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对策与建议

2021-06-15刘敬宇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儿童农村学校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随着经济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大社会背景下,城市建设急需劳动力,为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世纪中期针对“三农”问题,国际出台相关政策及若干意见,允许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但由于户籍限制及自身经济条件不足等其他因素,进城务工人员无法把子女带在身边照顾,于是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形成了新的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根据2010年开展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达到6102.55万,约占全国儿童总比的22%,并且呈不断上升趋势。约80%的留守儿童由隔辈亲人抚养,13%的委托亲戚监护或在寄宿家庭居住,由于长其缺乏父母的照料,缺乏亲情的陪伴和有效监护,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在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方面出现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引起社会极大关注,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

青少年儿童成长受到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小学九年一贯式农村学校作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阵地,2016年国发13号文件明确提出,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服务体系和加强农村学校以及教育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力度。

2010年至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把促进社会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提高广大农村教育质量作为现阶段的重要任务。选题为推动完善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留守儿童所收到的教育质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在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的人口流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为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儿童福利制度不完善的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外研究现状

根據对国外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表明,许多学者认为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于低收入的农村家庭。这一特殊社会弱势群体的产生主要为父母务工,流入地存在外来人口制度性障碍,家庭的分离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质量下降影响其成长发展。相对于东方国家,西方国家儿童保障较完善,20世纪90年代中期芬兰出台了《从儿童保护到儿童政策》规定了在进行儿童保护时的具体责任和相关规定。加拿大安大略省、英国在90年代初也秉承“儿童至上”的宗旨,根据《儿童福利法》完善儿童群益政策,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出明确法条规范。

(二)国内研究现状

1890年有学者提出“留守儿童”这一概念,但当时这一群体数量较少并未引起社会关注,直到21世纪初,农村——城市人口流动增多,社会开始关注这一群体,中央教科所投入到对了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温家宝总理在陕西考察期间明确提出,应建立与农村留守相关的管理、保障体制。

三、对策与建议

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健全的情况下,需要学校发挥主导作用,作为关爱和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中坚力量和主要阵地。因此需要各乡村学校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细致对待采取针对项措施,从学校角度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和服务。本校坐落于矿区,生源复杂,流动量大,为九年一贯式中小学校,以本校为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情感的缺失会给处于少年期、青春期的留守儿童造成巨大的心理影响,有可能出现情绪消极、自闭甚至是抑郁、越轨等严重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培训在校教师本体性知识,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留守儿童情感并提供针对想心理咨询,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的内容,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我校在日常教学中给留守儿童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良好心理品质;教师做学生的朋友、知己、父母,并开展相关主题班会,丰富他们的情感生活,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温暖、善意,使其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二)建立学生共享成长档案

学校外联部分应联系村委会、派出所、村民对留守儿童成长环境进行摸底,建立具有时效性的档案袋式成长记录,以便保障留守儿童权益,提供关爱和服务活动。可联合村委会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开火他们的视野。可充分利用农村深厚的地缘关系,充分发挥邻里优势进行帮扶,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和学业指导。我校与福洞镇村委会联合信息资源共享、调查走访,深入了解每一个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制定了符合我校农村留守儿童管理的教育模式,并且成效显著,顺利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三)组织“代理家长”

学校可组织各班级主任、科任教师以及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帮扶,在日常生活中帮助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进行沟通交流,做他们的“代理家长”,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教育经费由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团体以及爱心人士共同负担。并加强和优质学校的沟通交流。以我校为例,与临近乡村学校进行沟通交流,并且校内教师教学经验共享,为留守儿童教育积累经验;向政府、社会团体、爱心人士为生活压力大的留守儿童寻求资助。

(四)建立具有激励意义的奖惩机制

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学业和生活考核,以此为根据制定适宜奖惩制度来激励教师关爱和帮助留守儿童,定期对学生学业、生活进行考核纳入教师考核相挂钩,以此提高教师投入关爱留守儿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五)创建良好校园氛围

校领导作为校园教学活动的直接领导者要监督好教师组织好班级建设,开展健康向上的主题活动,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营造适宜留守儿童成长正面积极的班级氛围,构建班级和谐人际关系,生生互助的良好同伴关系,分散留守儿童对亲人的思念,减轻负面情绪影响。我校成立了“互助小组”,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即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又利于营造和谐同伴关系,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利于身心发展健康人格的养成。

四、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复杂性的社会问题,不仅影响社会大环境,而且影响着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孩子是国家和社会的希望此社会问题需要学校投入更多的精力,乡村学校作为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至关重要的一环要发挥关爱和服务作用。

吉林省和龙市福洞镇民光学校 刘敬宇

猜你喜欢

儿童农村学校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留守儿童
学校推介
六一儿童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