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从“疑”中求创新
2021-06-15李海英
李海英
【摘 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任何一种教育理念只有落实到实践中才有意义。今天的课改,不缺少理念,缺少的是落实理念的策略与方法。对于当下减负增效的高效课堂而言,如何使其倡导的思想有效落地,其方法与途径是什么正是困扰一线教育者的关键所在。笔者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着道德与法治课从“疑”中求创新,引导学生经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 存疑”的过程,激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敢议,发挥其创新的潜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机统一,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减负增效”进行到底。
【关键词】创新;质疑;释疑;存疑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14-0039-02
O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Courses Seeking Innovation from "Doubts"
(Tanggu No. 2 Middle School,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City,China) LI Haiying
【Abstract】A new round of curriculum reform is in full swing, and any kind of educational concept is only meaningful when it is implemented in practice. Todays curriculum reform does not lack concepts, but th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o implement the concepts.For the current high-efficiency classrooms that reduce burdens and increase efficiency, how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ideas advocated, and what methods and approaches are to trouble front-line educators.In my ow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the author tries to innovate from "doubt" in the moral and rule of law courses, guide student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doubt, doubt, doubt, and dispel doubt",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dare to think, dare to doubt, dare to ask, dare to discuss, play to its potential for innovation, so that 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and the main role of students are organically unified, so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and carry out "reducing burdens and increasing efficiency" to the end.
【Keywords】Innovation; Questioning; Dispelling doubts; Doubting
“創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不断质疑、提问,从“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经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存疑”的过程,激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敢议,发挥其创新的潜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机统一,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减负增效。
一、鼓励质疑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学习的本质不再被动接受,而在于认知,在于建构。在课前,学生通过下发的导学案自学,初步理清了一些基本的观点。但是通过自学,学生不可能什么都弄懂,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从而产生疑惑,此时正是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挖掘教材的有效良机。教师要抓住这个良机,创设问题情境,辅之以必要的讲解,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使学生“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留给学生足够参与课堂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当学生提出普通的问题时,教师不能不屑一顾,要注意激励性语言的运用;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要对学生特别表扬。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的开端,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促使学生产生质疑,调动学生积极性。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开篇之作“中学序曲”时,笔者把校园的建筑及历届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照片制作成视频短片,教师欲擒故纵,使用了质疑式导语:学生知道咱们学校的悠久历史吗?此言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刻产生了很多问题:这么悠久的学校建校于何时?校风、校训都是什么?学校的领导都是谁?短片中的科技楼、实验楼、办公楼、音乐室、计算机室、卫生室、多媒体录播室都在哪里……虽然有些问题看似偏离了学习的主旨,但教师不要随意否定学生,要注意课堂的生成,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这样的质疑,学生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又提高了其实践能力。通过质疑,七年级的学生很快融入新的环境中,开始了他们人生中的又一个新的征程。
二、敢于释疑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提出有意义的学习论,他指出: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性学习的过程。当学生提出问题后该怎么办?是教师逐一讲解,还是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应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敢于释疑。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还能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议”,议中释疑。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可以同桌之间先议,同组之间再议,全班学生共议。如在学习“诚实守信”时,笔者把国学经典引进课堂,学生由“杀猪践诺”到“一诺千金”,由“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到“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他们在国学经典中畅游,明确了诚信的重要性。可随之学生的问题就接踵而至,既然中华民族是一个诚信的民族,既然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那为什么今天的社会还有诚信缺失的现象呢?我们又该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呢?学生的问题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全体学生在紧张的思考中结合生活实际谈论现象,慷慨激昂,由此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需要国家、社会、经营者、销售者和个人多方面共同去努力。问题的生成与解决,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由展示,展示中释疑。课堂上教师应循循善诱,给学生自由的空间,鼓励他们大胆质疑,讲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如在学习集体中的合作与竞争时,有学生展示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学科整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解决的。两者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实现双赢或多赢。学生首先通过物理课上的知识展示图例:
然后学生通过物理课上的知识分析拔河比赛这场竞争中需考虑的因素:人的质量、鞋与地面之间的摩擦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最后再次印证合作与竞争的关系,难点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这些学科知识的整合,突破了常规的禁锢,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教师应加以肯定,鼓励他们再进行深入地探究,引导学生在展示中释疑,在“疑”中创新,从而打造灵动的思品课堂。
三、重视存疑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如何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探究指出:不能让学生停留在现有的水平,在最近发展区内,要跳一跳,摘桃子,要达到更高层次的水平。由于初中学生认知水平、人生经历、生活经验、社会地位不同,对社会规范的熟悉程度也不同,所以一些疑问可能解决不了,这时应该把这些疑问记录下来,留到课下解决,这就是存疑。对于存疑,我们应有个正确的认识,因为提出问题本身就是思考的結果,存疑绝不是没有收获的“无效劳动”。当然对于存疑,我们要积极地去解决。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毕竟有限,所以对于学生的存疑,我设置了道德与法治第二课堂,每节课下来,笔者都向学生推荐一些常用的网站及书籍,以便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继续自主地学习,解决存疑。
总之,引导学生在“疑”中求创新,关键的一点是学生多思、善思、深思,引导他们做到学中问、问中学。我们追求实效与创新,但更注重内容与发展,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释疑、存疑,思品教学中减负增效及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就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1]王瑞军,曹长伟.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创新思路[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08).
(责任编辑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