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别忘了特殊群体
2021-06-10朱昌俊
朱昌俊
近年来,我国在交通、通信、医疗、养老、教育等多领域推出大量为民服务的较为特殊的公共服务项目,努力让公共服务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角落。
例如,在各地推进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中,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适老化改造。近几年,对于老人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服务关照不断强化。日前,工信部也发布App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提出严禁适老化App出现广告弹窗;在高铁普及的今天,一些偏远地方依然保留了慢火车,以方便当地居民出行。此外,目前符合条件的罕见病药品已基本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支付范围。“深山基站”“小品种药集中生产”“信息适老化”“重残儿童教育关爱”等特殊公共服务,有针对性地解决民生痛点难点。
特殊人群的界定在国际上一直处于模糊状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殊人群的外延也不断扩大。如最初“特殊人群”几乎等同于弱势群体,但目前已经基本变化为弱势群体、优抚对象、边缘人群三类人群的统称。简单地说,这一群体因为各种原因远离社会的主流视野,对于公共服务有着特殊需求。如何满足好这一“少数群体”的需求,考验着社会公共服务的人性化水平和完善程度。
应该看到,特殊群体虽然是“少数群体”,但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其正当权利理应得到公平充分的保障。标准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之外,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为他们留一些人性化的空间,满足多元化、差异化的需求,这不仅是构建完善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更关乎社会公平。而他们得到善待,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这部分人群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其实相对于一般人更强烈。如果他们不能得到及时的关照,或者说长期被基本的社会保障所忽视,他们难免感到孤立感和疏离感,进而对社会发展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在此意义上,关照好特殊群体,就是为了关照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境遇。
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这样一个技术创新和应用不断加快的社会中,我们还得重视因为技术进步而催生的“特殊群體”。但在当前,一部分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其实也算得上是“特殊群体”。像此前疫情期间,部分老人就因为不会使用健康码而出行受阻。因此,如何更好地满足未能跟上社会前进步伐的“特殊群体”的需求,同样不容忽视。
要指出的是,由于各种原因,特殊群体往往处于相对边缘的状态,他们多无法为自己的权利和正当需求“发声”,这也使得他们相对更容易被忽视。那么,要真正让特殊群体能够及时享有基本的公共服务保障,也还需要公共服务部门更主动打捞那些沉默的声音。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4月23日