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中表现
2021-06-11杨琼
杨琼
世上有一条唯一的路,除你之外无人能走。它通向何方?不要问,走便是了。
——[德]尼采
一
伦勃朗曾说过:“我只画使我感动的东西。”能让自己感动的东西肯定是自己熟知的东西,或者瞬间触碰到自己心灵的东西,或者能引发自己思考的东西;熟知、触碰或能引发思考而后才能有所弃、有所取、有所爱,这样画家创作出来的作品就具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具有了独立创造的意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画家要立足于“当下”,要画自己熟悉的东西,要画能触动心灵的东西,要画能引发思考的东西。当然,这里所说的“当下”和“自己熟悉的东西”,不是要画家去依葫芦画瓢把对象描绘下来,而是要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绘画具有幻想性,想象力是绘画创作不可缺少的成分。眼睛把看到的物象移入大脑,大脑经过想象加工,把“看不见”的东西变成像“自然”那样的东西,然后通过画笔把它们固定下来。这时候的图像(绘画)才是真正具有思想、情绪和个性的作品。优秀的画家一定是一个能够对着特定背景中的事物去幻想,去思考,进而莫名激动的存在者。
画家要想创造一个典型的完美的形象,他就必须要观察大量与之相似的形象,然后选出一个自己满意的形象进行加工创作。当然,有时候选择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形象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这时候非得借助想象力不可。因此,在创作中,画家需要借助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和正在搜集的理想的美的形象,而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某一个固定的形象。
二
从表面上看,绘画是一门技术活,但是,只有那些能通过特殊的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灵和思想的画家才能成为优秀的画家,或者说具备成为优秀画家的潜力。
封宁乾的作品几乎都是描绘大自然风光的,可以被归于现实主义范畴,但这些作品并不完全是写实的(当然也不能说它们不写实,但与我们常说的写实主义有诸多区别),它们亦是表现的(注意是表现不是写意),但不抽象,或者可以說他的作品为“现实的表现”或“表现的现实”。正因为如此,一方面封宁乾受现实性规范和原则的约束,一方面是艺术家在创作中感受到的精神自由,致使画家在心灵上产生了“真诚”与“焦虑”的对抗,尤其是在几年前所创作的那些表现西北风貌的画作中体现得更为明显。画家越是想表现艺术对于人的“生命精神”的召唤,就越是陷入这样的“对抗”之中。
对于封宁乾的创作是否可以用“现实”一词来概括,我是感到纠结的,因为“现实”一词,不管是在哲学上还是在文学艺术上,都可以说是一个含糊不清的概念,我们很难用具体的语言去把它描述清楚。例如,我们常说的文学的现实主义、艺术的现实主义,等等,这里头有太多的叙事、想象甚或虚构的成分。即便是叙述,我们也总是千方百计地说得动听一些、美妙一些,难道这仅仅是语言自身的问题?优秀的艺术家——哪怕是写实艺术家——常常能做到摆脱对如实再现(现实)的依赖,而以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去处理现实,从中得到一个或多个“意象”,这种“意象”所表现出来的真实,要比眼睛看到的现实的“真实”更能打动人们;而通过幻想或想象出来的“表现”,乃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的经验之上的。这也正是我说封宁乾的作品是“现实的表现”或“表现的现实”的原因。
事实上,我用“现实”这个词恰好是为了说明:严肃的艺术家不仅要善于观察世界,而且要看到比现实世界多得多的东西。艺术创作常常需要艺术家从客观的现实中再创造出一个主观的现实来,这种禀赋为创作艺术作品提供可能。
三
黄岛区,是青岛西海岸的一个新区,拥有丰富的山、海、岛等自然美景,以及发达的渔业资源。封宁乾就出生并生活在这里,对大海的情感自然比一般人浓郁,而作为一名画家,他又比普通人具有更为敏感的视觉神经。对于一个风景画家来说,没有什么比美丽的自然风光更加让人兴奋、令人向往的了。
我曾撰文论述过“情绪是艺术创作的源动力”的问题,指出艺术创作离不开情绪,这种情绪与自己所熟知、理解的对象密切关联。封宁乾画大海,画停泊在沙滩上的渔船,尤其是画生活在大海边的渔民等内容,带着复杂而又纯粹的情绪。这种情绪一部分源于绘画中的精神,一部分溢自生命里的情怀——一种根深蒂固的对可爱家乡的眷恋之情。
居于此,“海”成为封宁乾创作中最为常见的题材,比如,安静地停泊在沙滩上的渔船——如《涛声依旧》《潮声远去》等——这里有点曲尽人散的宁静,同时也有些古典的遗味,以及沉淀在生活中的那种欲说还休的情感。这样的图景是否有所暗示?是辛苦劳作后的歇息,还是被现代化遗落的孤立与无助?艺术家到底想表达什么?或许他想表现劳动的光荣甚或赞美生命的崇高,但依然在无意识里流露出一种悲悯和忧郁。我们努力想从作品中寻找具体答案,但至多只能凭想象去感受艺术家的内心。诚然,艺术家的情感可能是复杂的乃至多重的,他在进行创作时不一定意识到要去表现,但作品本身的“艺术意志”却自行彰显了这一类问题。我曾在《艺术意志不是艺术家的意志》一文中这样写道:“有相当部分艺术家在创作时,是理智地形成自己的创作意图的,或者说是艺术家的自觉的意志,而这种情绪倾向与艺术作品可能与我们传递的思想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有时,艺术意志又可能在审美知觉中客观地实现。在此层次上,艺术意志又是作为一种审美知觉的对象,来规定了它的非实在性。”这就够了,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无意识地把问题提出来了。《潮声远去》的命名是否可以看作是艺术家有意无意地把问题指向这种无意识呢?
艺术不是科学,艺术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旨归,但艺术可以通过它对现实世界的直观的描述为人们提出诸多问题,并为科学解决问题提供诸多可能。所以,艺术家不只是画画的人,还要有思想,有艺术问题意识。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思想,反映问题,才是艺术创作的真正目的。
四
曾有一段时间,封宁乾投身于大西北蒼凉的风景怀抱中,体验那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悲凉与崇高,或许他的确需要另一种情感的宣泄。尽管艺术家不一定非得去尝试创作不同题材的作品,但这样的尝试无疑是有益的。不同的风景题材有不同的叙事效果,而生活体验及经验的积淀,对于艺术家人格的塑造无疑亦是有益的。青岛西海岸的蓝与西北塞外的灰,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色调,那种壮阔而苍凉的环境不由让人想起“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来。同时,这种色彩上的对比,在心理上自然会产生某种不同于以往的“冲突”与“渴望”,从而在脑海里多出几个“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来。在封宁乾西北写生系列作品中,画家依然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进行创作,或许是初来乍到的缘故,这些作品少了细节的描绘,更着重对所见所想的直观表现,尽管这些作品的绘画语言有些拘谨,但在观念和情绪上却要较以往自由一些。画家似乎有意让自己“放纵”一下,所以,更注重表现(宣泄),这是为了摆脱那种早些年根植在无意识里的“按部就班”,并以此获得一种眼见为实的单纯的“真诚”吗?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在艺术功能上艺术家是达到了预期目的的。因为他不需要去进行过多地发现和挖掘,并思考这片土地背后的种种不可思议的存在,这样他就不会有那种心灵与现实冲突的焦虑感,他只负责呈现美好的一面。生活,有时候需要传递美好。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从他的作品中读出诸多的无奈与无能为力。人定胜天,有时候是激励,有时候亦是盲目。
相对而言,“海”系列的作品叙事的色彩更浓郁一些,在细节方面艺术家亦有更多的着笔。看得出,在《潮起潮落》系列的三幅作品中,艺术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这三幅作品既有油画的厚重感,又不乏水彩的透明;略带忧郁的调子,又不乏响亮的色彩,把劳作的艰辛与生活的希望之间的某种不确定性通过画面呈现出来。这几幅作品虽然看起来更写实、更真实、更自然主义,但在心理倾向上却是浪漫主义或者说是理想主义的。从创作心理上来讲,艺术家并不希望这样的场景有所改变,这正是“古典”留给人们的念想,但“古典”虽让人怀恋,在现实中却承载着不可承受之重。尤为成功的是第二幅和第三幅作品,有一种现实的诗境与诗境的现实之间的交融感。在作品中,人物几乎是背面或侧面,使得人物的心理活动被瞬间隐匿起来,尽管人物的形象依然能够给读者提供不少信息,但这样的处理手法俨然要高明一些,因为读者可以根据画面去猜测,去联想,去想象,进而参与到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去。
艺术创作无疑是有阶段性的,形式、风格、题材等都可以成为“阶段性”的标识;当然,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艺术家的思想与艺术问题意识。
柏拉图认为,好的艺术能唤醒人们的回忆——即一种被“遮蔽”了的我们早已知道的“记忆”。尽管艺术不是哲学,不是技术,艺术家也不是政治家、道德家,艺术也不能直接解决实际问题,但艺术可以“唤醒”人们的某种情感,甚至是一种人类共通的情感,这种“唤醒”正是艺术的功能之一,也是不同艺术样式之间的“共性”。封宁乾在疫情防控期间创作的几幅作品可以说极好地诠释了这一理论。
五
2020年突如其来的一场新冠疫情,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从国家政府到平民百姓,无不以积极的态度对抗着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可以说举国之力共同抗疫一点都不为过。有坚强的国家力量做后盾,在这极度艰难的时刻,有一些特殊的人群舍小家顾大家,始终冲在最前面,投身到最危险的地方,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在这艰难的时刻,作为意识形态样式之一的文学艺术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艺术家们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他们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非常有被提出来讨论的必要。文艺的功能是什么?是认识,是教育,是审美,是疗愈。文艺应该教会人们认识事物,辨明事实,这就是认识作用;文艺应该教育人们求真、向善,所谓“成教化,助人伦”“存乎鉴戒”是也,这是文艺的教育作用;文艺应该教会人们什么是美的,什么是恶的——从形式到内容,这是文艺的审美作用;文艺应该为人们提供心灵的庇护,为困顿的现代心灵提供解药,健全人之身心人格,这是文艺的疗愈作用。
封宁乾的《曙光》以疫情防控期间武汉雷神山医院的建设为背景,整个画面几乎被橙黄和黑两大色块分割为天和地两个界面。从画面看来,天占画面的三分之一,地占画面的三分之二,没有更多的细节,似乎并没有太多可以被推敲的东西。但是,艺术家为什么用黑,而不是白、蓝、红,或其他的色系?这里头是富于象征与暗示的。在这一抽象的画面里,依稀可见作业的工程车,依稀可见一排排临时搭建的病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速度”;而黑色恰好对应这样的时刻,给人以沉重感,悲壮感,同时亦突出其庄重的仪式作用。在“抗疫”这类重大题材作品中,仪式表达不仅仅是为了突出其艺术形式,更是人们对存在的某种力量的敬畏与对某种美好愿望的期盼。橙黄的天空及映照在大地上的“光”,不妨被看作这一愿望(曙光)的象征。
《最美的逆行》是我见过的同类题材作品中比较具有表现力的作品。强烈的黑白对比,整个画面——天、地、人,几乎做虚化处理。艺术家非常大胆地利用“黑”色系来制造压抑、窒息、不安全的氛围,而在这一片“黑漆漆”的背景中,一队白衣天使紧张、急促而又有序地在黑暗中行进,他们急匆匆的步伐是要往哪里去执行任务呢?我们看不清他们的面目,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们永远记得他们就像执行特殊任务的战士一样,夜以继日,不顾生命危险地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去。为了抗疫的胜利,有多少医务工作者牺牲在战斗岗位上,就有多少个家庭失去了父亲、母亲、儿子、女儿……。什么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最美的逆行》不经意间便成功塑造了新时期“最可爱的人”这一典型的形象。
这两幅以抗疫为主题的作品,在形式上不乏抽象与表现的成分,却亦是充满叙事性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极好地诠释了艺术作品要表达什么、表现什么、传递什么的问题。当然,如果读者可以从封宁乾的作品中读到一些关乎真、善、美的信息,那将是对艺术家辛勤劳作的最好的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