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进食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和泌乳的影响
2021-06-15黄水芳曾雪云赖玉环尹竹兴杨姿
黄水芳 曾雪云 赖玉环 尹竹兴 杨姿
剖宫产是产科重要手术之一,是临床解决难产以及产科并发症产妇的重要手术,能有效确保产妇和新生儿生命[1]。由于手术中麻药的使用而产生的刺激、术中牵拉对腹腔各组织器官的刺激、刀口疼痛、产妇焦虑抑郁、角色转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妇胃肠道蠕动功能受到抑制,消化吸收功能减弱,从而导致剖宫产术后产妇营养摄入不足,致使产妇多表现为泌乳不足和胃肠蠕动抑制,这将进一步影响产妇多器官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婴儿正常的生长发育[2,3]。早期进食对剖宫产术后产妇胃肠功能恢复及泌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为此,本院对2018 年7~10 月接收的80 例行剖宫产产妇给予术后2 h 早期进食,分析早期进食对剖宫产产妇术后胃肠功能及泌乳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7~10 月入住本院行剖宫产产妇160 例作为研究对象。产妇均符合剖宫产手术指征且未伴有妊娠并发症,同时于术前排除了伴有胃肠功能紊乱、既往有腹部手术及消化道疾病、精神异常、伴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医学指征人工喂养、术中产后出血等产妇。经产妇知情同意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80 例。观察组产妇年龄25~38 岁,平均年龄(29.98±3.59)岁;孕周37~40 周,平均孕周(38.25±0.66)周。对照组产妇年龄26~39 岁,平均年龄(30.02±3.60)岁;孕周37~40 周,平均孕周(38.30±0.69)周。两组产妇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产妇均进行剖宫产常规护理措施。
1.2.1对照组 产后6 h 开始指导产妇进食流质食物,并在产妇肛门排气后改为半流质食物,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4]。
1.2.2观察组 术后产妇返回病房,神志清醒、一般情况好,无呕吐、恶心等症状,术后2 h 开始鼓励产妇进食米汤水、肉汤50 ml 等流质饮食,如无不适,可给予产妇少量多餐的饮食安排,量可以逐渐增加到200 ml[5];肛门排气后,指导产妇饮食较为容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如蒸蛋、面条、稀饭为主,确保产妇摄入营养的均衡[6]。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
两组产妇均进食相同流质饮食。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产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初乳出现时间及术后48 h 泌乳情况。
1.3.1初乳出现时间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母乳喂养咨询培养教程》泌乳开始时间的标准,以手法挤压乳头至清亮乳汁溢出为准[7]。
1.3.2泌乳情况 根据产妇每日喂养次数、时间以及新生儿睡眠、排尿、体重等综合判定产妇术后48 h 泌乳量:喂养≥6 次/d,20~30 min/次,排尿>6 次/d,新生儿睡眠质量佳,体重正常为母乳充足;喂养≥6 次/d,<30 min/次,排尿>6 次/d,新生儿吸乳后哭闹,需补给适量乳液后才能入睡为母乳不足[8]。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产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初乳出现时间比较观察组产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9.98±10.76)h 短于对照组(36.01±10.8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初乳出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术后肛门排气以及初乳出现时间比较 (,h)
表1 两组产妇术后肛门排气以及初乳出现时间比较 (,h)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两组产妇术后48 h 泌乳情况比较 术后48 h,观察组产妇母乳充足率为3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术后48 h 泌乳情况比较[n(%)]
3 讨论
剖宫产术虽然属于腹腔手术,但随着麻醉及剖宫产术的不断进步,手术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从而使腹腔暴露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并且很少对肠管直接造成刺激,但生产过程中体能会过度消耗,进而影响胃肠功能,导致其不能正常进食或无法进食,从而使产妇手术过程中所丢失的营养无法得到及时补充,不仅会对产妇的生理恢复产生不利影响,而且还会对创口的有效愈合产生影响,导致产妇无法实施有效的母乳喂养[9]。近年来,也有研究表明,早期进食能够抵消上述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而在术后早期下床适量运动、摄入一定剂量的益生菌、咀嚼口香糖等都能够有效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者对早期进食保持谨慎态度。虽然有一部分文献表明对剖宫产产妇术后进行早期进食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明显缩短了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时间,并且减少了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但是由于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其结果可靠性仍然有待继续证实。
本研究认为,产妇在剖宫产术后48 h 内是伤口疼痛最剧烈的时候,也是子宫收缩最明显的时候,会对产妇的休息产生严重的影响,使得产妇交感神经异常兴奋,促进了儿茶酚胺类物质的释放,加速了机体代谢,增加了产妇的耗氧量,使得其剧痛下不愿意哺乳。另外,有很大一部分产妇都是在试产失败之后才选择剖宫产术进行分娩,由于在试产过程中会消耗掉产妇大量的体力,再加上喂养对产妇的能量消耗也非常巨大,这就对产妇的营养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营养角度考虑,早期摄入高营养、高热量的食物,能够确保产妇身体得到充足的营养补充,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促进产妇乳汁的顺利分泌,尽可能的满足新生儿的营养需求。
目前我国新生儿0~7 d 的纯母乳喂养率仅13.3%[10],仍低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 年)》提出的达到50%的要求,剖宫产术后除了对产妇提供必要的常规护理外,在产妇一般情况好,无呕吐、恶心等症状,术后2 h 开始鼓励产妇进食流质饮食,不仅能够通过嘴咀嚼引起肠蠕动,同时可以通过食物本身对胃肠道进行刺激,加之温热食物刺激胃肠道,早期进食也可使产妇淡化产妇角色,有利于早期下床活动从而进一步促进肠蠕动的恢复[11],缩短肛门排气时间。从膳食营养学角度来讲,不仅可及时地向产妇体内补充营养物质,以弥补妊娠及生产过程中的营养耗损,从而促进产妇大量分泌乳汁[12],很好地满足了新生儿的需求,提高母乳喂养的信心,促进母乳喂养的成功。
有研究表明,剖宫产术后6~12 h,产妇的胃肠道功能可以得到较大的恢复,甚至还有研究表明,腹部手术不会对产妇的胃肠道肌电功能造成影响,但是为了谨慎起见,本研究采取了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的方式,以确保产妇安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9.98±10.76)h 短于对照组(36.01±10.8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初乳出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观察组产妇母乳充足率为3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早期进食能够促进产妇胃肠道功能的恢复,主要是由于早期咀嚼能够促进迷走神经的兴奋,从而增加消化液的分泌,而且早期进食能够促进产妇的肠道蠕动,避免气体在结肠内滞留过长时间,与此同时,早期进食还能够增加钾的摄入量,纠正低钾状态,从而避免肠梗阻的发生。
综上所述,剖宫产术后2 h 早期进食能够满足产妇机体需求,改善胃肠功能,促进乳汁分泌,提高泌乳量,满足新生儿的需求,提高母乳喂养的信心,对促进产妇产后恢复及增强新生儿免疫力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