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谜”与“解谜”

2021-06-15曹霞

文学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怪事白蜡马灯

当一个孩童或少年初次面对世界时,他总会有许多的疑虑,因为每一个现象都包蕴着他从未见过的人世风景,每一次邂逅都内含着无穷无尽的人性谜题。就像晓苏《上个世纪的疙瘩》中那个13岁的少年杨叉,他经历了种种迷茫、尴尬、困惑,最后豁然开朗,深切地领悟到了成长中的伤心与力量。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年。在那一年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杨叉都遇到了令人疑惑的事情。地点依然是晓苏心爱的“油菜坡”:

在初春,杨叉为了给父亲取暖去挖树疙瘩。他发现了一个硕大的柏树疙瘩,因锄头出了问题没法挖出来,同去的小伙伴马灯又不愿意帮忙,他只好将疙瘩掩盖起来去上学,等他放学再去时,疙瘩失踪了,马灯拒不承认;

在夏天,杨叉亲眼见到了一桩令人不解的“盗窃案”:铁环愤怒地揪着梁山的衣服,一口咬定那是他偷的自己丈夫的迷彩服,梁山一口否定,两人相持不下;

在秋天,杨叉在白蜡家的玉米地附近放牛,见到憨人赵匡无偿地帮助白蜡掰玉米棒,累得满头大汗,毫无怨言;

在冬天,油菜坡又发生了一件怪事,眼看快过年了,麦成家的猪被人偷了。麦成找到“嫌疑犯”吴光论理,却差点被打得半死。就在这个季节,杨叉发现他在春天丢失的柏树疙瘩在马灯家里熊熊燃烧,香气四溢……

在小说中,晓苏进行了巧妙的时间设置,不但让故事发生在世纪末——一个除旧布新的关键节点,而且让诸种怪事均匀地分布在每个季节,所涉之物与季节变化相关,也与村庄中的人际关系紧密缠结,叙事由此从“时间”滑向“人事”。这些怪事都关涉到“偷盗”“丢失”,最终又在这一年年末也是世纪末的深冬得到了令人喟叹的解答。

这个时间设置具有重要的人类社会学的原型隐喻:一个少年在时间的循环中被各种陌生之物所缠绕,在成长中一一找到了答案,并最终走向成熟。杨叉将以上怪事形容为“疙瘩”,百思不得其解:“打一个比喻吧,这一连串蹊跷的事情就像是一个又一个的疙瘩结在我的心头,让我无法解开。”冬天到来时,当他在马灯家发现了那个“失踪”的柏树疙瘩时,捂了一整年的一连串内心的“疙瘩”也解开了。“说完柏树疙瘩,其他的事情我就不想多说了,再说就画蛇添足了。……我认识到,人这一辈子,无论碰到什么样的疙瘩,终究都会解开的。”因此,梁山有没有偷衣服、憨人赵匡为什么帮白蜡干活、猪小偷到底是不是吴光,答案不言自明,它们就呈现在叙事逻辑里,其所关涉的人性之恶、人性之谜也逐一敞开。

从晓苏以往的小说来看,他很擅长“制谜”,但通常不会主动“解谜”,而是通过种种佐证旁物,让“谜底”不证自明。比如《回忆一双绣花鞋》中老石匠溫九收到的“绣花鞋”到底是哪位巧娘子所送,《我们的隐私》中的“我”、妻子、麦穗各有什么秘密,《酒疯子》中的懦弱男人为何突然理直气壮地指点江山,都是读者在阅读中打上的一个个问号。晓苏设置下这些问题,目的不是为了解答。他通过时间的力量、旁人的回忆、主人公自陈心路历程等方法,将答案隐然而鲜明地浮凸出来。在这些“侧写”“旁观”“追忆”等叙事路径的背后,铺展着作家柔软的心性,以及面向浩渺人世、对人间事了然于心又不忍捅破点明的那一份宽仁,一种深刻的共情力。

《上个世纪的疙瘩》也承续了这种侧面“解谜”的风格。通过少年在成长中的领悟逐一识破周遭的“谜语”,这是“成长叙事”最迷人的景致,就像巴赫金所说的那样:“主人公本身的变化具有了情节意义;与此相关,小说的情节也从根本上得到了再认识、再构建。时间进入人的内部,进入人物形象本身,极大地改变了人物命运及生活中一切因素所具有的意义。”由于少年所见到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因此故事便自动地携带着让人惊奇的陌生化色彩;又由于少年爱思考,那些“怪事”的细节便被逐一拆开、放大和反复琢磨,得到了“厚描”式的呈现,并在少年的内心和生活中持续发酵。

小说的另一重魅力在于,它并未以“成熟”的洞悉了悟代替“成长”的费力思量。读者跟随着杨叉对万物万事均感好奇的目光,仿佛又经历了一次不断刷新经验的成长,比如第一次与柏树疙瘩正面相逢,少年的身体、感官、认知都在全方位地打开。可以说,小说所书写的“谜语”是少年杨叉的人生第一次,也是人类经历过的无数次。个人化体验由此上升为普泛化的成长经验,在“制谜”与“解谜”的叙事节奏里演绎着人性复杂的曲折转圜,以及恒常而无尽的人生悲喜剧。

曹霞,著名文学评论家,现居天津。

猜你喜欢

怪事白蜡马灯
马灯
在苟坝,三月是一盏马灯
白蜡杆
西红柿村的怪事
白蜡嫁接水曲柳育苗技术初探
悬浮钟表
奇怪的信
苟坝 一盏马灯
白蜡吉丁的防治方法
野猫引出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