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案例分析与研究
2021-06-12陶敏
陶敏
【摘要】在“双减”的时代背景下,笔者立足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新课标要求,在作业设计上进行了尝试与探索,提出了三点作业设计所遵循的原则:1、要指向目标,让作业具有有效性、普适性;2、要指向思维,让作业具有探究性、挑战性;3、要指向能力,让作业具有多样性、实践性。并分别针对三种原则结合具体的作业设计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双减”;新课标;作业设计
2021年8月,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一系列政策、法案、措施的推行,社会所期盼的教育減负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新修订的《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1版)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根底课程,具有根底性、普及性和开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论才能;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开展false。这对我们这些一直从事义务教育段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减负”的同时要保证教学效果,除了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外,作为课堂的有效补充与巩固——作业,如何布置作业,布置多少作业,成了教师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然而,自“双减”以来,为了减轻孩子们过重的作业负担,很多教师确实减少了作业量,由原来的两本练习变成一本练习;由原来的多种类型的作业变成单一类型的作业;由原来的必做作业变成自愿完成的作业,这些措施确实起到了“减负”的效果,但却没有达到“增效”的目的,导致很多家长惶惶不可终日,生怕因为“双减”导致孩子成绩的下降。安徽省教育厅为了贯彻文件精神,深入研究作业功能,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举办了全省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我也积极地参加到比赛中来,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与实践,提出几点对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感悟与做法:
一、指向目标,让作业具有有效性、普适性
初中是义务教育段,教育的对象是所有适龄青少年,而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有对基本的概念、定义、定理的理解,有根本技能、运算法则的掌握与熟练运用,如果一味地从“量”上做减法,只能在“质”上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们要依据课程标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自身特点,精心、细致地设计每一次作业。要让每一次作业都精准地指向教学目标,使作业成为课堂的有效补充,适合大多数学生巩固、内化、熟悉当天或者近一阶段的学习内容。
以下是本人在新授了沪科版七年级下8.1.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这一节后设计的课后作业:
《8.1幂的运算》从地位上来看有其自身的重要性,它是高中指数运算的基础,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它比七年级学习的其他运算都要难,一下子学习三个运算法则,学生容易混淆,容易记错,要熟练法则的同时还要灵活运用,这本身对学生的要求就比较高。在课堂上我是边讲边练,对于课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归纳整理,在设计课后作业时的原则是指向当天的教学目标,兼顾课堂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对于之前与之相关的内容进行覆盖与综合。
本设计前4题练习是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刚刚学习的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同时对于学生错误率较高的带负号乘方的题目提高了出现的频率,让学生课后多加练习。第5第6题是三个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认识熟悉法则的基础上能够看到题目就知道选用什么样的公式,对于错误选项也能排除干扰,提高幂的运算的综合运算能力。第7题是幂的运算法则的逆运算,这对法则的灵活度要求更高了,是本篇设计中稍微有点拔高的题目。
按照这样的设计,从难度上来讲,符合考试大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从完成时间上来讲,学生课后最多只需30分钟就能完成。从达到的效果上来讲,作业的针对性很强,直指课堂教学内容,易错的题也统统练了一遍。8.1节全部上完5个课时,每次课学生都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加上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消化与巩固,错题归纳整理订正,根本无需再额外添加其他练习,学生就能够学得既轻松又扎实。
二、指向思维,让作业具有探究性、挑战性
新课程标准(2021版)指出,数学课程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更应适应学生个性开展的需要,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开展false。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数学学习的要求是不同的,基础差点的学生目标是达到中考要求,数学思维好的学生想通过三年的积累参加重点高中的提前招生考试。考虑到学生不同的个性开展的需要,我在每天的常规作业之后,针对有更高需求的学生设计了“每日一题”,内容偏向于对当前学习知识的深入拓展,渗透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指向思维能力的训练,具有探究性与挑战性。该项作业不要求必须做,作为选做题,给有需要的学生完成,处理办法是在延时服务课上抽5-10分钟的时间师生互探。
比如在学生学习沪科版七年级下《8.1幂的运算》期间我出了一道这样的“每日一题”:a,b,c均为不等于1的正数,且a-2=b3=c6,求abc的值。当时在讲解这道题时班上学生都炸了,气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活跃,同学们纷纷介绍自己的方法,起码讲了6,7种。我总结了主要有三种解题方法:统一变量法、配凑法和特殊值法。在常规的幂的运算的基础上,配合一些基本技能的介绍与渗透,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相比常规课和常规作业,学生更喜欢这样的课和这样的作业。这样的作业更具挑战性,能够独立完成的学生会更有成就感,加之课堂上和同学们共同探讨不同的解题方法,互相比较各自方法的优缺点,收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赏,学生对这类探究性的作业越发感兴趣,本来“每日一题”这样的作业全班只有十个左右的学生完成,经过这一波操作,同学们都想有露头的机会,纷纷跟着一起完成,班级学习数学的氛围也因此项作业的布置变得浓厚了很多。
三、指向能力,让作业具有多样性、实践性
双减政策下的作业除了要符合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还提倡布置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提升和实践操作性的作业。作业的形式要力求多样,除了可以布置一些书面作业、口头作业、还可以布置一些课外阅读及操作作业,让各种作业相得益彰,要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在沪科版七年级上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到本章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同时学生在小学期间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学知识,对这部分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我打算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整个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于是在新授了5.1节“数据的收集”后,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社会调查的作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调查、收集学生在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同时要求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真实的数据,为了让本项调查具有可操作性,我还特意花了一节课的时间为学生选择的调查对象给予了一定的指导。在新授了5.2节“数据的整理”后,我又布置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之前整理的数据分组整理,列出统计表的作业。在学生学习了5.3节“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数据的特点以及每组研究的方向,互相讨论选用合适的统计图,并亲手绘制统计图。在当天课后我布置了如下作业:有能力的学生在课堂基础上完成调查报告,内容包括:(1)调查课题及目的;(2)调查方法;(3)搜集到的数据;(4)制作统计图;(5)结论。这项作业在我这一波的操作下,学生已经在课前和课堂上完成了大部分,只需简单整理就可以形成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动手、动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不仅收获了新知,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与素养,这种实践性的操作作业学生都高呼:再多来几波吧!
以上是本人自“双减”以后在作业设计上的一点尝试。我想,国家提倡“双减”,目的是想课内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课外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规范教育行业,减少教师在教学中的随意性和低效性。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教师通过有效的作业设计,在减少作业数量的基础上,提高作业质量,在多元化作业形式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素养的提升。这样,“双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21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21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页C456DD7F-AFFB-4310-B21F-8B806E91A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