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调控哪种模式更有效
2021-06-10谢九
谢九
我国楼市调控大多集中在需求侧,但在供应侧发力不够,尤其是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不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楼市的供需矛盾。
从2016年“房住不炒”以来,我国的房地产调控坚持了4年时间没有放松,仅今年年初,全国就有多个城市出台了密集的楼市调控政策,但为什么严厉的楼市调控无法遏制房价上涨呢?
我国的楼市调控政策大多数是以打压需求为主,比如提高限购门槛、提高二、三套房的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限制银行资金违规进入楼市等等,这些措施对于打击炒房者很有针对性,在短期之内也能给楼市降温。但是从更长期来看,中国楼市的需求可谓生生不息,既有刚性居住需求,也有大量的投资需求,尤其在货币放水的背景下,人们并没有太多对抗通胀的工具,楼市就成为人们最本能的选择。
房价走势最终由供需双方共同决定,我国楼市调控大多集中在需求侧,但在供应侧发力不够,尤其是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不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楼市的供需矛盾。
从国内的几大重点城市来看,最近几年房价真正出现下跌的只有北京。北京一向被视为国内房价最不可能下跌的城市,但是过去几年二手房价跌幅高达两成,原因就在于北京市的调控除了压制需求,同时也在供给端集中发力。
2018年开始,北京市开始大规模推出限竞房(限房价,竞地价),将大部分限竞房总价控制在500万元以内,以此满足更多普通刚需购房者的需求。最近几年,北京市的土地供应大部分向限竞房倾斜,导致新房供应井喷,2019年,北京的新房供应大增近60%,楼市库存创下8年新高。最终使得北京楼市的供需天平出现实质性倾斜,这是北京这几年二手房价格大跌的重要原因。
那么,我国很多地方政府的调控为什么不是重点解决供应端问题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压制需求端的调控成本很低,主要由购房者来承担,而解决供应端问题需要地方政府牺牲巨大的土地财政收入。
房价调控是世界性难题,从国际上来看,房价控制相对较好的国家是新加坡和德国。这两个国家控制房价的手段主要是增加供应,尤其是保障性住房。
新加坡的模式主要是政府为绝大多数居民提供公共住房,有超过8成的居民住在政府提供的价格相对便宜的组屋里,购房者还可以申请低利率的公积金贷款,购买公共住房对大多数新加坡居民没有什么压力。
中国在1998年启动房改时,最初确定的路线是学习新加坡模式,以政府建立保障房为主,但是到了2003年,房地产被确认为支柱型产业,转向了完全市场化的香港模式。
房价在过去20年时间里大幅上涨,带来的负面问题越来越严重,最近几年,中国开始重新思考房地产的发展模式。2016年,国务院提出“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大力发展租房市场。个别不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甚至开始重拾新加坡模式,去年9月份,深圳市提出要学习新加坡,将来让深圳市60%的市民住进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
无论是德国模式还是新加坡模式,首先都需要政府做出更多的付出,否則再好的模式也只是摆设,最多只能学个皮毛。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