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
2021-06-12梁日周
梁日周
【摘要】在素质教育越来越流行的当下,对于小学生培养数学思想有重要的教学意义,他能够让小学生对于数学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并能够学到更加有效果的解题方法,各式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大的提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数学思想渗入进来,使得小学生利用数学思想来思考问题,进而锻炼了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小学生能够产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并在此欲望下督促小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使得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以实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策略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之下,教师要注重小学数学课程授课,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科学渗透数学思想,提高小学生处理问题的水平与数学思想。教师需要创新教学观念,提高数学授课的时代性、有效性。
一、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
数学和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大量数学概念和规律均是从生活中得以总结,把数学思维融入现实生活中能够有效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当前,小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理论均是通过不断发展和完善才产生的,若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向小学生讲述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就容易造成小学生对数学知识了解与理解的局限性。小学生觉得所学的数学知识便是普通的数字和图像模式,因为无法全面掌握数学内容的背景与形成、发展状况,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巩固所学内容,不仅忽略了数学的人文内涵,还容易造成應用时缺乏灵活度。把数学史渗透到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小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有效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还可以让小学生从中了解国内外数学家的探究精神,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
比如,在讲解“百分数”知识时,可以向学生讲述勾股定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了解到看似单调的勾股定理也是通过持续发展和完善才出现的。百分数是由几代人研究总结得出的,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中说,要想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分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的教来表示它。如果把它分成三等份,之后就得到种特殊的数,叫做分数。之后,人们在分数的基础上又以0作基数,发明了百分数。进而加深小学生对抽象定理的认识,激发小学生深入探讨的积极性。
二、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中较常见的一种思想,经过数形结合观念的应用,把抽象的代数内容转变为图形语言,完成数和形的合理转变,进而把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引导小学生理解与掌握各种数学知识。通过数形结合思想让原本复杂的数学题目变得更加简单化,通过利用图形来解决数学问题使得小学生能够进一步的开发数学思维,并产生更加广阔的解题思路,以此通过举一反三的例子来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向小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这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小学生的学习,均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比如,在讲解“圆”内容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包含圆的性质、点线与圆的关系、正多边形与圆、弧长及面积计算方法在内的综合练习题,要求学生采用接龙方式,依次到讲台上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配合紧张的解题氛围,每一名学生都沉浸在习题训练环境中,保证了学生的参与效果;此外,多元化、丰富的习题训练也促进了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对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化归思想
数学知识都是一脉相连的,不同的数学知识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数学教学的一个关键目的在于将这类数学内容充分联系起来,如此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就能够有效将之转变成已学内容,从而提升小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水平,完善小学生的数学知识网络架构。通过利用旧知识来引出新知识的教学过程,让小学生能够更容易产生数学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化归思想,还能够将烦琐的知识简洁化,有效消除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难思想。
比如,在讲解“圆柱与圆锥”内容时,就能够采用化归思想。经过分析课本和学生的已学知识得知:圆柱和圆锥是立体图形,与之前学的立体图形相似具有底面积、表面积、体积等计算公式。那么就可以结合之前学的长方体正方体来对于圆柱圆锥进行综合的学习,该过程中教师有效采取化归思想帮助学生把陌生的知识变成他们已经熟练掌握的数学知识,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衔接起来,健全小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合理渗透数学化归思想,从而提升小学生处理数学问题的水平,在以后学生面临数学难题时,便会主动分析与转化。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重给学生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主动把数学知识转变为数学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提高他们学习的成就感,让他们在数学内容学习中体验到数学魅力。
参考文献
[1]梁伟旋.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的深度融合[J]. 中小学电教,2022,(01):39-41.
[2]秦健. 探究基于智慧课堂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J]. 教育界,2022,(01):20-21+61.
[3]陈颖. 深度视角下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实践探索[J]. 读写算,2022,(01):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