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2021-06-11刘倩
刘倩
(确山县人民医院 超声科,河南 驻马店 4632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即静脉瓣膜功能异常所致静脉瘀阻,临床发病率高,若栓子脱落会通过血行危及患者生命[1-2]。数字血管造影虽为诊断的金标准,但具有有创性,不易被患者接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e,CDFI)为新型影像学诊断方法,具有无创、可重复度高等特点,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有用信息。本研究探讨CDFI检查在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2017年4月至2019年11月在确山县人民医院就诊的72例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9例,女33例;年龄35~76岁,平均(57.81±7.14)岁;体质量指数17~25 kg·m-2,平均(22.35±1.16)kg·m-2。
1.2 入组标准
1.2.1纳入标准 (1)存在下肢肿胀、溃疡等症状;(2)足靴区色素沉着;(3)病历资料完整;(4)依从性良好,可配合检查。
1.2.2排除标准 (1)合并原发性或继发性沟通障碍;(2)妊娠期或哺乳期;(3)合并超声检查禁忌证;(4)合并精神疾病。
1.3 检查方法
1.3.1常规二维超声检查 采用Philips HD15型超声诊断仪(荷兰Philips公司)对患者进行检查,患者取俯卧位,协助患者充分暴露患肢区域,走行性探查髂外静脉血管,并探查股浅静脉环及深静脉;协助患者调整体位为俯卧位,走行性探查腘静脉及其分支静脉,嘱患者保持关节屈曲状态,行胫前静脉扫描。
1.3.2CDFI检查 运用肢体加压手法探查下肢静脉血管壁和管腔,明确其血流情况,若发现存在疑似静脉血栓,则探查该区域血管壁内膜和厚度,并探查血栓程度,明确静脉瓣、侧支循环情况。
1.4 观察指标(1)以数字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常规二维超声、CDFI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诊断结果。(2)对比常规二维超声、CDFI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诊断效能,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漏诊率、误诊率。(3)以数字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常规二维超声、CDFI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的检出率。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表示,不同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常规二维超声、CDFI检查结果常规二维超声、CDFI检查及数字血管造影对72例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的诊断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比较(n)
2.2 常规二维超声、CDFI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诊断效能CDFI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均较常规二维超声高,漏诊率较常规二维超声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
2.3 常规二维超声、CDFI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的检出率5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中,经数字血管造影检出80支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其中28支股静脉,37支髂外静脉,10支股深静脉,5支胫前后静脉;经常规二维超声检出61支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检出率为76.25%(61/80),其中26支股静脉,25支髂外静脉,7支股深静脉,3支胫前后静脉;经CDFI检出76支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检出率为95.00%(76/80),其中28支股静脉,35支髂外静脉,9支股深静脉,4支胫前后静脉。CDFI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的检出率高于常规二维超声(P<0.05)。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病因多为血管壁损伤、血液长时间处于高凝状态、血流滞缓[3-5]。探讨一种理想的诊断方法、提高诊断准确度、保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避免发生肺栓塞等并发症,降低病死风险。
常规二维超声诊断过程中,肥胖、位于深静脉中透声差,易导致漏诊、误诊,无法达到临床预期诊断效果。CDFI能有效探查血栓位置,测量血流速度,且显示血流直观迅速,可有效增加检查的信息量;结合探头检查角度、频率参数、按压肢体远端血管位置可获取更准确的相关数据,为临床确诊提供更多诊断信息,提高临床诊断准确度。同时,可通过探查侧支循环,结合检查结果进行临床诊断,若疑似病灶旁存在短条状血流指标也可判定检查结果为阳性,丰富了检查内容和确诊标准,可进一步有效降低漏诊率[6]。本研究结果显示,CDFI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常规二维超声,漏诊率低于常规二维超声,CDFI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的检出率高于常规二维超声,提示CDFI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的检出率均较高,并能有效降低漏诊率。此外,在进行CDFI检查过程中还应注意:(1)严格控制按压力度,避免因按压力度过大增加栓子脱落风险,进一步保障检查安全性;(2)CDFI检查结果易受患者下肢皮脂层厚度、肿胀程度的影响,检查过程中应密切把握CDFI适应证,以提高诊断准确度[7]。
综上所述,采用CDFI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可提高诊断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和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的检出率,降低漏诊率,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信息支持,有助于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