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2021-06-12陈迪明王梦雪
陈迪明 王梦雪
【摘要】在北京西城区艺术学科(美术)指向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与实践中,北京师范大学张迎红老师引用了古文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话,“我们都羡慕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自由的模样,期盼着把它捕捞上来的样子,那与其羡慕,还不如想办法结出一张网来把它给捕捞上来,”其中的含义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外力或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二是“结网”指美术课堂的多元化与融合性,也就是跨学科教学,如同编织了一张多元的教学网络。笔者结合个人理解感受借用这句古文的下一句“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把锅里的开水舀出来再倒回去,用这种方式给开水降温,效率低且治标不治本,不如关注容易忽略的基础问题。
【关键字】深度学习;任务驱动;美术语言;
一、深度学习与任务驱动
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批判性的学习方式,也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有效方式。深度学习面向问题解决。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解决现实面对的复杂问题,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必须面对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否则学习的结果很难外显地证明,实际上所面对和需要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深度学习的体现和要求。张梦老师分享教学成果中,讲到了深度学习四个步骤分别是内容、目标、方式和检验,同时将基诺曼·韦伯的“深度学习”模式作为理论依据运用到高中美术大单元教学中,该理论分为四个层级,第一级:什么知识—回忆与导入,第二级:使用知识—技术与概念,第三级:做什么—问题解决与应用,第四级:知识如何迁移—综合扩展性思考,分别对应到单元教学的几个课时当中,学生通过层层递进地深入达到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简单来讲一个人想去主动去表达一个事情,就是进入了深度学习,而其目标就汇聚成了能够有效判断思考的高级思维能力,在如今的多媒体时代,驱动和激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
如何通过深度学习,使普通思维转化为高阶思维,老师们所使用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十分有效。以高中深度学习教学设计张梦老师的《千里江山图》关于“艺术大众化”的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带领学生去故宫现场观展,并在观展前向学生发放观展记录表,学生边看边记边感受,记录观展中的疑惑,用这种任务驱动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观展之中走马观花的情况。观展结束后将学生的疑惑归纳出几个问题在课堂中解答,分别是:①《千里江山图》的创作始末、②《千里江山图》的美学价值、③为何颜色千年不败,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自主地联系已有的美术知识储备展开思考、探讨。课后将学生的观展感受统计起来,发现分为两个极端,一部分学生认为很震撼观展很有意义,另一部分则认为在网上也可以观看美术作品,教师将结果归纳升级形成两个对立的辩题,举办了一场辩论赛——艺术大众化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学生自主选择正反方参加辩论赛,并主动联系生活中艺术大众化的案例,比如正方在辩论中举了故宫文创与每日故宫app的例子,反方则探讨了艺术商业化的现象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张老师在展示中创设了3个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是引导者与聆听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主题思想是美术课的基础,教师在创设探究任务时要围绕着美术课的主题,同时以教学目标为立足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将总体目标划分为一个个小目标,在课堂上,将小目标转化为教学任务分配给学生,驱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落实教学目标,通过解决任务建构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自主地学会知识迁移,实现学用结合,提升美术学习效果,潜移默化地发展美术的探究能力。
二、图像识读
在中小学说课展示中,老师们提到最多的词就是图像识读。“图像识读”作为核心素养的第一要点,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项。从图像学的角度来说,对图像识读的解释包括三种层次。第一层次是了解和感受,即“观看”。对作品、图像、画面内容感情基调的整体判断。第二层次是分析和解释,即“识别”。通过事物的材质、色相、空间关系等分析作品中的构图、表现手法和绘画形式等要素,运用美术的语言对作品进行解析。第三层次是理解和探究,即“解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试图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
说课展示中的多感官体验构建审美通感,实践判断促进创新思维——《美丽的大自然》,本课为一年级上册12课。教师以听觉为先导,先播放一段由弱渐强的音乐学生闭上眼感受自然的声音,再睁开眼观看自然景色的视频,逐步带领學生走进大自然,优美而震撼的画面丰富了学生们的视觉体验,为他们营造了初步感知大自然的情境,并借助他们的直觉感受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第一印象。为了学生能更丰富的感受大自然的美,将他们的视角聚焦在大自然的色彩和线条上,将大自然中真实的色彩转换为色块,运用任务驱动引导图像识读,感受大自然绚丽的色彩,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判断具有这些色彩的物象:1、你还找到那些色彩?和书中找到的有何不同?2、这些色彩让你联想到什么物象?之后展示大自然中放大的线条,强化白桦林的树干和斑马身上的条纹,感受节奏美和秩序美,又出示远山和金鱼的图片,感受线条蜿蜒曲折的层次感和金鱼尾部灵动的动态美感,并鼓励学生展开联想感受语言表达出来,发挥了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的优势,实现了形象思维带动创新思维的过程。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建立审美通感,利用小组探究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触觉和嗅觉的感官体验,经过引导学生将感受表达出来:“苹果的味道特别诱人,颜色看起来就让人想咬一口,触感摸起来光滑。”这些环节达成了多种感官体验,带动丰富的审美感受使评述的内容更加多元,情感的表达也更加真实感人。肢体的模仿会让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生命活力,教师播放大自然中植物破土生长、蝴蝶飞舞和溪流奔涌的视频,学生用肢体动作模仿感受到蘑菇破土而出生机勃发的美、蝴蝶的姿态之本、溪流的流动之美。再一次引导学生感受美丽的大自然,表达对大自然的深刻印象。学生们最后说道“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最后艺术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用画笔描绘大自然,并且对大自然说一句心里话,最后将画作贴到明信片中寄给大自然。教师运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优化教学资源的手段创设给学生评述、欣赏、表达自然美的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体验实践,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以形象思维带动创新思维,在畅游美丽的大自然中,逐步引导学生图像识读和美术语言表达。
三、美术语言
美术语言是在美术中起类似文学语言作用的一切表现手段。“美术语言”,是课程标准对美术学科本身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美术语言的三个部分包括:语言形态、“造型要素”和“组织原理”。这是美术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美术的其他种种价值依附于这一物质基础才能体现。董力红老师在美术教研深度学习体会中讲到:“无论是艺术鉴赏或是艺术创作,都离不开艺术语言,从艺术元素的角度进行视觉艺术的研究,其实也意味着把握住了美术教学的根本方向。”董老师为了更加深入学习,为每个艺术元素都做了相关的视觉日志,先从元素的思维导图入手,寻找相关艺术家的作品,在经过教学策略的研究以及课程的设计涉及到评价和反馈等一系列系统的梳理之后,对艺术元素有了更加深入和深刻的认识,为美术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每个艺术元素先从艺术家的作品展开到艺术家的作品面貌的形成,以及如何运用艺术家的语言来进行创作,对整体进行了逆向归类,再把艺术家的语言转换到课堂当中。用美术语言进行美术教育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传达出特定的精神内涵。使用美术语言描述自己喜爱的作品是令人向往的,美术语言连接的是参观者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感受,是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也是与艺术大师的隔空对话。用美术语言进行美术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用美术语言来描述表达,教学中学生对美的理解的概念化表达语言比较单一,常常会用美、好看、神奇等词语来进行形容,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审美感受进行具体的描述,教师的任务就是着重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思维的发散和情感态度的表达。
观看中小学说课展示中评委老师的建议,学习到了美术教学注意细节小事,要确保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尤其是美术专业术语,教学的成功与否和解释的力度紧密相关,而解释的力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正确的措辞。在错误使用的情况下,学生会对教学内容感到困惑甚至产生误解。正如“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一样,从平时可能忽略的基础问题入手,根本上解决问题。人们常说“三思而后行”,是指居安思危、居高思退、困则思变。这“三思”也同样适用于美术教学中。一成不变的教学形式要进行改变;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要不断更新;荆榛满目的教学方式要举偏补弊。从新课标到新教材再到新课程,每一年老师们都会接触到大量新观念的核心词汇,比如说2017年的“弹性化的學习时间,校园不是唯一的教学场所”,在2018年的时候强调的是核心词汇“项目式学习”和2019年的“脑科学”认识,再到如今的“大观念”、“大单元深度学习”,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只有这样不断的审视自己,不断探索,不断进取。
参考文献
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7-11+21.
魏珍.试论小学美术语言的重要性[J].美术大观,2013(01):160-161.
郁永慧.用任务驱动学生探究美术——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1(05):158-159.
作者简介:
陈迪明(1997.7.20),女,汉族,籍贯:辽宁铁岭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