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联合吡拉西坦对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治疗作用及NIHSS评分分析

2021-06-15李孟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1期
关键词:拉西丁苯认知障碍

李孟阳

(河南省舞阳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舞阳 462400)

0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脑卒中成为了威胁人们生命的主要原因,患病后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逐渐加剧,导致脑卒中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1]。脑梗死患者患病后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比如精神行为异常、执行力下降、逻辑思维异常及记忆力减退等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由于此类疾病认知功能下降表现不为明显,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对其重视程度不高,极易引起较严重的后果。目前,临床上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十分关注,继而就出现了血管性认知障碍及卒中后认知障碍等一些专业名词。认知功能障碍大多是脑梗死的继发表现,具有一定的隐匿性,病程比较缓慢,逐渐会发展成痴呆,也是导致脑梗死患者出现情感障碍及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临床研究资料显示,针对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实施有效地治疗方式可有效提高神经功能水平,帮助改善临床症状[2]。因此,本文针对此类疾病患者选用丁苯酞联合吡拉西坦治疗,对其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MMSE评分、NIHS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到本院治疗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共66例作为观察对象,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其中实验组男13例,女20例,年龄48~76岁,平均(65.12±6.56)岁;对照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47~77岁,平均(66.89±6.01)岁。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3]: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的诊断标准;②经过临床实验室、MRI等检查确诊为脑梗死;③均存在脑梗死后认知障碍;④对本此实验签署知情同意书。

(2)排除标准[4]:①凝血及血小板功能障碍;②合并心、肝、肾器官功能衰竭;③精神障碍、意识障碍患者。

1.3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降压、调节血脂及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变化及精神状态。

(1)对照组:单独应用吡拉西坦进行治疗,治疗前14天每天一次静脉滴注,每次剂量为20 g;14天后口服吡拉西坦片连续治疗3个月,每次0.8 g,每天三次。

(2)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进行治疗,吡拉西坦治疗方式与对照组相同;治疗前14天口服丁苯酞胶囊,每次0.2 g,每天三次;14天后继续口服丁苯酞胶囊连续治疗3个月,每次0.2 g,每天三次。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评价标准:临床症状好转,认知功能恢复较好为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认知功能明显恢复为有效;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n×100%,总有效率越高,临床疗效越好。

(2)对比两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采用的是最常应用的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标准:满分为30分,≤17分为文盲;≤20分为小学水平;≤24分为中学以上。评分越高,治疗效果越好。

(3)对比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作为评价标准,总分42分,0~1分为正常或接近正常;2~4分为轻度卒中或小卒中;5~15分为中度卒中;15~20分为中至重度卒中;21~42分为重度卒中,评分越低证明临床效果越好。

1.5 数据处理。用SPSS 17.0软件进行对数据的统计和整理,用(±s)来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校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治疗效率。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n(%)]

2.2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治疗前两组MMSE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MMSE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s,分)

表2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s,分)

?

2.3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NIH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s,分)

表3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s,分)

?

3 讨论

脑梗死是常见的脑卒中类型,一般在卒中事件发生6个月内极易引起患者发生认知障碍,最为常见的就是行动不便、失语、沟通障碍等等。目前,临床上针对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的研究仍在继续,以恢复脑部供血、供氧为主要治疗原则,减少局部氧化应激反应,避免脑梗死的快速发展,并且最大程度的恢复患者受损神经功能[5]。目前,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主要选用的是胆碱酯酶抑制剂、脑代谢促进剂等,其中吡拉西坦属于是γ-氨基丁酸的环形衍生物制剂,属于一种脑代谢促进剂,应用于脑损伤治疗效果较好[6]。丁苯酞属于一种人工合成的消旋-3-正丁基苯酞,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的认知障碍及神经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主要是通过恢复缺血区脑部血流恢复,提高血管的反应,有效保护血管的完整性,来促进血管的新生,调节血管的正常功能;同时,还可以减少脑部神经细胞的凋亡,逐渐减少脑部梗死面积[7-8]。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有效保护大脑神经功能,控制疾病的快速发展,帮助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本文研究显示,治疗前两组MMSE评分、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MMSE评分、NIH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应用丁苯酞联合吡拉西坦治疗效果较好,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拉西丁苯认知障碍
有氧运动与老年认知障碍
丁苯酞序贯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效果观察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拉西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左乙拉西坦注射液治疗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疗效及预后
关爱父母,关注老年认知障碍症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儿童部分性癫痫效果观察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