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腹腔镜辅助Kasai手术治疗囊肿型胆道闭锁:国内首例报告*
2021-06-11曹国庆汤绍涛杨德华
曹国庆 汤绍涛 周 莹 张 茜 李 帅 杨德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小儿外科,武汉 430022)
【内容提要】 本文报道2020年9月采用da Vinci Si机器人手术系统治疗出生52天囊肿型胆道闭锁1例,普通腹腔镜并稍扩大脐部切口牵出肠管,完成离断空肠和侧侧吻合,对接机器人完成Kasai手术。总手术时间210 min,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第2天排墨绿色胆汁样便,术后12天出院。口服利胆、抗炎及护肝药物治疗,随访6个月,黄疸指标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未发生胆管炎。
胆道闭锁是新生儿及婴儿梗阻性黄疸的常见原因之一[1],严重威胁患儿生命,需要尽早手术矫正。Kasai手术为胆道闭锁的首选治疗方案,多数研究显示腹腔镜较开腹Kasai手术预后差,因此胆道闭锁的微创手术面临很多争议和挑战。2020年9月我院小儿外科团队成功完成国内首例机器人胆道闭锁手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Z03),报告编号:202136000Z03E017],近期效果良好,现将手术方法及近期效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出生47天。孕24周产检发现胆囊颈部囊性肿块(胆总管囊肿可能),出生后进行性黄疸加重1个月,于2020年9月以“胆总管囊肿”收入院。入院查体:体重4300 g,体温36.5 ℃,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脏肋下2 cm,质地软,大便色偏白。B超:胆囊大小约47 mm×7 mm,肝门部见一大小约37 mm×27 mm的无回声,肝内胆管未见扩张。MRCP(图1):胆总管处见类圆形囊性占位,大小约2.0 cm×2.6 cm×3.5 cm,肝内胆管未见明显扩张,胆囊管下段与左右肝管汇合处胆总管显示欠清。术前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均明显升高(表1)。术前诊断:胆总管囊肿?囊肿型胆道闭锁?于出生52天在全麻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胆道闭锁Kasai术。
使用da Vinci Si机器人三臂手术系统。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身体整体垫高10 cm后右侧肝下略垫高。经脐置入12 mm trocar进入腹腔,导入CO2气体,压力8 mm Hg(1 mm Hg=0.133 kPa),放置30°镜头;腔镜监视下右侧平脐、左侧脐上分别置入1个8 mm trocar放置操作器械,距离镜头trocar 5~6 cm,左下腹放置5 mm trocar放置辅助器械。手术包括对接前普通腹腔镜和对接后机器人腹腔镜操作两部分。
对接前:普通腹腔镜探查腹腔,见肝表面特征性肝包膜下蜘蛛样毛细血管扩张(hepatic subcapsular spider-like telangiectasis,HSST)征[2](图2),碘水造影左右胆管不显影,证实为胆道闭锁。在左、右肋下分别经腹壁穿入2-0可吸收缝线,左侧缝挂肝圆韧带,右侧缝挂胆囊底后穿出腹壁外,牵拉缝线充分暴露肝门后体外固定缝线。找到Treitz韧带后用肠钳将近端空肠拖至脐下,解除气腹及脐部trocar,稍扩大脐部切口牵出肠管,距Treitz韧带18 cm处离断空肠,将近端与远侧约30 cm处空肠行侧侧吻合,修补系膜后将肠管送回腹腔。重置脐部trocar建立气腹,腔镜下切开结肠中动脉右侧无血管区的结肠系膜,建立结肠后隧道,将空肠胆支拖至结肠上区近肝门处。
对接后:机器人从患儿右前方头侧完成对接(图3)。首先用单极电凝钩游离胆囊及肝门区囊肿(图4),自囊肿中部切开前壁后见囊肿内白胆汁,未发现左右肝管开口,继续向肝门游离并暴露门静脉左、右支及肝动脉,探及肝门区纤维块后用电剪从左向右切除肝门区纤维块,左、右角修剪后见少量胆汁渗出,留下一层白色薄膜组织(图5)。于末端切开空肠胆支肠管系膜对侧肠腔,先将右侧角肝门与空肠固定一针(图6),拉近吻合两侧距离,然后用5-0 PDS线自右侧开始连续缝合空肠后壁至门静脉后方肝包膜上(图7),同样自右侧完成空肠前壁与肝门纤维块前方肝包膜的连续吻合(图8),最后在吻合左侧的外角完成缝线打结(图9)。缝合固定空肠肝支肠壁浆肌层于横结肠戳孔处系膜后,取约0.8 cm×1.0 cm肝脏右叶组织送活检,冲洗吻合口区域,确认无肠管扭转、出血及胆漏,自右侧腹trocar孔导入引流管置于肝下。去除气腹及trocar,缝合关闭trocar孔处腹膜,关闭皮肤切口。
图1 术前MRCP提示胆总管区囊性占位 图2 肝表面特征性HSST征 图3机器人完成对接 图4 肝门区囊肿 图5 从左侧向右侧剪除纤维块 图6 固定空肠与右侧角肝门 图7 连续吻合后壁 图8 连续吻合前壁 图9 吻合完毕
术中生命体征稳定,总手术时间210 min(其中机器对接时间10 min,普通腹腔镜及腹腔外操作时间60 min,机器人操作时间140 min),术中出血<10 ml。术后诊断:囊肿型胆道闭锁。拔气管插管后返回普通病房,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无发热及腹部感染,腹腔引流管未见异常引流。术后1天拔除胃管、尿管后开始进水,术后2天开始口服肠内营养制剂,有墨绿色胆汁样大便排出,无吻合口漏及胆管炎,10天拔出腹腔引流管,术后12天出院,口服替比培南抗炎,口服熊去氧胆酸及护肝药物。肝组织活检病理:汇管区小胆管增生伴纤维化,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毛细胆管内淤胆;肝脏炎症分级:中度,纤维化分级:中度。术后1个月复查,总胆红素下降至47.4 μmol/L,直接胆红素下降至35.7 μmol/L,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至230 U/L,腹壁伤口愈合良好。术后6个月复查,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下降至基本正常,γ谷氨酰转肽酶下降至74 U/L(表1)。
表1 手术前后黄疸指标和肝功能变化
2 讨论
胆道闭锁主要表现为肝内外胆管进行性炎症和纤维性梗阻,进而发展为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如不及时手术,通常在2岁前死亡[3]。胆道闭锁一般分为三型:Ⅰ型为胆总管闭锁,Ⅱ型为肝总管闭锁,Ⅲ型为肝门部胆管闭锁。囊肿型胆道闭锁多存在于Ⅰ型和Ⅲ型,容易误诊为胆总管囊肿[4,5]。本例产前检查及术前检查均诊断为胆总管囊肿,但因黄疸进行性加重及大便颜色偏白而得以早期手术,术中证实为囊肿型胆道闭锁。
1959年Kasai首次报道肝门空肠吻合术(Kasai术),使胆道闭锁的预后得到改善,是胆道闭锁的首选方案。2002年Esteves等[6]报道第1例腹腔镜Kasai手术,但其疗效和安全性存在一定争议。Lishuang等[7]的meta分析显示,腹腔镜与开腹Kasai手术的术后退黄率、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2年自体肝生存率低于开腹手术。Chan等[8]的研究也显示腹腔镜与开腹Kasai手术相比,手术时间更长,术后10年自体肝生存率更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这与手术技术复杂导致学习曲线长有关,但Wada等[9]的移植团队报道肝移植时腹腔镜Kasai术后肝脏周围粘连程度明显低于开放手术。Ji等[10]认为通过改进手术技术可缩短学习曲线,使腹腔镜Kasai手术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当的疗效。
da Vinici机器人手术系统2000年首先应用于成人外科,因其提高了外科医生处理复杂手术的能力,在儿童手术中也得以逐步开展。2007年Dutta等[11]报道3例da Vinici机器人Kasai手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认为机器人具有高清晰度和灵活性的优势。Meehan等[12]也于2007年报道2例da Vinici机器人Kasai手术,无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1个月均退黄,但手术时间均长于6小时,其中1例因术后1年反复胆管炎行肝移植手术。国内目前尚无机器人Kasai手术的报道。
分析腹腔镜Kasai手术的不利因素主要如下:纤维块切除及肝门空肠吻合技术难度大,学习曲线长;可能视野暴露及止血困难;长时间CO2气腹不利于肝功能恢复;电凝损伤肝门部毛细胆管,不利于术后胆汁引流[8,13]。由于da Vinici机器人为高分辨率3D镜头,视野放大10~15倍,可提供三维立体高清影像,使肝门及周围组织结构显露更为清晰;拥有颤动滤过功能的仿真手腕操作臂,比传统腹腔镜稳定,操作灵巧,可完美解决以上腹腔镜Kasai手术的不利因素。从2015年开始,我们积累了200多例小儿机器人腹腔镜手术[14]经验,其中包括20余例da Vinici机器人腹腔镜新生儿胆总管囊肿肝管(肝门)空肠吻合术。对此例患儿,我们总结机器人手术优势包括:①肝门部暴露清楚,图像稳定;②应用剪刀锐性分离肝门部纤维块,左右角可多次修剪,避免电凝对肝门部毛细胆管的损伤;③肝门空肠吻合过程出针、进针、左右手换缝以及打结运用自如;④术者和助手获得极其满意的人体工程学感受,克服腹腔镜Kasai手术困难、复杂、难以学习的局限。本例总手术时间仅210 min,术中出血少,无围手术期并发症,但长期结果需进一步随访。
虽然da Vinici机器人费用较高,且采用的12 mm镜头孔和8 mm操作器械孔较常规腹腔镜大,但其在胆道闭锁手术中可较好地解决腹腔镜Kasai手术的不足。随着机器人手术技术的进步及操作器械的改进,其在胆道闭锁中的应用可能会越来越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