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曲艺人民性的几点思考

2021-06-15秦珂华

曲艺 2021年6期
关键词:董存瑞曲艺情感

秦珂华

“人民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有必要很好地理解“人民性”的要求,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用文艺为人民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一、人民需要真情实感

文艺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无外乎人、事、景、情。无论写人叙事、绘景抒情,作品都要有真情实感。“借景抒情”“以古喻今”早已是“铁律”般的文学传统,没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是没有灵魂的,是人民不需要。

我们在描摹家长里短、普通生活时,往往并不缺乏真实的情感,因为“这个人”“这些事”正是我们所经历的、所切身感受的,写这类作品时的“典型性”往往是难点所在。而处理重大主题、宏大题材时往往容易缺乏真情实感的灌注。

在当前大背景下,涌现出众多反映重大主题的文艺作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然“基因”是什么?基因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需的核苷酸序列”。相对于生命体来说,基因是支撑生命基本构造和性能的信息和物质存在。基因不是生命体全部,不是生命体全貌。基因是最重要的内核。因此,创作重大主题作品不能仅是一种事件还原和情景再现,而是要学习领悟当时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精神力量,通过理性思考之后实现思想传递和情感表露,进而产生美学共鸣。

经典红色电影《董存瑞》感召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故事从董存瑞参军讲起,通过“假子弹”“抓俘虏”等事件塑造董存瑞有智慧、不服输、敢作为等性格特征。至隆化战斗,故事渐进高潮。在战前动员会上,讲清大炮要支援夺取苔山制高点,夺取隆化中学只能依靠炸药,为后来的情节做铺垫;故事继续向高潮推进,战士们清除隆化中学外围暗碉地堡等火力点时,已经用尽了炸药架子,这是再次的铺垫,突出炸药的唯一性作用,强调没有炸药架子的矛盾冲突。至敌人最后一个“杀手锏”桥型暗堡出现,炸药架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这个火力点又必须清除。此时,只能随机应变。在战友郅顺义等人的掩护下,董存瑞冲破火力封锁来到桥型暗堡下方,却发现没有爆破支撑点。正当他用枪托奋力撞击河床、试图制造支撑点时,冲锋号吹响了,战士们奋不顾身潮水一样涌上来。这时,多耽误一秒钟就要牺牲更多的同志。董存瑞毅然决然用自己的身体做支撑,拉开引信,引爆炸药,桥型暗堡灰飞烟灭,英雄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据查史料,董存瑞拉开引信时喊的是,“郅顺义,趴下!”,并不是影片展现的喊出了“为了新中国,前进!”胸怀敬畏之心,通过分析英雄牺牲前的心理状态,我们尝试理解影片为何做如此改编。长期战斗生活积淀了思想底蕴、锻造了精神境界、熔铸了牺牲精神,这是英雄壮举的思想基础。当冲锋号吹响,自己的战友一排排倒下,英雄想的是,用我一个人的牺牲可以换来更多的人活着;不能因为我没完成任务,而让那么多人白白牺牲。英雄的心里是任务,英雄的眼里是战友的生命。影片呈现出的董存瑞此时的心理活动是真实感人的,是能够让观众感同身受的,是与普通人的生活心理体验相通的,此时英雄喊出“为了新中国,前进!”,瞬间点燃人们心中对英雄的崇敬、对祖国的热爱,由此达到审美高潮、产生审美共鸣。我们反对概念化、口号化。然而口号要看在什么时候喊出来,能引领人,豪言壮语要看在什么时候说出来才能感动人。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应该既有同于常人的七情六欲,又有超乎常人的见识、能力和胆魄。只有同于常人那部分情感真实了,超乎于常人的部分才有根基、才真实可信。而感召人、引领人,升华思想、提升境界的,正是这部分超乎常人的思想情感内容。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众多不朽诗文词句,正是道出了人类的普遍情感,沟通了穿越时空的精神世界,实现了超越一切束缚的灵魂对接。时代需要英雄,人民需要感动,但能感动人民的一定是有血有肉、可感可知的真情实感。

二、人民需要正能量

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基础性情感,如安全感;有高级情感,如道德感。有正面的体验,如爱的情感;有负面的体验,如恐惧感;也有两方面的混杂体验,如敬畏感。食色性也,人之本能。看到吃的,流口水,也是一种“感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一种情怀。既然人的思想情感如此复杂,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库,我们为什么不选取积极的、向上的、高级的、催人奋进的思想情感作为创作素材呢?

自《诗经》开启“为时”“为事”“为人生”而作的传统以来,中国的文艺创作便没有偏离这个航道。《文心雕龙》论文之宗旨即“文源于道”,起首四章分别命名为“原道”“征圣”“宗经”“正纬”便可见一斑。白居易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柳开有“文章为道之筌也,筌可妄作乎?”,韩愈有“道统”“文统”之论。明代李贽“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的“童心说”,“公安三袁”的“独抒性灵”,看似有所偏离,实则是反对晚明以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僵化复古理论对文学的束缚,是文学的进化,而非随心所欲的离经叛道。

孔子门人按专长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更是把“德”放在首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著名的“正名”论也时刻昭示人们“人间正道是沧桑”。

受儒家思想幾千年的滋养,人们的“集体无意识”里早已明确了衡量作品好坏优劣的标准。厚重的、有含量的、积极的、向上的是好作品,乌七八糟的、不伦不类的,低劣的、偏狭的、庸俗的不是好作品。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人民需要传递正能量的好作品。

曲艺萌芽之初,就是以传播、教化的身份和姿态出现的。“瞽矇说唱”时期,利用奏乐、诵诗、献书、献曲等艺术活动,或以历史教训、或以民间谣谚、或以寓言典故讽谏劝诫君王,后世学者对“瞽诵诗,道正事”均给出了极高评价。“说书唱戏劝人方”,更是文化下移至民间,艺人们的自觉追求和行为准则。

文艺当然不是教科书,不是工作报告,不是说明书。也没有哪一位文艺工作者要赋予文艺教科书式的教化功能,文艺必须有她的娱乐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但这娱乐性、观赏性和趣味性是要建立在健康、向上的基础上的。中国曲艺家协会2021年5月6日召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风清气正曲艺界优良行风”座谈会,会议认为“面向新时代新要求,广大曲艺工作者要坚决摒弃不合时宜、不符合审美、不适宜提供给观众的一切规矩、内容和形式,坚决杜绝只有班规没有法规、只讲‘笑果不讲后果、只要眼球不要追求的一切思想、倾向和行为。”

文艺是精神产品,不是商业产品,文艺的终极追求是永恒,不是“消费”,文艺工作者不可亵渎自己的灵魂,不能亵渎观众的审美品位,不应亵渎应有的一份责任,更不能亵渎那一方神圣的舞台。文艺工作者不是草木、不是圣贤,更脱离不了社会和集体,理当有自己的利益追求,但绝不能为了名、利、权,无原则、无底线的什么话都说,什么事都做。

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创造美好的情感体验,在传递情感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感受,使我们的生命更有力量,周围的世界也将因我们的积极情感而多一份美好。

三、人民需要創新

从钻木取火的原始社会到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和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禀赋。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人民是创新的主体,同时人民也是创新的最大需求者。政治进步、经济发展、科技发明无不是不断创新带来的文明成果。

一部曲艺史即是一部改革史、一部创新史、一部自我升华史,这部历史正是曲艺人与人民群众共同书写的。

如二人转。曲艺家李威认为二人转自东北大秧歌脱胎演变而来。清初,东北各地庙会风行,闹大秧歌随之盛行。逐渐,秧歌队模仿戏曲,彩扮各种戏曲角色。秧歌队中的戏扮角色,并不演戏,只是扭舞耍逗。除了固定角色外,秧歌队的其他成员都是一个“包头”(旦),一个“耍丑”组成“一副架”,一对一对往下排。秧歌队常在庙宇、广场、村头、院落聚集小憩,此间各秧歌队派出佼佼者到场中演唱民间小曲或展示舞蹈绝技,以餮观众,群众谓之“小秧歌”。秧歌中的小场表演不断发展、成熟,逐渐形成了具备“滑稽性、说唱性、戏剧性、秧歌性”的东北二人转。

如天津时调。天津的时调小曲曾在“落子馆”和妓院演唱,演唱者多为青楼女子,唱词多淫亵词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天津市文化部门曾有取缔时调的想法。但经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对时调曲牌、曲调、行韵唱腔、唱词进行改良,最终定名“天津时调”。

又如数来宝。数来宝起源大口莲花落。清代,莲花落分“小口莲花落”和“大口莲花落”。小口莲花落,是旗籍子弟为休闲娱乐而唱、职业艺人为养家糊口而唱。大口莲花落,多为乞丐乞讨时演唱,没有旋律意义上的唱,只是韵诵韵文。这种莲花落后来就演变成了数来宝。最初,数来宝是乞讨的工具。到清末民初,数来宝演变为撂地演出的一种艺术形式。后来,数来宝艺人进入戏棚、书馆与相声艺人搭伙演出。在这个过程中,吸收借鉴了姊妹艺术的表演技巧和方式,由一人演出改为两人合作,其中一人为主唱词,另一人帮腔辅助,类似相声的捧逗关系。这便是现今意义上的数来宝了。

再如快板书。1953年李润杰在数来宝基础上,吸收借鉴评书、相声、西河大鼓、山东快书等姊妹艺术表现方式,从打板、演唱语气口风、表演动作、句式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改进。到1955年,快板书这一崭新的艺术形式在观众中产生影响,奠定基础。至1958年,形成相对稳定的艺术规范,基本定型。

曲艺的发展完善、自我升华,是自身演进的必然规律,同时也是人民群众欣赏水平不断提升带来的必然结果。从相声演出平台和环境看,从撂地相声、戏棚书馆相声、小剧场相声、广播相声、舞台相声、电视相声,直至当下又回归小剧场相声,一路走来,都在不断适应环境,完善自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欣赏需求。

在快板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度认为“唱”是正统,“花板”是杂技,不是曲艺。军旅曲艺家董怀义在不断发展繁荣音乐快板的同时,积极提倡花板表演,将花板有机融合在快板的表演中,用以推动情节、刻画人物、烘托气氛、展示技艺,进而丰富了快板的舞台表现力,提高了观赏性。创新所面临的问题往往是摸着石头过河,是正统大道、还是旁门末技,只有交给实践和人民去检验,交给历史去评说。

愿新时代曲艺工作者团结起来,向着旗帜指引的方向,吹响嘹亮的号角!

(责任编辑/邓科)

猜你喜欢

董存瑞曲艺情感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我最崇敬的英雄2
河北省隆化县新兵出征仪式在董存瑞烈士陵园举行
《曲艺泉城》
情感
台上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董存瑞牺牲前究竟喊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