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质疑中成长

2021-06-15何银珍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5期
关键词:主动性语文课堂思维能力

何银珍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问题。学生普遍不敢质疑,不求甚解,导致课堂教学整体效率不够高。在《景阳冈》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质疑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关键词]语文课堂;质疑教学;思维能力;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3-0070-02

统编教材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更倾向于听从教师的指导。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完全没有质疑能力。实际上,质疑并非是指简单地提出相关问题,而是要进行深入思考,让质疑成为加快思维发展,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笔者以《景阳冈》一课的教学为例,对如何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探讨。

一、统编教材《景阳冈》课文简析

分析《景阳冈》这篇课文,可以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证。一是为什么要写武松的喝酒经过,二是为什么突出描写哨棒。

在打虎之前,为何要详细写武松喝酒的经过?通常,我们会觉得武松在号称“三碗不过冈”的酒店里一口气喝了十八碗酒,这体现出了武松惊人的酒量。由于的酒力发作,武松迸发出了能打死老虎的巨大力量。但这样的认识仅仅是一种表面认识。描写武松喝酒如此多,主要有四点作用:一是体现出武松之神勇;二是提高文章的故事性,让情节更为曲折;三是巧妙地介绍了前方的虎情和官方榜单,为其后的故事做了很好的铺垫;四是因为武松喝酒而延误了时间,本来中午可以过冈,但却拖到了黄昏,于是正好和老虎遇上,就有了武松打虎的经典传奇。这看上去属于巧合,实际上却是作者在塑造人物与编写情节过程中的认真构思,也是小说的一种重要笔法。

在打虎之外,为何要专门写武松的哨棒?作用也十分重要:一是体现人物身份;二是由于哨棒不会离身而成了文中的线索;三是写哨棒是一种蓄势,必然会在之后产生作用。更加富有趣味性的是,作者在描写武松打虎时并没有忘记已经折了的哨棒,在打虎以后,安排了让武松去树边找哨棒,可以说是首尾呼应,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整体。

二、通过质疑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课堂展示如果未能达到教师预设的目标,教师就可以通过质疑来为学生的思考指明方向,以体现自己的“舵手”价值。教师可以提出富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以突破教学的制约,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并进一步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下面是《景阳冈》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认真标注出文中描写武松上冈与下冈的语句,并圈出代表动作的词,再想一下作者为何在描写武松时会用到不同的动作描写?好处是什么?

(课件展示有关句子)

生1:武松的动作十分有趣,要么是大踏步地走,要么是只管走,要么是踉踉跄跄地走,要么是一步步挨。在这些动作的变化中,我感觉到武松已是身不由己,这和前面他喝的十八碗酒是有密切联系的。

生2:“大踏步”这个词写出了武松的英雄本色。武松在和店家争执之后,心中有一肚子的火,他这个动作既是做给店家看的,也充分显示了他的倔强与豪爽之气。

生3:“只管走”证明武松的酒兴已经上来了,所以动作显然慢了下来,并无目的性。这就为下面武松看到官府榜文之后的心理活动进行了铺垫,一方面显示了他的固执,另一方面则展现了他的无所畏惧。

生4:“踉踉跄跄”和“奔过”是对武松醉酒所进行的动作描写,证明他这时已经大醉了,否则又何必偏偏要钻入猛虎的藏身之处呢?

生5:“挨”字用得非常好,感觉十分真实。因为武松也是血肉之躯,一个“挨”字精准地写出了武松与老虎搏斗之后的真实状态。

师:作者将武松的样子写得如此狼狈,会不会有损于英雄的形象?

生6:我觉得不会,这样描写非但不会损害其形象,反而会让人物形象显得更为朴实、逼真与可信。

在《景阳冈》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笔者是有意识地依据讲读流程来进行教学的,但却非常惊讶地发现,学生对于原著的兴趣要大大超过改编之后的课文。通过质疑教学,充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深入体会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三、通过质疑教学,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

教师富有意义的质疑,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解,笔者在教学中再次进行质疑。

师:请大家看这两个句子。

(1) 这时,天快晚了,一轮红日慢慢地落下山去。

(2) (武松)回头一看,红日渐渐坠下去了。

师:写落日的动词分别是“落”与“坠”。为什么同一篇文章中会用到不同的动词?

生1:这两个动词表示时间在发展。这就表示,文章中除了“喝酒—上冈—打虎—下冈”这条主线之外,还有一条按照时间发展的副线。

生2:古人十分讲究遣词造句。一旦用了两个“落”,就会让句子丧失应有的美感。

生3:“落”与“坠”所体现出来的速度并不一样,“坠”的速度显然会更快。

生4:第二句的前面有一句話是“回头一看”。武松为何要回头一看?从武松的心理活动来考虑,这时他已知道冈上会有虎,心中也有一点畏惧,但是他最为担心的还是太阳落山以后夜幕降临。这也是普通人的正常心理活动。

生5:我最喜欢看神话小说了,明明知道这个世界上并没有鬼,但是心中还是非常害怕。晚上走夜路的时候,心里就会打鼓,嘴里还会不停地喃喃自语:“没有鬼!哪里会有鬼!”但是,自己的腿脚却并不听使唤,总是爱向亮处走去,武松这时候大概也是这种心理。

师:你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来分析,非常好!难怪接下来武松会自言自语地说:“哪儿来的大虫!明明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再上山。”你和武松真是想到一块儿了。但是,我还有一个疑问,难道武松是个胆小鬼吗?

生6:不是的。这样进行描写真实感更强,让武松的形象显得有血有肉,也拉近了读者和大英雄之间的距离,让武松的形象更为让人感到亲近和喜爱。

通常来说,学生十分容易抓住文章中明显的质疑点来分析,如中心句和文章中的矛盾处等,但这还远远不够。课文中那些潜藏着的隐性质疑点,才能更好地引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也更能提升学生质疑的深度与广度。因此,教师应当做好示范,指导学生发掘潜在性质疑因素,做到更为充分地质疑。

综上所述,为切实提升学生的质疑积极性,教师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在质疑过程中感受人物的形象,体验阅读所带来的乐趣,进而激发出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做铺垫。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主动性语文课堂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预学的实效性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