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赣榆出土的汉代席镇

2021-06-14张小树

参花(上) 2021年12期
关键词:汉代赣榆文物

摘要:赣榆秦代置县,是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独立县域经济体。随着近年来考古事业的发展,赣榆各地陆续有文物出土,其中有一种文物名叫席镇,均出自赣榆的汉代古墓葬中,仅赣榆博物馆内就藏有这样的席镇7组,共计23枚。这些出土的席镇大部分为青铜质地,少部分为铁质,造型怪异,为研究汉代社会尤其是汉代赣榆的社会风貌提供了别致的视角。席镇在全国各地也多有发现,通过与赣榆出土的席镇比对,各有特色,是我们研究地方古代历史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赣榆 汉代 席镇 文物

赣榆地处苏北平原北部,西部、北部与山东接壤。考古证实,早在秦代赣榆就已进入郡县制的行列。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赣榆境内多有分布。域内的盐仓城、土城等古城遗址,汉代墓葬群等赣榆先民的文明成果成为赣榆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赣榆也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汉代墓葬中经常发现的席镇是赣榆出土文物中的一大特色,出土数量之多在全省县区级博物馆中位居首位。

一、赣榆出土汉代席镇状况

赣榆的席镇均出自汉代墓葬之中,汉代遗址地层中未曾发现。历年来陆续出土7组,共计23枚。7组中有5组完整,每组4枚。席镇通宽在6.30cm~7.50cm之间,通高在3.50cm~5.50cm之间,质量在0.50kg~0.95kg之间。同一组席镇在高度、宽度和质量上并不完全一致,有细微的差别。除一组席镇为铁质材料外,其他均为青铜质地。铁质材料席镇氧化锈蚀较为严重,保存状况欠佳,青铜质材料保存状况良好。在7组席镇之中,出土于门河三里墩的鎏金席镇最为精美。此鎏金席镇重0.95kg,高4.5cm,宽8cm。铁质席镇在赣榆出土較少,仅发现一套,重0.89kg,高3.45cm,宽6.42cm。考古表明西汉以后席镇逐渐没落,东汉发现的席镇多以铁为原材料,赣榆出土较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冶铁业的发展,铁器已为普通民众广泛使用,也是当时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

二、赣榆出土汉代席镇的特点

赣榆出土汉代席镇数量之多,在江苏省县区级博物馆位居首位。汉代席镇在全省全国其他地方均有出土,但在一个县区内出土这么多套席镇却为数不多。江苏省内徐州、淮安等其他县区也有汉代席镇出土,质量上相对于赣榆出土的席镇较为精致,但在数量上远不及赣榆。淮安市盱眙县大云山汉墓出土了一组错金虎形席镇,为江都王刘非生前拥有,细腻精美,赣榆出土的席镇尽管与之不可相比,但出土数量在全省县区中优势明显。

保存较为完整,品相较好是赣榆出土席镇的又一特点。赣榆出土的席镇中除一组铁质席镇锈蚀相对严重外,其余青铜质地的席镇保存均较为完整。铁质文物的保存非常困难,也是文物界的难题之一。赣榆铁质席镇出土时保存较好,但由于环境的变化,氧化锈蚀加重,基本形状尚存。其余青铜质席镇,除鎏金席镇金层大部分脱落,席镇除局部稍有残破、缺损外,保存较好。

造型丰富,形态逼真,做工精细,是赣榆汉代艺术品的代表。赣榆出土的席镇造型丰富,有虎型、马型、龙马合体等型。这些动物造型呈盘曲状,并非现实中动物的真实写照,形态各异,有的动物造型头部放于一侧,呈卧睡状,比较温顺。马头形席镇头部放于中间,直视前方,较有精神。特别是龙马合体形席镇,头是马头,长长的脖子又是龙身盘曲状。有文物研究专家把这种龙马结合体上升为“龙马精神”,是否与汉代当时所推崇的社会精神一致,值得进一步探讨。

三、赣榆出土汉代席镇较多的原因

席镇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孙机先生结合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1号墓考古发现,证实该墓出土的席镇外层为铜质,近椭圆形,外部有饕餮纹,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席镇。到了春秋时期,席镇得到更为广泛的使用,材质多为金属和玉石。秦汉时期,青铜制作的席镇较为流行,是王公贵族乃至中小地主之家日常生活必备之品。西汉文学家邹阳在《酒赋》中曰:“安广坐,列雕屏,绡绮为席,犀璩为镇。”以“犀璩”为镇,这是贵族的生活写照,同时也是西汉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经济的发展,为席镇的使用提供了物质基础。两汉社会稳定,统治阶层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百姓得到了和平的社会生活环境。赣榆作为汉王朝下的一个郡县,自然享受到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红利。赣榆地处东海之畔,汉代海盐生产旺盛,为赣榆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在古代盐赋是政府的重要收入之一,西汉武帝时实行食盐专卖,盐是国家的战略物资。赣榆汉代的县城叫盐仓城,就是汉代赣榆县(今赣榆区)用来储运和管理盐业的地方,也是当时赣榆全境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赣榆出土的席镇大部分来自盐仓城周边的汉代古墓中。靠盐业富裕起来的赣榆人对生活和审美有了更高的追求。对当时的家居用品之一席镇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重质量,讲美观,加上人们之间的互相攀比,精美的青铜席镇、鎏金、错金席镇应运而生。纵然砖头、石块也可作镇,但两汉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使人们倾向于追求更高质量的家庭生活。

两汉时期的生活方式,导致席镇是家庭生活的所需品之一。汉代的赣榆人和全国其他地方人的生活习惯基本相同,都是所谓的“席地而坐”。但不是直接坐在地上,而是坐在用芦苇、竹条、蒲叶等材质编制的席子上,而不是像今天坐在沙发或者椅子等坐具上。床、榻、枰是汉代社会主要用于坐、卧的家具,这些床、榻等家具及室内地面就座之处皆铺席。当床、榻、枰铺席后,为了避免起身落座时折卷席角,还要在其四角置一定的重物,这就是后代出土的镇。古文献《楚辞·九歌·东皇太一》记载曰:“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朱熹集注是:“瑶,美玉也。瑱与镇同,所以压神位之席也。”汉代是席镇发展的顶峰时期,多见金属质地和动物形状的席镇,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和艺术鉴赏力的提高。

赣榆地理位置,也是席镇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赣榆地处黄海之畔,气候温润,沿海滩涂植被茂盛,境内河流交叉纵横,水资源丰富。当地盛产芦苇、香蒲,因此赣榆百姓有用芦苇、蒲叶编席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而以芦苇、蒲叶为材料编织出来的席子,质量较轻,作为当时的日常用品,使用时往往不平整,如果席的四角用重物压上,既可防止席的四角翘起也方便使用。诚然砖头、瓦块等物也可用来压席角,同样起到席镇的作用。古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提高,对席镇的材质和外观要求不断提高,席镇的材质也有玉石、贵金属等制成,外观要求由素面镇增加了纹饰,动物、人物等造型也逐渐丰富,席镇的品质和艺术性得到了发挥。汉代条件较好的赣榆家庭采购耐用美观的金属物压席角,成为那个年代的潮流。

汉代厚葬习俗也是赣榆出土席镇较多的重要原因之一。西汉是席镇使用及制作的鼎盛时期。大量出土实物和文献记载告诉我们,西汉人不只视镇为系压帷帐或席角的用器,也是带有辟邪祛恶用意的符号。推崇厚葬的汉代社会,把死者生前喜爱的席镇放入墓中,一举两得。席镇通常会放在死者的衣袖口内,这样的放法称“压袖”;有的会放在墓内幔帐四角,被称为“压帐”。赣榆出土的席镇位置不尽相同,有的在棺内出土,有的是在棺和椁的夹缝中发现的,尚无统一的规律可循。汉代社会视死如生,墓中往往会放入面目狰狞的怪兽以期保护死者的安宁,放入席镇一为辟邪,另一方面可能其是镇墓兽的缩小版。

四、结语

春秋战国席镇兴起,到西汉时期达到鼎盛。东汉时出现了铁质的席镇,从中可以看出席镇的衰微。汉以后席镇也在发展,魏晋以后佛教盛行,椅子也逐渐传入中原,人们的起居习惯发生重大变革,人们由席地而坐变成垂足而坐,席镇逐渐失去了作用。但随着纸的出现和广泛应用,纸代替了简牍,文字载体发生改变,镇的作用也由压席角变为压纸角,称为镇纸,成为文人固定纸张的文房用品之一。赣榆虽然出土席镇较多,但镇纸尚无发现,可能与汉以后赣榆社会受战乱影响,人口迁移,经济发展缓慢,厚葬习俗淡化有关。

参考文献:

[1]陆志红.先秦两汉席镇研究[J].考古学集刊,2013(00):205-248+442-449.

[2]曹栋洋.考古所见先秦两汉的“镇”[J].武汉文博,2010(03):30-36.

[3]程晓伟.汉代嵌贝鹿形席镇[J].文物春秋,2017(01):56-60.

[4]孙机.汉镇艺术[J].文物,1983(06):69-72.

(作者简介:张小树,男,硕士研究生,连云港市赣榆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博、地方史)

(责任编辑 张云逸)

猜你喜欢

汉代赣榆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今年冬天赣榆下雪了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
赣榆区麦秆还田稻作试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