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128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探讨
2021-06-14韩灯友韩立业武鹏飞
韩灯友,韩立业,武鹏飞
(利辛县人民医院影像科 安徽 利辛 236700)
颅内动脉瘤是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是血管壁出现异常膨胀导致[1-2]。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其与后天性动脉硬化及先天性颅内动脉异常有关,中老年女性是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危险因素[3]。若颅内动脉瘤破裂将引发蛛网膜出血,该病首次出血的致死率约30%,而二次出血的致死率可高达70%,未经治疗的动脉瘤首次出血患者其半年内再出血的比率为50%以上[4]。因此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早期高效诊断并早期治疗至关重要。目前DSA是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但CTA属于无创检查,可以进行任意角度的三维重建,其价格比DSA便宜的多,操作更方便,研究表明CTA对动脉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5]。回顾性分析了我院79例采用CTA诊断并行介入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资料,进一步分析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脑外科及神经内科收治脑内动脉瘤患者79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53例;年龄32~98岁,平均年龄(62.5±2.2)岁。纳入患者均接受CTA检查且临床治疗完整,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肢体无力、头痛等症状,部分患者意识不清或突发昏迷。所有患者均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绝大部分行DSA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或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纳入患者或委托人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监督(伦理审批号:LXXRMYY-2021-02)。
1.2 方法
患者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增强扫描。常规患者检查前禁食水6~8 h,急诊重症及昏迷患者行急诊绿色通道立即检查。注射采用德国欧利奇(型号Ulrich XD2060-Touch)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碘佛醇,碘浓度为350 mgI/mL,对比剂用量:成人约60~80 mL,以5.0 mL/s的速度注射。降主动脉动态监测自动扫描,触发阈值150 HU。扫描范围包括全脑。检查使用东软(型号NeuViz128)128层螺旋CT机,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250 mA;准直128×0.625,旋转时间0.5 S/转;螺距1.0。采用薄层1.0 mm数据重建;随后原始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东软Neusoft AVW)进行重建,主要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三维成像(VRT)等。纳入患者均接受全脑血管造影(DSA)、动脉瘤栓塞术或动脉瘤夹闭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患者行CTA及后处理形成的图像结果交由两名资深影像科医师分析,以双盲法阅片,判定是否有动脉瘤及其位置、形态、数量。以DSA作为动脉瘤诊断金标准,统计CTA血管成像检查的准确率,并统计分析受检患者动脉瘤发生位置、大小及形态。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两组数据间的比较。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位置符合率的比较
根据CTA结果,79例患者共检出动脉瘤97枚,其中椎基底动脉7枚,交通动脉31枚(前、后交通动脉:17、14枚),大脑中动脉24枚(左、右大脑中动脉:11、13枚),颈内动脉28枚(左、右颈内动脉:18、10枚),大脑前动脉5枚(左、右大脑前动脉:3、2枚),大脑后动脉2枚(左、右大脑后动脉各1枚)。CTA诊断颅内动脉瘤位置的符合率为92.38%,与DAS检查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位置符合率的比较[n(%)]
2.2 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形态准确性的比较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形态的准确性为92.38%,与DSA检查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形态准确性的比较[n(%)]
2.3 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直径大小准确率的比较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直径大小的准确率为91.14%,与DSA诊断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3。
表3 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直径大小准确率的比较[n(%)]
图1 患者女性71岁右侧大脑前动脉A3段及左侧中动脉M1段多发动脉瘤CTA及DSA成像结果
部分纳入患者CTA及DSA血管成像结果见图1、图2。
图2 同上患者多发动脉瘤CTA及DSA成像结果
3 讨论
脑血管病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脑动静脉系统出现病理性改变,导致颅内发生持久或短暂的出血或缺血,继而导致的神经功能受损,在临床上脑血管急病较为常见,是致残性病因之首[6]。而在脑血管疾病中,颅内动脉瘤造成的致残率及致死率仅次于脑梗死及高血压脑出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血管内介入与传统的外科开颅手术是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随着栓塞材料发展、血管内介入手术技术的不断积累,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可取得与开颅手术相近甚至更优的治疗效果,并且手术创伤明显减小。然而在介入栓塞治疗前,通过有效的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载瘤动脉与瘤颈的解剖关系、穿动脉是否存在、瘤颈与瘤体大小等特点,对于避免过度栓塞、破裂出血及血管痉挛等介入栓塞并发症至关重要[7]。DSA为诊断颅内动脉的金标准[8],其为有创检查,费用昂贵,术后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因此不容易被患者所接受,CTA为无创检查,检查方便,价格便宜,同时具有MPR、CPR、MIP等多种后处理功能来展示动脉瘤的空间大小及其位置情况,能够很好地为临床提供相关信息。本研究中我们发现CTA诊断颅内动脉瘤与DSA相比,其位置的符合率、形态的准确性及直径大小的准确率分别为92.38%、92.38%、91.14%,与DSA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表明CTA及其后处理技术与DSA在动脉瘤的诊断方面具有较为一致的能力。
此外,既往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好发于大血管分叉,特别是大脑中动脉及Willis环分叉处。本研究中,我们通过CTA及其MPR、CPR、MIP等技术来展示动脉瘤的空间大小及其位置,79例患者发现动脉瘤97枚,其中椎基底动脉7枚(6.7%),交通动脉31枚(30.0%),大脑中动脉24枚(22.9%),与文献报道较为一致,表明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CTA除了能够清晰的对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进行展示,同时通过后处理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对动脉瘤的附壁血栓、钙化以及动脉瘤周边的结构进行展示[9],这对临床术前决策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64排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由于它的无创、检查时间短、费用低,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能够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