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下胚物残留电切术后芬吗通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1-06-13宋淑敏
宋淑敏
(河南省安阳市妇幼保健院妇科,河南安阳 455000)
胚物残留在临床较常见,可发生于妊娠早中晚各期,残留的妊娠组织长期留置于宫内,发现机化、粘连,加之部分残留组织植入肌层,使用传统刮宫术往往失败。宫腔镜即可诊断,又可在超声的监护下用电切环将胚物刮出或切除,取出组织送病理检查,是宫内妊娠组织残留的首选治疗方法[1]。残留胚物对患者子宫内膜的损伤较大,术后辅助雌激素,能够使子宫内膜基底层迅速分化出功能层,覆盖临近的创面,使子宫内膜得以修复,对于维持正常宫腔形态、恢复其功能益处明显。本文对芬吗通术后辅助治疗进行研究,探讨芬吗通在宫腔镜胚物残留电切术后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不同用药方式将所选患者50 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5 例,年龄18~39 岁,平均(34.19±5.17)岁;孕周6~15周,平均(8.46±3.18)周;孕次1~4次,平均(2.33±1.03)次;胚物残留时间21~56 d,平均(25.14 ± 12.56)d。观察组25 例,年龄20~37岁,平均(32.21±5.11)岁;孕周7~16周,平均(12.17±2.81)周;孕次1~5 次,平均(3.24± 1.61)次;胚物残留时间23~ 60 d,平均(27.143 ±11.87)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有生育要求。
1.1.1纳入标准
药物保守治疗失败,妊娠终止后3 周以上宫腔残留胚物者;清宫术后仍有组织残留并机化;宫腔残留组织部位隐蔽如组织宫角处残留;患者有生育要求;了解术后宫腔粘连的可能,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排除标准
生殖器官急性炎症;大量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可疑剖宫产瘢痕妊娠、宫颈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年龄大40岁有吸烟史者;有肝肾乳腺疾病者。
1.2 方法
1.2.1手术步骤
宫腔镜下观察宫腔形态,明确宫内妊娠组织的部位、大小及与子宫壁的关系。用卵圆钳钳夹操作,尽可能取出宫内妊娠组织,胚物组织嵌入浅肌层,宫腔镜下用环形电极逐步电切宫内胚物组织,深及胚物组织基底部。宫腔镜手术结束时检查宫腔,观察子宫壁的完整性,有无胚物组织残留以及宫腔形态是否恢复,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术后给予芬吗通或常规五加生化胶囊口服。
1.2.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五加生化胶囊治疗:五加生化胶囊(生产企业:多多药业有限公司;规格:每粒装0.4 g×30 例/盒;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50043)用法用量为口服,6粒/次,2次/d;持续用药1周。观察组采用芬吗通治疗:患者采取芬吗通(生产企业:abbott biologi⁃cals B.V;规格:1 mg:1 mg~10 mg×28片/盒;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50346)口服治疗,28 d 是一个疗程,前14 d每日服用1片白色片(内含1 mg 17β-雌二醇),后14 d每日服用1片灰色片(内含1mg 17β-雌二醇+10 mg地屈孕酮)。持续1周期。
1.2.3观察指标
观察二组患者各项治疗指标(出血时间、子宫内膜厚度、月经恢复时间、月经量、宫腔粘连率)、术后4周宫腔镜二探情况,将所获相关数据详细记录并作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两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治疗指标情况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孕周、孕次、术前血HCG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50例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1 50例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芬吗通组、常规组宫腔镜二探情况
芬吗通组:宫深7 cm,形态正常,双侧输卵管开口清晰可见,子宫内膜中厚,光滑,腺体清晰可见,颈管形态正常。诊断:大致正常宫腔。常规组:宫深7 cm,形态基本正常,宫腔见多处条索状膜状粘连,双侧输卵管开口可见,子宫内膜不均匀,质地疏松水肿,颈管形态正常。诊断:宫腔膜状粘连(已分离)。见图1。
图1 芬吗通组与常规组宫腔镜二探图像
2.3 两组患者各项治疗指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优于对照组、月经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月经量优于对照组,宫腔粘连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3 讨论
胚物残留(retained products of conception,RPOC)是指分娩或妊娠终止后在宫腔内残留的胚物组织,包括胎盘或胚胎,可继发于药物流产、手术流产、自然流产、阴道分娩或剖宫产术后[2]。患者可出现闭经、盆腔疼痛、发热或异常阴道分泌物等,RPOC占所有怀孕妇女的1%,其发生原因[1]包括人工流产时操作不认真,过期流产、不全流产等导致妊娠组织排除不全;粘连胎盘、植入胎盘等致胚物存留在宫腔内,残留胚物组织因存留宫腔太久,逐渐老化并与子宫壁致密粘连,分离时操作难度较大,术后宫腔粘连发生率相对增高。宫腔粘连的临床处理很棘手,多与子宫内膜损伤有关,而传统的刮宫术加重了子宫内膜损伤,导致或加重粘连,有报道[3]PROC 传统刮宫术后宫腔粘连的发生率为17%~40%。
RPOP治疗的常用方法有期待治疗、药物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但对于胚物残留宫腔时间长药物保守失败者,需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传统的刮宫术及宫腔镜手术,刮宫术是处理RPOC的传统方法,但刮宫术可破坏子宫内膜的基底层[4],进一步加重子宫内膜损伤,增加宫腔粘连几率,且有残留物清除不完全造成持续残留的可能[5]。1997年,Goldenberg等[6]首次报道应用宫腔镜处理RPOC。随后,宫腔镜被广泛用于临床处理RPOC。
Lin YH[7]报道一位G5P3 45 岁女性,因阴道出血行子宫内膜活检提示子宫内膜退行性变,门诊随访宫腔镜怀疑后壁RPOC,行TCR后阴道出血停止,病理提示退行性妊娠产物伴急性炎症,说明宫腔镜在RCOP诊治方面有明显优势。在宫腔镜直视下可观察到宫腔的妊娠组织部位质地,对宫腔内残留组织有针对性进行钳夹、电切,不过多破坏子宫内膜。Cap⁃mas P 等[8]对114 位RPOC 患者行宫腔镜胚物残留电切术,91%可完全清除,83%受孕率,但宫腔粘连率仍然达到7.5%,因此术后最好辅以药物治疗以期加速内皮细胞再生[9],刺激新生子宫内膜覆盖损伤的子宫内膜层,形成一个功能性的隔离层,避免宫腔粘连发生。
美国妇科腔镜协会(AAGL)及欧洲妇科内镜协会(ESGE)联合推出的IUA指南推荐使用雌激素,其能够促进子宫内膜生长与再生,有助于创面修复,术后使用雌激素降低宫腔粘连复发[10]。2015 年的《IUA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推荐术后每天使用4 mg的戊酸雌二醇或等效雌激素,连续使用21 d,随后7~10 d加用孕激素周期用药[11]。
该研究对胚物残留患者均给予宫腔镜下电切术,术后对照组常规使用五加生化胶囊口服,中药治疗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不良反应小,疗效明显。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活血化瘀中药可增强子宫平滑肌的收缩,促使宫腔残留组织的排出,促进子宫内膜的修复和子宫的复原,缩短阴道流血时间和流血量[12]。我们使用五加生化胶囊2.4 g,bid,连用7 d。与含雌激素制剂相比较,来了解两组药物的临床疗效。
雌激素是临床常用的促进子宫内膜生长手段,其主要作用机制是促进内膜上皮细胞增殖及促进血管再生,子宫内膜功能层的血管对激素高度敏感。雌激素还能有效促进子宫内膜及间质细胞的有丝分裂,引起子宫内膜基底层腺体和间质细胞增生,从而尽快修复创面,以达到改善月经量及月经时间的效果。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用芬吗通治疗,其为雌孕激素联合制剂,其所含17β-雌二醇是纯天然的雌激素,和人体的雌二醇结构完全相同,可使子宫内膜增生并在短时间内得以修复,防止宫腔粘连,并控制患者子宫血流情况,缩短流血时间并减少流血量。地屈孕酮是与17β-雌二醇于患者后半周期联合给药,地屈孕酮是新一代孕酮,口服易吸收,平均生物利用度达28%,孕激素活性也增强10~20 倍,地屈孕酮可经雌激素作用而促使子宫内膜分泌期改善,恢复正常月经及经量,并可将宫颈黏液变稠,避免患者产生宫腔粘连。
有研究显示[13],若血清雌二醇水平<3 660 pmol/L,血清雌二醇水平与子宫内膜厚度呈正相关,而当血清雌二醇水平>3 660 pmol/L时,则与内膜厚度增长无显著相关。芬吗通中1mg 17β-雌二醇更接近生理剂量。本研究中,我们对观察组芬吗通与常规组进行比较,发现芬吗通能更好地增加子宫内膜厚度,对于子宫内膜修复作用更好,出血时间更短;研究结果也证明,观察组在术后监测指标中,出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优于对照组、月经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月经量优于对照组,宫腔粘连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为术后能早期发现宫腔粘连,了解子宫内膜修复及宫腔形态,我们对50例患者进行了术后宫腔镜二探,进行二次评估是指导受孕及辅助治疗的重要依据。目前,对于宫腔粘连分解(TCRA)术后进行宫腔镜二次探查术已达成共识,AAGL[10]推荐术后2~3个月进行宫腔形态的再次评估,也有术后1周或1个月进行宫腔镜二次探查的报道。本研究参考TCRA术后评估标准,术后4 周给予两组患者进行了宫腔镜二探,发现芬吗通组宫腔粘连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因为例数有限,仍需要在后续的临床工作中进一步观察。
4 结论
综上,胚物残留原因很多,一经诊断,应积极处理,经宫腔镜电切术后给予芬吗通口服,芬吗通在术后修复子宫内膜、缩短出血时间、尽早恢复患者正常月经及经量、减少宫腔粘连等方面优于常规组,为备孕患者奠定了土壤基础,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