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指导方式研究
2021-06-11陈晓红
陈晓红
摘 要:核心素养思想的出现让教育工作者清晰地认识到一个问题,学科教育的基本目的并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即便离开校园生活之后也能自主学习,从而切实促使学生实现长远发展,为学生的终身进步打好教育基础。这一新的教育思想也直接影响着初中数学教学目标,需要切实调整师生关系,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文章将基于此,从初中数学教师“教”的行为来分析如何才能通过科学辅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能力;指导策略
从现实角度来看,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行为会直接受到教师“教”的影响。举例来说,如果教师形成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那么则会尽最大可能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使其以探究、发现的方式实现自主学习,确保学生真正实现长远发展。但是,如果教师秉承的是“唯知识论”思想,只关心数学知识的传播速度,那么也很难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无法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其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初中数学教师则要坚持与学生平等合作,尽量解放学生,使其积累有效的自主学习经验。
一、 课前准备要充足,让学生产生自学意识
虽然课前准备看似十分自由,但是如果不对学生进行监督与约束,那么缺乏行为自制力的学生也很难自主预习数学知识。古人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无法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数学知识,那么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无法全面开发学生的自学潜能,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重视课前准备,及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具体而言,教师可从下面几个方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善用导学案,监督学生
在课前预习环节,导学案的导学作用不容忽视。从字面意义上便可理解导学案的性质与作用,即可以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案,应该系统展现自学流程、标注学习任务,以便逐步引导学生实现自主思考。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巧用导学案监督学生、启发学生,促使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就如在“多项式的因式分解”课前准备过程中,笔者就设计了导学案,首先以“掌握因数、因式的概念与意义;完成简单的因式分解任务;总结出分析因数、分解因式之间的异同点”这一栏目确定了预习目标,让学生自主思考因式分解知识。为了帮助学生明确预习重点,使其合理分配时间精力,笔者还在导学案中标注了学习难题,即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以及关于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关系的关联性认识。这就可以让学生自主整理数学材料,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另外,笔者还在导学案中设计了一些关于因式分解概念、计算公式的简易习题,希望学生能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本班学生只要合理利用导学案,则或多或少都可积累数学知识。
(二)制作微课,辅导学生
微课作为一种数字化视频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教师讲解,帮助学生顺利突破认知疑问,且不受时空限制,方式灵活、时长有限,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前实现自主预习,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媒介。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科学判断学情需求,据此确定微课内容,积极制作,以微课辅导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任务,改善预习效果。
就如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围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题方法与计算步骤这一关键知识制作了微课,利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演示了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计算思路,标注了具体的移项、合并同类项等关键步骤,较为详细地展现了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效方式。当微课制作完毕之后,笔者就让学生自主下载微课,认真学习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式方法与解题思路,希望学生能够切实实现有效预习。
(三)制作思维导图,启发学生
思维导图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以直观图形、关联紧密的思维工具展现各个知识点的内在关联,有利于促使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让学生切实实现有效思考。如此,则可促使学生以認知经验去解释数学新知,更易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收获良好的预习效果。对此,初中数学教师则可尝试制作思维导图,也可鼓励学生自主制作思维导图,及时启发学生,确保学生可以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课教学中,笔者就鼓励学生自主制作思维导图,因为他们已经学习了全等概念,也正确认识了全等三角形的图形特征,所以可以凭借这些已有认知经验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条件。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分析与图形全等有关的重要概念,而这也有可能使其有效探索出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条件。这样一来,就可直接获得良好的预习效果,直接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意识。
二、 课堂教学秉承解放思想,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解放思想是由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包括解放学生双手、头脑等说法,以便将学习真正还给学生,让学习真正发生。这样一来,则可让学生在深度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可通过以下几个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组织数学实验,让学生自主发现
从现实角度来看,数学实验是模仿科学活动中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活动,能够逐步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使其通过实验检验自主生成数学知识,以便真正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组织数学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推导、多检验,逐步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活动中及时内化数学概念。
在“设计轴对称图案”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要求本班学生围绕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性质知识设计一个具有轴对称关系的图案,希望学生能够据此展现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审美品位。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可绘图,也会制作手工作品,利用实验成果介绍轴对称现象,进一步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二)完善数学探究,让学生自主推导
数学探究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检验与推导检验活动,同样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学生学习潜能的重要活动,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组织数学探究活动,确保学生真正实现数学推理,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推导能力,使其逐步形成学好数学的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