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提升策略
2021-06-15钱水征曹登云
钱水征 曹登云
一线教师如何进行深度教学,如何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实现深度教学,教师必须在课前研究、课中教学、课后反思中注意深度思考。
一、课前:深度研读内容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集合》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要思考:什么是集合,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个抽象概念,研读教材,分析教材内容的指向。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明确教材指导着我们教学集合的内容,引导我们渗透数学思想。分析研读教材后我们发现,教材的例题就是两个集合之间的交集情况,并且借助交集的研究,让学生会用集合圈(也叫韦恩图)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如空集、并集。因此,深度研读教材是实现深度教学的第一步。
二、课中:深度引发思考
(一)创造研究学习的机会
想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必须要让学生研究有深度的问题。这个深度问题,并不是指难度很高的问题,而是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教师不能一味地将教学内容拔高。在《集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设计:
师:学校要举办运动会。三年级各班选拔8名学生参加踢毽子比赛,9名学生参加跳绳比赛。你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
师:三(1)班同学也报名参加了比赛,猜一猜三(1)班选拔了多少名同学参加这两项比赛?
师:(出示信息)仔细观察这份报名表,你能看出有多少人吗?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开始不安了,有些学生发现名单中有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但学生并不能一下子看出到底有多少人。有人说总数是16,也有人说是15。课堂引发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教师就此抛出研究问题:如何整理这份报名信息表,便能一眼看出哪些学生重复参加?(出示要求)请你先独立思考,写一写,画一画,然后和你的小组同伴说一说你的想法。
在这里,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学校运动会,通过整理报名表人数差异引发矛盾,激起学生内心的疑问:这和我们之前学习的“求和”不同,不能简单把两部分相加。
(二)表达理解问题的实质
深度教学必须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辨明数学知识的本质,而不是对所学问题简单给出答案,草草了事。就《集合》的教学来说,学生整理名单仅仅是研究的开始,在整理过程中,集合圈怎样产生?是教师直接给出,学生直接拿来运用,还是在学生的交流、讨论、质疑中产生?如果学生在集合圈的产生中遇到困难,教师该做怎样的引导?集合产生之后,该怎样让学生理解集合的运算?这些都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这节课的深度研读中,我们的教师这样提问:为了方便研究,老师制作了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的卡片,你能帮他们站站队吗?因为有3名学生参加两项比赛,所以这3张卡片被两名学生一会儿移动到左边,一会儿移动到右边。此刻,下面的学生坐不住了:“老师,我来我来……”有些孩子着急了,直接喊道:“放中间,放中间……”
此刻,探究并未停止,教师进一步引导:这样摆放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方法能让大家一眼看出来这样摆放的意思吗?渐渐地有学生想到圈的方法,但学生并不能一下子圈正确,有圈两个圈的,有圈三个圈的,学生争论不休。这个圈里面的学生是什么意思?学生在讨论、修改中完善圈的過程,一步步接近正确答案,最终集合圈产生。
这个环节教师要注意营造一个大问题的探究氛围,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操作探索、思考交流、充分表达。围绕学生原生态的集合圈表示雏形,质疑讨论,逐步优化改进,最终呈现出集合圈的结果。
当然,集合圈的产生仅仅是深度教学的第一步,让学生理解集合、充分表达是很关键的。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教师通过“指一指,说说你从图上看到的信息”,让学生理解集合圈各部分的含义。教师再通过“算式表达,说一说你的想法”,深度挖掘算式背后的本质。在交流表达过程中,学生强化了自己的数学思考,理清了思考的过程,巩固了思考的结果,让学习变得有意义、有深度。
(三)理解知识背后的意义
要实现深度教学,必须思考知识背后的意义。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利用教材资源,必要时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在《集合》的教学中,我们仅仅借助集合的交集运算来学习研究集合,那是否能在理解交集的基础上,对集合间的包含关系、空集关系做进一步引导?是否可以利用这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集合?我们的教师是这样设计的:三(3)班的学生也报名参加了这两项(跳绳、踢毽子)比赛,请你猜猜他们班选拔了多少人参赛?在学生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最多选拔几人,最少选拔几人。通过讨论,集合间相交、包含、空集的关系就出来了,学生对集合的理解就更透彻了。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通过编问题、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集合模型。在这个问题上,教师是这样引导的: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有的同学喜欢我们学校的音乐社团,有的喜欢美术社团,有的既喜欢音乐社团又喜欢美术社团,猜猜共有多少人。你会像这样讲一讲吗?这里,学生并不需要说出具体的人和事物,但学生心中要有集合的模型图,能够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含义。这是一个由具象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高度概括的过程,是一个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的过程。
三、课后:深度反思感悟
深度学习的形成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的引领,引领学生思考、积累、反思、感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素材,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日常教学。例如,在《集合》教学之后,可以多与学生说一说、聊一聊,挖掘身边的集合问题。如让学生统计班级各学科“优秀之星”的人数,调查班级学生爸爸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的情况,进一步体会运用集合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教与学,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自主思维的能力、解决问题的习惯,奠定终身发展的素养。在深度学习背景下,如何利用好教学内容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我们要不断追问的问题。
(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小学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CJYB19250165)
(钱水征系郑州高新区社会事业局教研员,曹登云系郑州高新区万科城小学教师)
(责编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