构 课堂教学 儿童思维

一直以来,语文学科都有一定的“模糊性”,面对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教师到底要教授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些能力,课标和教参针对此类问题的规定和要求都比较模糊。“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这一说法流传甚广,也是许多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的切身体会。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双线组元”的结构体系,让教师在教什么和学什么方面有了非常清晰的目标,切实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线语文教师不知道“教什么”的困惑。

“双线组元”指的是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和编排单元内容。这种新的单元组织结构将学段内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恰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有序地分布在每个单元的学习系统之中,成为语文的要素。每个单元,既有较为宽泛的人文主题,又有非常明确的语文学习要素,这种单元组织结构,使得教材在编写理念、教材内容、体例结构等方面有重大的改变与突破。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新教材“双线组元”的特点和效果,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以一堂课的三个典型板块——课堂导入、重难点突破、拓展延伸为切入点,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实践为例,谈一点思考和建议。

一、瞄准目标,“导入”相宜

课堂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引子。新课的导入并没有恒定的方法或规则,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学目标、学生学情不同,课堂导入的方法也应随之改变。好的导入既不能太啰嗦,导致喧宾夺主;也不能唱“独角戏”,最后离题万里。“导”与“入”要相宜,一要“导得好”: 能够有效地引导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二要“入得准”,准确地瞄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接下来的深入做好铺垫。可以说,“导”无定法,贵在“入”题,“题”是课堂的主题、教学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环节就要有“目标意识”和“双线思维”。

1.双线统整,聚焦课堂主题

第二单元中的《拍手歌》是一首由传统歌谣改编而成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儿歌,通过拍手游戏的活动形式,串起了八种有趣的动物和它们的生活场景。诵读感受儿歌的韵律美与感受动物世界的缤纷奇妙是本课中的一条“双线”,导入环节可以围绕此条“双线”展开。例如,大屏展示多彩缤纷的动物和动物名称,或“开火车”连环接龙说动物,教师示范提示,让学生在说的同时以拍手掌、打节奏的方式有节奏地读、说。这样的导入活动,既借助游戏与节奏韵律营造了浓浓的学习氛围,又牢牢地聚焦本节课的动物主题,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双线统整在导入环节就得到了凸显。

2.激发兴趣,唤起阅读渴望

依据“双线”线索,导入除了可以着手于“营造学习氛围,聚焦课堂主题”,还可以在“激发学习兴趣,唤起阅读渴望”上下功夫。二年级(上册)的八个单元中有五个单元含有科普童话,如《小蝌蚪找妈妈》《企鹅寄冰》《植物妈妈有办法》等,总数量多达十篇,在全册书中占据的比例非常高,其意图非常明显,就是通过有趣的童话阅读,让学生了解自然规律和科学道理,热爱大自然,探究更多的科学奥秘。儿童对童话文本的热爱和对科学知识的好奇是两条完美相配的线索,导入时通过提问生活现象、营造童话情境的方式兼顾二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渴望。

3.巧设“障碍”,激活课堂思维

對于有些课文来说,在导入时如果巧妙地设置认知障碍,能起到激活学生思维的作用。例如《语文园地四》“识字加油站——认识火车票”,要求学生能够认读并理解火车票的信息;第六单元《寒号鸟》一文,要求学生认识寒号鸟,了解其行为本质,这些都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一种挑战。“文字与生活”“文本与自己”是“双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障碍其实就是教学目标。导入时,可以利用“双线”中的这种“鸿沟”,设计任务“障碍”,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学习。“障碍”从课程中来,又向生活中去。

二、激活思维,突破难点

学生在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围绕着学习内容产生的思考、困惑和问题,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去发现这种“真思考”“真问题”“真困惑”,按照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索引,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提问和课堂活动,才能激活学生的课堂思维,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

二年级(上册)中有多篇课文强调运用“合作与探究”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不论是由古文改编的寓言故事《坐井观天》《狐假虎威》,还是“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三》中的写话训练,在教学时,都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但是统编版教材的“双线”也更加明确了合作探究的本质——合作是形式,探究是目的。合作探究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求得统一答案,而是为了激活思维,梳理思路,向问题的深处漫溯,使思维获得更广阔的空间。

以《语文园地三》中的“我的玩具”写话训练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习小组内的成员共同围绕同一个玩具,开展“看——说——记——写”的合作活动,探究“描写物品的方法和技巧”。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个学生既是发言人,也是倾听者,既获得了共同的记录成果,又有个性化的写作展示。这样的活动才是能激活思维、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活动。

三、思考拓展,延伸文本

语文学习是一个由此及彼、兼收并蓄的过程,拓展延伸是语文课堂绕不开的一个重要环节。统编教材的“双线组元”结构下,每个单元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篇课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承担着独立的和共同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教师在拓展延伸教学中,要善于循着双线的思路,挖掘文本中的语文要素和人文精神,链接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将学生的知识与思维提升至新的高度。

1.为目标而拓,为学生而延

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拓展延伸”应该遵循“为目标而拓,为学生而延”。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拓展延伸教学存在“脱离学生”或“脱离目标”的问题。课堂拓展延伸的难度和广度失当,问题和活动都远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违背了教材的编写意图。例如,笔者某次聆听教学《登鹳雀楼》一课时注意到,教师的延伸拓展环节围绕“诗中词”“诗中意”“诗中人”设计了三个问题与学生讨论,其中“诗中词”讨论的是:为什么是“白日”不是“红日”?“诗中人”向学生拓展王之涣是一个怎样的诗人(作者简介),引导学生去读诗人的更多作品。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拓展并不能为学生带来积极价值。其实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有时是对学生学情缺乏经验的新教师的课堂,难度尺寸拿捏不准;有时是经验丰富的赛课现场,高深的拓展延伸往往是为了展示教者的“个人才华”。无论是哪一种,脱离了儿童“最近发展区”的拔高教学,要么是教师一个人孤独的“狂奔”,要么是对学生的一种“拖拽”,跑得再远,也徒劳无功,反而把真正的学习丢弃在身后。

2.立足整体建构,将思考引向深处

合理的课堂拓展,应该建立在适当、适量的基础上,以服务学习内容、激活学生思维、加深课程内容为宗旨。基于“双线组元”的单元体例,课堂的拓展延伸也要着眼单元整体建构,为有效的拓展延伸找到可行的路径。例如在执教《大禹治水》一课时,大多数教师会抓住“你从哪里体会到大禹的精神”和“大禹有怎样的精神”进行阅读教学,笔者却在拓展延伸时另辟蹊径,根据本单元的“感受先贤精神”与“借助词句讲述神话故事”的“双线”思路,设计拓展与延伸,启发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神话故事的人文要素。先引导学生回想:“你还知道哪些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已知已会”:《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等等。交流之后,思路一转,抛出拓展思考题:这些故事是真的吗?显然不是。为什么它们能穿越千年,流传至今?人們为什么喜爱神话故事呢?学生在对比、思考和讨论中,发现了神话故事奇幻想象的迷人、神话人物共有的伟大精神等等。

用有效的问题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融通了学生的已知经验,在原有的思维路径之外,开辟出一条新路,把思维引向深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典型特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双线组元”的方式对二者进行了融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序列性和系统性,也更加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教师要善于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点之间寻找平衡点,切实运用“双线”整合的教学理念,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解读、设计,将“双线”融于教学目标,贯穿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统编版教材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祥.有滋有味教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顾琴.“双线组元”理念下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与建议[J].江苏教育,2019(17).

[3]孙世梅.统编教材“双线”教学的误区及改进策略[J].语文建设,2019年(22).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化自信视野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英文歌曲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例谈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导入策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高中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探析
对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