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策略分析
2021-06-11周永琴
周永琴
摘 要:国学经典内蕴极其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渗透和融入国学经典内容,采用多元化的经典诵读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经典诵读兴趣,深入体会国学经典内蕴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国学经典;小学语文;渗透
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要关注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和渗透,国学经典内蕴涵极其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合理有序地将国学经典融入和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彰显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探讨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和多维方法,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诵读和体验的兴趣,并在教师的适当指导和点拨下,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能力,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 把握国学经典诵读技巧,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最为敏感的关键时期,将国学经典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语感,在美妙的意境、和谐的旋律、精练的词句之中,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渗透效果,扩大小学生的识字量,并通过对古诗词的反复吟诵深刻地感受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在长时间的积淀之下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在口语和书面表达中引经据典,在进行《增广贤文》《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孝经》等国学经典的诵读中,细细品读大量优秀的谚语格言、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把握经典诵读的技巧
要对小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技巧的教导和训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讀准字音
考虑到小学生识字量不足,加之国学经典中有较多的生僻字,因而要首先让学生在国学经典诵读中读准字音,可以通过带读的方式让学生跟随老师进行诵读,避免学生诵读时咬字不清的现象,如:在诵读荀子《劝学》“金就砺则利”中的“砺(li)”时,不少学生会存在前后鼻音不分的现象,将其读成“ni”,对此老师要让学生仔细辨识和纠正错误读音。又如:在诵读《三字经》“性乃迁”中的“乃(nɑi)”时,学生又极易将其误读为“lɑi”,“性”的读音中也无法区分“xing”和“xin”。同时,大多数学生难以区分国学经典中的多音字、通假字等,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切不可将其读为“shuo”,而应当读成“yue”,帮助学生正确读准字音,逐渐提高国学经典诵读的兴趣。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则可以让他们预先诵读内容,在遭遇难读字词时采用查字典的方式解决字音问题。
2. 注重句读停顿
停顿是诵读时的间歇,对于相对复杂的长句子结构必须有合理的间歇,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把握句读停顿,帮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调整自己的气息,避免气息不稳、语音不清等现象,保持国学经典诵读的连贯性,增进对词句的理解。以诵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例,在诵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时,要在“高”的后面稍许停顿,让学生体会“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感觉,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还要注意国学经典诵读中的断句,在诵读《孟子》《论语》等古代文言文时,就要准确把握断句的合理运用,以准确读出语句的涵意。以诵读“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时,就要注意在“也”的后面断句,读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切不可读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尚弱,要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断句停顿。
3. 把握重音的诵读技巧
对于某些字、词或短语的强调表达来说,重音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诵读技巧,以更好地把握词语的特殊涵意,传递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以诵读“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例,当强调内容不同时可以采用不同的重音诵读技巧,当要强调磨砺的过程时,则要突显“木受绳/金就砺”的重音;当要强调磨砺的结果时,则要在诵读中突显“直”“利”。同时,还可以通过重音的诵读技巧传递作者内心强烈的情感,以诵读岳飞《满江红》中的“臣子恨,何时灭”时,就要强调“恨”“灭”字词,以传递出作者岳飞精忠报国的强烈爱国情感。教师要让学生逐渐掌握重音的读法,关注文本内涵及情感,合理把握重音的切入点,增强自己的语感。
4. 注重语气语调
国学经典诵读要读出抑扬顿挫之感,这就要求学生要在诵读中把握好语气语调,讲究经典诵读中的轻重、高低、急缓,感受语句中内蕴的情感。以诵读岳飞《满江红》中的“怒发冲冠”一句时,就要用激昂的语气,表达与金人的深仇大恨;在诵读“凭栏处,潇潇雨歇”时,要以略显低沉的语气语调,表达出作者略带忧郁的情感;在读“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时,要用高亢的语调,以表达作者内心激愤感慨的心情;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诵读中,要在语气中略带一丝丝悲凉,表达岳飞重整山河的英雄气概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5. 把握语速
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中,要注重把握语速,避免语速过快或过慢,要结合文本的内容和情感选择语速的快慢、缓急,如:在诵读辛弃疾的《破阵子》时要求语速较快;在诵读李煜的《虞美人》时要求语速较慢。
(二)把握经典诵读的形式
1. 范读
教师要进行示范诵读,让学生感受和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在带着韵味的诵读声中融入经典情境之中,在吟咏中体会国学经典的韵味和美妙,让学生产生难以描绘的愉悦美感,体会语言的无穷魅力。
2. 带读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识字量少,容易读错音,为此可以采用带读的方式,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并要注意在诵读时的反馈,尤其要注意学生易于读错的地方进行反复的带读。以诵读《三字经》中的“稻粱菽,麦黍稷”为例,教师就可以采用带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准字音,尤其是其中的生僻字要读准字音。然而要注意不可带读时间过长,避免学生产生依赖心理,缺乏对经典的自主体悟和理解。
3. 打节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