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神针联合头皮针治疗脾肾虚弱型小儿脑瘫的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影响
2021-06-11臧金鹏刘建浩
臧金鹏,刘建浩,韩 丹
(三亚市中医院,海南 三亚 572000)
小儿脑瘫(CP)主要是指从受孕到婴儿期由发育不全和非进行性脑损伤所导致的中枢性瘫痪[1]。CP患儿多伴有听力异常、智力障碍、癫痫和语言功能障碍等,目前临床上常给予营养神经类药物(如神经节苷脂、鼠神经生长因子等)、物理疗法和传统针灸推拿等手段进行治疗[2]。中医认为主要由于患儿先天不足所致,脑瘫发生的病因主要为脾肾亏虚,针刺疗法能够明显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智力水平、认知和语言能力,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3]。本研究选取2016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脾肾亏虚型脑瘫患儿110例,主要探讨五神针联合头皮针治疗脾肾亏虚型小儿脑瘫的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脾肾亏虚型脑瘫患儿110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51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3.46±1.15)岁,平均病程(1.27±0.46)年。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25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为(3.50±1.18)岁,平均病程(1.31±0.48)年;治疗组男性29例,女性26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为(3.42±1.12)岁,平均病程(1.23±0.44)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均符合《小儿脑性瘫痪》中关于小儿脑瘫的诊断标准[4]:婴儿神经功能异常,运动功能障碍长期存在,肌张力发生改变、反射和姿势异常、自主运动功能障碍。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儿科学》中关于“五软”“五迟”的诊断标准[5],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肾亏虚型。
1.2.2 纳入标准 患儿符合脾肾亏虚型小儿脑瘫的诊断标准,患儿目前神志清晰,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 感染性皮肤病或针刺部位皮肤破损患儿;患有攻击行为或严重自闭症等精神疾病患儿,不能配合治疗;针灸严重不适或拒绝接受针灸治疗者;患有凝血功能、肾功能严重不全等疾病患儿。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患儿入院后给予头皮针疗法,主穴:百会穴;配穴:足运感区、运动区、语言区、平衡区和感觉区,患儿保持坐位,先在头部腧穴部位,75%酒精对针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采用华佗牌毫针(0.33 mm×40 mm)进针,根据患儿的感觉以酸麻胀感为度,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时间为15 min,1次/d,每周治疗5次。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五神针疗法,选穴:百会穴和四神聪(百会四周旁1寸位置处,左、右、前和后共4个穴位)。采用华佗牌毫针(0.33 mm×40 mm)进针,百会穴向后平刺20 mm左右,针刺角度小于30°,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捻转时间持续1 min,当患儿头部皮肤出现酸麻胀痛感为度,留针时间为20 min;针刺四神聪手法,针尖方向朝百会穴方向,平刺大约20 mm左右,采用捻转补手法,留针时间为20 min,每周休息2 d,每周治疗5次。两组患儿均接受治疗4周。
1.4 临床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疗效指数≥50%;有效:治疗后疗效指数为20%~50%;无效:治疗后疗效指数≤20%[6]。疗效指数=(治疗后综合能力评分-治疗前综合能力评分)/治疗前综合能力评分×100%。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观察指标
1.5.1 GMFM评分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GMFM)评定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该量表包括5区88个项目,每项评分为0~3分,评分越高代表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越好[7]。
1.5.2 DQ评分 治疗前后采用盖泽尔儿童发育智商评估量表(DQ)评定两组患儿粗大运动、精细动作、社交能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8]。
1.5.3 脑血流动力学指标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峰流速度(Vs)、血管阻力指数(RI)和血管搏动指数(PI)。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DQ评分、GMFM评分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等计量数据和临床疗效等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儿总有效率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64%(46/5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5%(52/5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 [例(%)]
2.2 两组患儿DQ评分对比
两组患儿DQ评分对比结果如表2所示,两组治疗前DQ各条目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粗大运动、精细动作、社交能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DQ各条目评分升高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儿DQ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儿GMFM评分对比
两组患儿GMFM评分对比结果如表3所示,治疗前两组GMF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GMFM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GMFM评分升高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儿GMFM评分对比
2.4 两组患儿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
两组患儿Vm、Vs、RI和PI值对比结果如表4所示,治疗前两组Vm、Vs、RI和P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Vm和Vs值明显升高,RI和PI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Vm、Vs、RI和PI值改善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患儿Vm、Vs、RI和PI值比较
3 讨论
CP在中医上属于“五软”“痴呆”“五迟”的范畴,主要是后天脾之不足,气血生化无源;先天禀赋不足,肾源亏虚致筋脉失养、脑髓不充所致[9]。CP病变部位主要在脑部,累及四肢。CP主要为脑实质组织细胞受到破坏,严重影响脑干血管,从而引起脑血管弹性减弱、血管壁增厚,导致脑部供血发生障碍[10]。头皮针是以“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为基础,从脏腑、经络及腧穴入手,治疗脏腑相关疾病[11]。《景岳全书》中记载:“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上皆说明头针取穴与健脑益智、髓海充实的关联。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大脑是由神经纤维、神经元组成的一个网络系统,针刺脑部皮质投射区能够激活和修补神经细胞,改善脑部微循环,重建神经元网络,治疗脑部疾病[12-13]。本研究选穴为百会穴,属于督脉之穴,针刺百会穴能够激发人体阳气,起到开窍、醒脑宁神的功效。脑部刺激区与脑部生理解剖结构密切相关,本研究选取足运感区、运动区、语言区、平衡区和感觉区,这些区域与脑部功能的解剖部位相对应,能够反射性使脑血流量增加,有助于脑细胞功能的快速恢复[14-15]。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五神针疗法,王民集等人根据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采用五神针疗法,选穴:百会穴和四神聪,百会穴在头之巅顶,是百脉聚会之处,为调节大脑皮层功能的要穴[16]。针刺百会穴能够激活大脑神经功能区,促进神经递质的分泌,引发中枢神经的应激性反应,改善血液流变学,使脑部组织供血和供氧量增加,有助于受损神经元的快速修复和能量代谢,具有疏经活血、醒神开窍的功效[16]。四神聪在百会四周各旁开1寸,《太平圣惠方》中记载:“神聪四穴,狂乱疯痫,理头风目眩,针入三分”,针刺四神聪能够激活脑部组织的代偿能力,恢复脑细胞功能,改善微循环障碍,有助于气血运行,改善脑组织由于缺氧和缺血所导致的高凝状态,使脑窍得充、脑髓充盈[17-19]。
本研究采用五神针联合头皮针治疗脾肾亏虚型小儿脑瘫,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64%(46/5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5%(52/5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五神针联合头皮针治疗小儿脑瘫具有较好的疗效。联用五神针法可提高疗效,可能与五神针法有疏经活血、醒神开窍的功效相关,王飞等人研究表明肾精亏虚型血管性痴呆在肾气汤加减治疗的基础上联用五神针法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HDS、BSSD和MMSE评分[17]。治疗后两组患儿粗大运动、精细动作、社交能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DQ各条目评分升高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用五神针能够改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精细动作、社交能力和认知能力等。两组患儿治疗后GMFM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GMFM评分升高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用五神针能够改善脑瘫患儿步行能力和站立位。脑瘫患儿脑血管阻力增大,血流量降低,常伴有脑部血流动力学异常,故本研究通过监测Vm和Vs值、RI和PI值水平判断患儿病情进展情况[15,20-23]。两组患儿治疗后Vm和Vs值明显升高,RI和PI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Vm、Vs、RI和PI值改善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用五神针能够改善患儿脑部血流动力学,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有助于促进脑损伤的快速修复。
综上所述,采用五神针联合头皮针治疗脾肾亏虚型小儿脑瘫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患儿脑血流动力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