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互动,盘活资源添活力
2021-06-15倪柯君
文 倪柯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各类幼儿教育机构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资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和实现条件。为了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的活动需求,幼儿园在课程资源库中收集了多种材料,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园内外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价值判断:哪些资源适合教育?哪些资源便于利用?哪些资源需要进行选择、加工和重新整合?哪些资源贴近幼儿的生活?哪些资源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哪些资源对幼儿具有挑战性?再结合园所文化、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选择适宜的资源,并通过多种渠道转化资源。
一、架起班级区域“显微镜”
幼儿主要是通过直观手段来获得经验的,而区角游戏能够满足幼儿在不同情境下直接操作与探索的需要。
(一)提供支持——有效利用资源
班级区域游戏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幼儿是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低结构材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探究性,它不仅有助于扩展幼儿的游戏内容,还能萌发幼儿的环保意识。
如基于幼儿的兴趣,教师在区域内投放不同大小、粗细的树枝,小班幼儿可以进行树枝的排列、拼搭、玩色等。中、大班幼儿则可以进行组合游戏,如用树枝制作帆船并探索如何让帆船“站立”等问题。幼儿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则结合幼儿的兴趣挖掘教育契机,找到幼儿可以进行持续探索且有价值的问题。
(二)项目区域——驱动幼儿自主探究
在区域游戏中,幼儿对材料探究的兴趣直接影响着游戏质量,如何让区域材料成为幼儿重要的经验来源?提出问题、鼓励探究、交流分享等适宜的支持策略必不可少。
在分析班级幼儿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教师根据《3 ~ 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目标,以项目区域为抓手,持续展开深度探究。如中班在探索瓶罐材料的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一起创设了“瓶罐乐区域”,投放各种不同种类的瓶瓶罐罐。在该区域中,幼儿从单一的探索传声筒逐步拓展到制作陶罐,他们的探索活动也从一个区域延伸至多个区域,幼儿在自主探究中不断建构有益经验。
二、牢固专用室“望远镜”
如何在专用室活动中有效利用资源,支持幼儿生发游戏活动,让资源转化为幼儿的经验?我们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专用室走班,激活“一池水”
在专用室走班活动中,各个班级实现了资源的互补和共享。幼儿与同伴间的交往从一个班级范围扩充至多个班级范围,通过面对不同的教师、课程和同伴,锻炼了幼儿的适应能力及交往能力,也充分体现了活动的自由、自主。
(二)格局重整合,拓展“新经验”
专用室活动的开展,弥补了教室内空间小、材料不足等问题,也可以在幼儿的活动中不断地调整材料的投放策略。基于幼儿的需求,我们成立了“树枝馆”。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需要锯子、钉子、锤子、胶枪等工具。教师和幼儿都发现 “树枝馆”和原先的“木工坊”相似,使用的材料和工具通用,而且两个活动室的空间都较小。因此,我们对这两个活动室进行了重新整合,进一步丰富了游戏材料,扩大了游戏空间。
只有当资源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及教育者的教育意图建立紧密联系乃至产生互动时才能成为课程资源。教师在关注幼儿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周围资源——树枝、布等材料进行游戏活动,支持了幼儿的探索,促进了幼儿的“真”发展。
三、稳扎户外区域“三棱镜”
幼儿园户外游戏具有内容丰富、灵活性强等特点,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是幼儿接触自然、获得锻炼的良好途径。
(一)一物多玩
在户外区域中,教师通过观察发现,瓶罐、布类、树枝等材料在活动中与幼儿的互动性较强且同一种器械,幼儿能够有不同的玩法。幼儿利用大布块可以设计娃娃的新衣,还可以将布块做成沙包,玩“沙包躲避战”。幼儿在多彩的活动中,技能得到不断提升,游戏经验越来越丰富。
(二)混班混龄
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园所对户外活动形式进行了一次改革,我们大胆尝试让幼儿进行混龄混班式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活动区域,没有班级限制,没有年龄限制,通过“以大带小”的形式调动和激发幼儿共同参与活动的兴趣,为幼儿提供了自主选择、自由结伴游戏的机会。
教师作为资源的提供者,在课程实践研究中,应通过多途径实现资源的转化,从有效性的维度上聚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与幼儿发展的关系,深入研究幼儿发现、利用、探究和改造资源的方式及可发展空间,以帮助幼儿获得更为适宜的发展经验,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